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東村[浙江省餘姚市丈亭鎮鳳東村]

鳳東村[浙江省餘姚市丈亭鎮鳳東村]

鳳東村位於丈亭鎮東北部,東與三七市鎮姚東村相鄰,南至蕭甬鐵路,與胡界村接界,西接漁溪村傅莊自然村,北至半岙村鄭家潭自然村,與三七市鎮西茅山村相連。因地處鳳凰山東首而得名,村域面積6.36平方公里,由官墩、桐嶺、周家山、柯家等22個自然村組成,是丈亭鎮自然村最多的行政村。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餘姚市丈亭鎮鳳東村 餘姚市丈亭鎮鳳東村

鳳東村人口2990人,951戶,村駐地鳳東路陸家橫河口,距鎮政府約5公里,有耕地2587畝,山林6289畝,是丈亭鎮山林面積較多的行政村之一。61省道穿境而過,甬余公路沿山通過,鎮環鎮公路——鳳東路自南至北貫穿全村。全村地形南北狹長,北部山區,青翠疊嶂,南部平原,綠茵蔥蔥,生態環境較好。境內有山塘水庫4座,其中姚岙水岙為小(二)型水庫,主要河流有潺子浦、陸家橫河、鐵路河等,出口慈江。村建立黨總支,下設4個支部,有黨員110名。2005年底,全村工農業總產值7390萬元,第三產業產值937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613元,村集體收入28萬元,村集體資產總額91萬元。

村史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併,鳳東村由原官墩、桐嶺、周家山、柯家四個行政村合併組成。原官墩村舊時有一條“官路”通過而得名,原桐嶺村舊村在山岙之中,有一道長嶺相隔,稱桐嶺,現大多村民移居嶺下。自唐至清,官墩、桐嶺隸屬慈谿金川鄉,1942年,丈亭設區,該二村隸屬丈亭區金川鄉,1949年解放,1950年設漁溪鄉、崗墩鄉,官墩屬漁溪鄉,桐嶺屬崗墩鄉,後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官墩稱“國慶社”至六十年代改為官墩大隊。1954年劃歸餘姚,1956年同時劃歸丈亭鄉。1958年成立丈亭公社,屬漁溪管理區,1961年改為大隊,1983年8月公社撤消建立鄉鎮政府,9月丈亭批准為建制鎮,分別成為官墩村、桐嶺村,至並村。原周家山村、柯家村,村民大多以周、陳、沃、柯、顧為主姓,二村之間有一小山墩間隔。解放前,該兩村先後隸屬慈谿金川鄉、丈亭鄉,歸屬丈亭區。1954年劃歸餘姚,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先後為核算單位和大隊,1983年8月建立鄉鎮政府,改大隊為村,歸屬丈亭鎮,至並村。

產業經濟

長期以來,鳳東村村民大多以糧食生產為主業。鳳凰山、鐵路河以北,至北山腳下的大片土地,便是他們的賴以生息的地方。解放前,這片土地十分貧脊,經常受到旱澇颱風的侵襲,糧食產量很低。北面官墩,桐嶺的一些村民,還同時從事山林生產,主要靠楊梅、毛竹和禾柴收入,生活比較艱辛。解放後,土地得到平整,水利設施條件改善,糧食產量大幅增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種糧積極性大提高,各村的糧食產量年年增加,當時在柯家等村出現了一批種糧大戶和種田能手,淡水養殖、茭白藺草種植和花卉苗木都較大的規模,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同時,村組織還積極引進外地人才資金,興辦效益農業,出現了“官墩園藝”和“綠茵花木”等幾家農業基地公司。這些基地公司帶動了一大批農戶,在餘姚市內外有一定的市場,發展前景較好。此外,傳統產業楊梅,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全村楊梅種植面積超過三千畝,成為村民特別是沿山二個自然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之一。平原二個村也開始在鳳凰山山麓種植楊梅,不但結束過去無楊梅的歷史,而且有少量的楊梅出售。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感召下,各村陸續辦起了一些村辦企業。一批青年農民從田頭走進工廠,當時周家山、柯家二村的企業在丈亭鎮還處於領先地位,村辦企業不但培養了一批企業人才,而且帶動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官墩村利用本地資源優勢開發採石場,興辦磚瓦廠,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富裕了部分村民。2001年,鎮政府在村甬余公路南側開闢台商企業投資園區,為村工業經濟發展帶來無限生機。目前,全村共有各類企業50多家,2005年全村工業總產值達到4285萬元,還有大批農業轉業勞動力,從事運輸、建築、服務、商貿等第三產業。2005年,第三產業產值占各業總值的比例高達52.7%。

