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鳳秧歌又名過街秧歌,也有叫份秧歌的,是原平縣獨有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對
鳳秧歌的名稱及其由來聽到過幾種說法:其一,是因所用道具而得名,表演時,男角頭上所佩戴的甩圈草帽的頂端,綴有一個桌球大小的紅絨球,頗似鳳凰頭上的紅冠,故名。其二,是說鳳秧歌由安徽鳳陽傳入。還有一種說法是:鳳秧歌與其他地方的秧歌很不相同,是另外派生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另一份的,所以稱之為“份秧歌”。原平鳳秧歌,是一種節日性的民間集體歌舞。在原平市只有北賈村一帶才有,在山西省也是獨一無二。它產生的時間相當久遠,由於多種原因在流傳過程中幾經興衰,瀕臨失傳,建國後才重放藝術光彩。
起源
傳說一:秦始皇走馬修邊時,有一家老少為躲避苦役,兒子裝瘋賣傻扮成瘋公子模樣,揚襟舞扇,癲出城外,野太醫和全家老少追著兒子逃出城去。後人為了紀念這種足智多謀的行動,便產生了這種藝術形式。鳳秧歌中的兩個領頭人,恰巧是“瘋公子”和“野太醫”。
傳說二:在北宋末年,梁山起義軍為了搭救被官家捕捉的兄弟,扮成賣藝人模樣,混
傳說三:北宋末年,為了抵禦遼國的入侵,從中原各地徵調士卒開赴邊地。當時,地處雁門關里的北賈村駐有許多安徽鳳陽縣籍的將士,為表達思鄉之情,常在營帳外演唱家鄉的“鳳陽花鼓”,民眾爭相學習,並與當地固有的民間藝術踩圈秧歌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鳳秧歌”,歷千載滄桑而流傳至今。
“鳳秧歌”的前身可能是“鳳陽花鼓”。在300年前由外地傳入崞縣(今原平市)。後與當地踩圈秧歌相結合,吸取了民歌小調豐富了演唱部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式。
原平地處山西中部偏北,滹沱河上游,漢置原平縣,隋改崞縣,1958年復改原平。考慮其地理位置,在歷史上是內地通往塞外的一條官道,北賈村又正處官道旁邊,南來北往的人很有可能將他們的民間藝術帶過來,後經當地藝人的不斷發展演變而成。所以,根據民間傳說和光緒年間史料記載的鳳秧歌狀況推測,鳳秧歌可能產生於清初。
特點
鳳秧歌多於農曆十四至十六在本村分“上院”、“踩街”、“攆旺火”三種形式進行表演。另外村慶、廟會、鬧紅火時,也常常會聚集一處,一連幾天一圍幾個圈子進行秧歌表演。
“鳳秧歌”傳統節目有80余個。絕大部分是反映農村生活和生產的。如“擔貨郎”“住娘家”“過大年”以及歌頌現代生活的“賣餘糧”等。
原平鳳秧歌的演出隊伍少則十餘人,多則幾十人。早期鳳秧歌的扮演者,都是男人,女角色也由男的化妝而成。後來,不少姑娘踴躍上場演唱,有男有女,更具風采。男角都是武士打扮,身挎腰鼓,頭戴軍盔,奇妙的是盔上盤繞著一個竹圈小帽,是一根長約八尺的富有彈性和韌勁的竹條,竹條頂端綴一束紅纓,表演時可甩出收回,上下翻飛,伸縮自如,令人叫絕。女角都打扮成古代村姑模樣,手拿小鑼,邊扭邊行,舞姿優美輕盈。
表演形式
鳳秧歌的表演有三種形式:踩街、踩圈、開軲轆。
踩街踩街,即在街道上穿行表演。男女排成幾列隊形,邊扭邊舞,交錯向前。隊伍前面由一個手擊水鑔者指揮,前面兩個領頭的分別化裝成“瘋公子”和“野太醫”。後面的男角揚臂擊鼓,頭上甩圈;女角擊打小鑼,載歌載舞。音樂高亢悠揚,表演自然生動,隊形靈活多變。
踩圈踩圈,也叫小秧歌,是繼踩街後的定場表演。領唱者為一對老夫妻,其餘均為女角。演唱前有段純舞蹈表演,按“四開頭”、“長流水”等鑼鼓點進行。之後,便由男主角手持花扇,將繞圈舞動的女角一個個逗引出來。被點到的女角與男角跳“扭麻花”、“掏八字”等舞蹈。然後全體圍圈演唱,通常是男角領唱,女角合唱,尾聲時男女大合唱。歌詞大都自編自演,以頌人、描景、說事為主要內容。表演時的節奏也較前加快,幅度加大,男女對舞,演唱風趣幽默,富有鄉土特色。
開軲轆開軲轆,也叫大秧歌,是以上秧歌演唱部分的延續,演出一個個小戲,劇目內容有人物性格,有故事情節,甚至有矛盾衝突,構成一出出民間小演唱,所以當地俗稱“出兒秧歌”。秧歌的節目達40多個,其內容非常豐富,有反映農業生產勞動的,如《薅苗》、《打麥》、《秋收》;有表現年節習俗的,如《過大年》、《觀燈》;有刻畫自然風景的,如《四敖八景》、《朝霞峪趕會》、《崞縣城趕十三》;有描寫愛情、婚姻、家庭鄰里關係的,如《二女告狀》、《等新郎》、《懷胎》、《親家相罵》等,形象地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幅農村生活圖畫。
榮譽
1955年著名民間藝人李二俊率隊赴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演出的原平鳳秧歌《過大年》,首次改變了男扮女裝的傳統形式,獲得優秀獎,被專家譽為“真正反映勞動人民歡樂和美好願望的民間藝術”。
1991年9月在山西省舉辦的全國第二屆民間藝術節期間,經過重新組織,精心排練的原平秧歌陣容可觀,表演更為精彩,之後,又參加五台山國際旅遊月開幕式演出和山西省建設小康示範縣區展演及朔州市廣場文化節活動;
2005年無宵節參加忻州市街頭文藝表演,榮獲一等獎,不久又在中央電視台《魅力12》欄目中亮相。
2006年四月,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又一次隨著忻州文化走出山西,走進"星光大道"讓全國乃至世界人們欣賞到了它的魅力.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更受人們喜愛。
2008年2月原平鳳秧歌擴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類·秧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