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鴞[鳥類動物]

鴟鴞[鳥類動物]
鴟鴞[鳥類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鴟鴞[chī xiāo],鳥類的一科,屬夜行猛禽。頭骨寬大,腿較短,面盤圓形似貓,常被稱為“貓頭鷹”,部分種類有耳狀羽毛,有些種類面盤不顯著或缺失,看上去似鷹。鴟鴞種類較多,體型大小不一,習性也較多樣化,有些以魚為食,有些則白天也出來活動。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鴟鴞營巢於樹洞或岩隙中,從寒帶到熱帶都有分布。

詞語信息

鴟鴞 鴟鴞

【詞目】鴟鴞(鴟鴞)

【拼音】chī xiāo

【注音】ㄔㄧ ㄒㄧㄠ

【釋義】[Strigidae] 鳥類的一科,俗稱貓頭鷹。頭大,嘴短而彎曲。吃鼠、兔、昆蟲等小動物,對農業有益。鵂鶹、貓頭鷹等都屬於鴟鴞科。也作鴟梟。常用以比喻貪惡之人。

【示例】

《詩經·豳風·鴟鴞》:“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

《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鴟梟鳴衡扼,犲狼當路衢。”李善註:“鴟梟、豺狼,以喻小人也。”

明王錂《春蕪記·解嘲》:“他奸謀恣行,恨鴟梟惡吻,把鳳雛喧憎。”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今鳳凰、麒麟不來,而鴟鴞數至。”

魯迅 《熱風·隨感錄四十》:“我們能夠大叫,是黃鶯便黃鶯般叫;是鴟鴞便鴟鴞般叫。”一說,指鷦鷯。又稱桃蟲鳥。見《詩·豳風·鴟鴞》王先謙集疏。

《文選·張悛》:“鴟鴞恤功,愛子及室。” 劉良註:“鴟鴞,鳥也。言此鳥憂毀其室。”

形態特徵

鴟梟 鴟梟

鴟鴞俗稱貓頭鷹,它們的大眼睛只能朝前看,要向兩邊看的時候,就必須轉動它的脖子。貓頭鷹的脖子又長又柔軟,能轉動270度。由於是夜間出來捕食的猛禽,因此聽力顯得特別重要。貓頭鷹的頭骨不對稱,兩隻耳朵不在同一水平上,有利於根據地面獵物發的聲間來確定獵物的正確位置。

貓頭鷹的雌鳥體形一般較雄鳥為大。頭大而寬,嘴短,側扁而強壯,先端鉤曲,嘴基被有蠟膜,且多被硬羽所掩蓋。它們還有一個轉動靈活的脖子,使臉能轉向後方。它們的眼睛形大而向前方,上眼瞼能自由活動,瞬膜板發達。角膜和水晶體具有較高的曲率,瞳孔大而圓,視網膜中的視桿細胞豐富,特別還有反光色素層,可在夜間視物,有的種類在白晝時成為白盲。耳孔大,周圍有雛襞,有的在頭的兩側還具有顯著突起的耳簇羽,有利於收集音波。聽覺十分靈敏,內耳大,腦部的聽覺神精細胞豐富。此外,它們的左右耳朵不對稱,在捕捉同一聲音時可產生細微差別,使它們極其準確地測定獵物的立體方位。

貓頭鷹的體羽通常為暗褐色,在白晝棲息時不易被發現。體羽蓬鬆,羽毛柔軟,翅膀寬大而稍圓,初級飛羽為11枚,第五枚初級飛羽缺如,次級飛羽第一枚缺如。羽毛的表面密布著絨毛,飛羽邊緣還具鋸齒般的柔軟的緣纓,飛行時可以減弱和空氣的摩擦,減弱或消除噪聲,便於向獵物發動突然襲擊。尾羽較為短而圓,尾羽共有12枚或10枚。腳粗壯而強,多數全部被羽,這樣能在夜間捕食時減弱噪聲並禦寒。第四趾能向前後轉動,爪大,彎曲而銳利。

許多種大型貓頭鷹外形很相似,但叫聲不同,根據叫聲可以把它們區別開來。鷹鴞是大型貓頭鷹的一種。,頭上有簇狀羽毛,不少人誤認為是耳朵,實際上它與耳朵沒有任何關係。大型貓頭鷹中,棲息在美洲的只有大角鴞,還有大約17種分布在歐洲、亞洲和非洲。北方的鷹鴞分布最廣,從斯堪的納維亞和西班牙的日本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長大約有71厘米。貓頭鷹的體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體長約73厘米,小的體長僅有12-14厘米。巴西鵂鶹是貓頭鷹中體型最小的,產於美洲巴西。身長只有12厘米,以食小昆蟲為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