社會事業

解放前,原官墩村村前只有一條石板小路,號稱“官路”,通達慈谿縣衙(今慈城)。進入桐嶺,需要翻越一道2500多米長的山嶺,嶺道兩側松木參天,樹蔭茂密,山里人幾乎每天都要翻山越嶺,帶著“飯桶”,走出嶺外,中午在田頭吃些冷飯,傍晚返回。如果是收割季節,山民們挑著兩個裝著稻穀的白布袋,一步一個台階需要蹬上幾百個石階,才能到達“嶺崗墩”,汗流浹背。柯家、周家山二村舊時也靠三尺人行道與丈亭等地聯繫。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縣政府為了解決革命老區人民的交通問題,撥款修建桐嶺隧道,在山區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76年建成開通,桐嶺隧道全長214米,寬5米,能夠通行大型拖拉機及載重五噸以下的汽車,從此自桐嶺山村出行,再也不用爬嶺了。1989年,建成甬余公路,1993年,甬余公路改道重修,建成61省道。1995年鎮政府投資建設丈亭至桐嶺道路(即現在的鳳東路),後又把部分地段澆製成水泥路。各村的主幹道路,都進行了整修拓寬,所有村道都安裝了路燈。在鎮政府的規劃指導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桐嶺山村村民陸續外遷至嶺外,形成新村,估計有近200戶農戶在新村落戶。原官墩“社壇廟”舊址辦起一所初步國小,後發展成完小,叫官墩國小,1968年桐嶺老村也辦起一所單班國小,後併入官墩國小。當時柯家也有一所國小,最大時有六個班級,1993年在周家山自然村西南處辦起了丈一國小,官墩、柯家二國小全部併入丈一國小,2000年鎮中心國小遷修至胡界,丈一國小撤消。目前村內有衛生室2個,鄉村醫生2名,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80%以上村民參保。有線電視、程控電話開通。村在姚岙水庫旁建一座水廠,合理利用水庫水供村村民生活用水,其餘村由鎮水廠供水,全體村民都用上自來水,2003年開始,村組織村民開展環境整治,消滅露天糞缸,建造合格公廁45座。疏浚河道4000餘米,建立環衛保潔組織,落實環衛保潔和河道保潔責任制,實行垃圾清運。同時,全面實施土地整理,建造標準化農田2300多畝,造地250畝。為了改善村辦公條件,正在籌建村辦公大樓。由於鎮工業園區的發展,村大批土地被徵用,從2003年開始,實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全村300多名人員受到保障。

風景名勝

桐嶺新四軍後方醫療遺址和桐嶺老村。1943年,抗日戰鬥激烈時期,為解決鄞西、三北和南山戰場上轉移下來的傷病員難題,浙東新四軍三五支隊在桐嶺村建立一所“後方醫院”。由桐嶺地形優越,易隱蔽和守護,加之民眾基礎好,由項耿、田鳳、王培秋等領導負責。醫務人員由部隊從浦東調派出來。初時診所設在“堡壘戶”陳子川家中,後因傷員驟增,便在大灣毛竹園山上搭起五間草棚,收治一般傷員,又在朱家山毛竹園內再搭3間草棚,安置重傷員。當時被戰士民眾戲稱為新、老“公館”,條件非常艱苦,先後累計收治傷病員七十多人。期間,浙東新四軍司令部還在此創辦了修槍所、兵工廠(製造手榴彈),還建立了織工部(織布做軍衣),成為敵後紅色保壘,譚啟龍、何克希等領導曾來此進行視察、慰問。直至1945年9月,抗戰勝利,部隊北撤。現桐嶺大部分村民已遷移下山。山村風景迷人,隧道、水庫、舊宅、溪流、山谷、林木、楊梅交織成一幅絢麗的大自然畫圖,古村住宅、祠堂、明堂等古建築為清代早期,古樸端莊、整齊幽雅,格局錯落有致。四面崇山峻岭,綠水環繞,鳥鳴幽谷、風光旖旎,是休閒觀光的好去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