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鳥 | |||||
拼音: | |||||
解釋: | 1.指鷂鷹。 |
相關詞條
-
鴟
“鴟”最早出現 在《山海經》中的“西山經”。原文是:有鳥焉,一首而三身,其狀如樂鳥,其名曰鴟。 鴟趾音譯蘇缽剌尼。意譯羽毛美麗者。又譯食吐悲苦聲。是印度...
拼音筆畫 相關記載 詳細字意 常用詞組 古籍解釋 -
鴟鴞
鴟鴞,鳥類的一科,屬夜行猛禽。頭骨寬大,腿較短,面盤圓形似貓,常被稱為“貓頭鷹”,部分種類有耳狀羽毛,有些種類面盤不顯著或缺失,看上去似鷹。鴟鴞種類較多...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後世影響 -
鴟鴞[詩經篇目]
《國風·豳風·鴟鴞》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篇用動物寓言故事以寄寓人生感慨或哲理的詩歌,詩中描寫母鳥在鴟鴞抓去它的小鳥之後,為...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後世影響 -
共命鳥[古代又叫鴟鴞]
共命鳥在古代又叫鴟鴞,傳說。共命鳥是一種人首鳥身、氣力十分大的精靈,可以辟火。一般被裝飾在大屋頂上,手握鐵鏈,把牢寶瓶。在壁畫中,共命鳥常常充當供養人的角色。
古籍記載 藝術形象 佛教故事 -
鴟�^
鴟�^ 拼音: 解釋: 1.亦作"鴟梟"。 2.鳥名。俗稱貓頭鷹。常用以比喻貪惡之人。《詩.豳風.鴟�^》:"鴟�^鴟�^�o既取我子�o無...是黃鶯便黃鶯般叫;是鴟�^便鴟�^般叫。"一說�o指鷦鷯。又稱桃蟲鳥。見...
-
茶色蟆口鴟
茶色蟆口鴟屬蟆口鴟科(Podargidae),分布於東南亞和大洋洲。它全身黃褐,頭大嘴大,口角有須,嘴似蛤蟆,因而得名。茶色蟆口鴟體長有50厘米左右,在...
分布範圍 外形特徵 生活習性 -
鴟鴟
鴟鴟是漢語辭彙,讀音chīchī,出自山海經《三危山》。
-
鴟鴞膏
鴟鴞膏是一種主治筋骨疼痛,手足麻木,瘰癧結核,無名腫毒的中藥方劑。
處方 製法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注意 -
《鴟鴞》
《鴟鴞》是《詩經國風豳風》中的一篇寓言詩。
原詩 注釋 譯文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