鴨後睪吸蟲病

後睪科的某些吸蟲寄生於鴨的膽管和膽囊內引起的疾病。臨床上以膽囊炎和肝炎為特徵。本病主要危害鴨,1月齡以上的雛鴨感染強度可達數百條,有時膽囊內全為蟲體所塞滿。本病在我國分布於東北、天津、江蘇、上海、浙江、廣東和福建。

流行病學特點

後睪吸蟲的種類很多,在鴨體內發現的主要有四種。對體屬的鴨對體吸蟲、次睪屬的東方次睪吸蟲和台灣次睪吸蟲、後睪屬的鴨後睪吸蟲。後睪吸蟲的發育需要兩種中間宿主。第一中間宿主為紋沼螺,第二中間宿主為麥穗魚和爬虎魚。成蟲寄生於鴨、鵝等水禽的膽管、膽囊內,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侵入螺體後發育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的尾蚴離開螺體後侵入魚體內,在其肌肉的皮層形成囊蚴,幼蟲侵入膽管、膽囊內發育為成蟲。

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

病鴨主要表現不同程度的肝炎、膽囊炎和膽管阻塞的症狀,出現貧血,消瘦等全身症狀,嚴重感染時死亡率很高。剖檢可見膽囊腫大,囊壁增厚,膽汁變質或消失,肝臟表現不同程度的炎症和壞死,常呈橙黃色,有花斑,膽管阻塞,在膽管或膽囊內可發現大量蟲體。

診斷方法

剖檢病禽或死禽;通過糞便蟲卵檢查。可作出診斷。

預防

對發現有感染本病的鴨群進行預防性驅蟲,所有藥物與治療相同。鴨糞要經過堆積發酵處理後用作肥料,病鴨在治癒前禁止在水邊放養,防止污染水源。在流行區應推廣圈養,尤其是養鴨數量大時,鴨群一旦感染則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硫雙二氯酚治療時每千克體重20~30毫克,個別病鴨可用片劑經口投服,集體治療時可用粉劑拌飼料內餵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