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清末以前,赤坎區的民主路、南華廣場一帶都是海灘,船隻停在鴨乸港外,乘潮可靠海溝直泊古老渡等埠頭。清朝康熙年後,商船來往頻繁,商貿發達,不少外來人在赤坎安家置業.
當中的福建人,聚居在鴨乸港西北方形成福建村,西南方形成福建街。一部分人則在鴨乸港填海建屋,日後也發展成人日密集的居民區。當年,鴨乸港的居民,除少數漁民鴨農是本地人外,大部分都是外來經商的移民,其中福建籍居多。
現時鴨乸港民眾所供奉的三座廟宇極體現移民結構的特點,三座廟宇均始建於清朝未年,間中擴建或重建。一是生意人特別注重的關帝“聖帥廟”;二是福建人極度崇拜的媽祖“天后宮”;三是感恩造福一方的上地公“德福廟’。鴨乸港居民對土地公尤其敬重,稱土地公為境主,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的境主誕,必定隆重慶祝一番,場面非常熱鬧,對土地神如此圖騰拜祭,在粵西地區是絕無僅有的。
歷史
1898年法帝浸略廣州灣(湛江市前身),也看中鴨乸港在赤坎的海運貿易地位,在租約把鴨乸港劃入租界範圍,在鴨乸港建燈塔、設更樓、派兵輪班駐守,持槍強迫華工填海築路。現年91歲的老居民黃細,仍記得法國侵略者兇殘野蠻行勁。法帝在赤坎設四個更樓,二層碉堡式建築,開有炮口和槍眼。今二個己毀,位於鴨乸港新春路的更樓仍存在,成了歷史的有力見證。
赤坎的出海港今己移至沙灣(今金沙灣)一帶,鴨乸港已有名無實。流經鴨乸港的北橋河,早前交通靠木橋和青石板連貫,曾是赤坎的“龍鬚溝”,污水橫溢,臭氣熏天。解放後,人民政府對鴨乸港和北橋一帶多次改造,如今橋寬路暢,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最近新建成的北橋公園,使古老的鴨乸港更是增添美色,煥發青春。
鴨乸港曾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革命歷史,1927年中共南路特委領導朱也赤、陳信材等曾在鴨乸港一條船上,秘密召開南路十三縣農民代表大會,成立南路農民革命委員會,堅持革命,繼續戰鬥,聲討蔣介石4.12大屠殺背叛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