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金庸故里、神秘古村——鳳山村
鳳山村屬上饒市婺源縣浙源鄉政府所在地,建村歷史悠久,有1030餘年,全村2000餘人,大部分為查姓。自查喻(查氏十七世)遷居海寧後,海寧查氏“以儒為業”,“耕讀為榮”、“詩禮傳家”,後裔十分興旺發達,科甲鼎盛,頗負時望,以“名臣”著稱,以“文苑”稱譽。均在海內外卓有成就並產生深遠的影響,一直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自查喻遷居後,婺源查氏發展緩慢,後裔大部分聚居在鳳山村,官至不超過縣令,在仕途有所建樹很少,故此,婺源查氏一直默默無聞,不受外界所知。但其後裔崇尚文風,多數從商,在商界十分活躍,一直是徽商中一支重要勁旅,故此查氏後裔旅居海外僑胞眾多。因從商多,鳳山村歷來富庶,多數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房屋。全村房屋多數為明清時期,氣派輝煌,磚雕木雕細膩,古樸典雅,保存完好。村內古弄小巷星羅棋布,清一色石板路。
鳳山村歷史悠久,百姓安居樂業,是一塊風水寶地,鳳山村一直不為外人深知,神奇、神秘,全村有三樣寶:魚塘、古塔、西門井。
著名人物
金庸介紹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出生,早年考入浙江省立嘉興中學,後畢業於省立衢州中學,就讀於重慶中央政治學校。抗戰勝利後,先後擔任杭州《東南日報》、上海《大公報》記者,業餘時就讀於東吳大學法學院。民國37年(1948)起,擔任香港《大公報》編輯。從1955年至今,先後創作了十多部武俠小說,成為海內外著名的新派武俠小說家。查氏秉承敬業,澹遠之家風,多才多藝,曾編導電影多部,兼擅書法,有趙佶之風格。1959年創辦《民報》,發展為香港第一大報。又鑽研佛學與梵語,酷愛藏書,曾獲得香港大學博士的榮譽學位。現任香港明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查氏關心振興中華、祖國統一大業。1981年回內地時,曾受到鄧小平同志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金庸所著小說的讀者眾多,遍及海內外。層次廣泛,延及教授、平民百姓等。
金庸出生於浙江海寧,其祖輩查瑜(查氏十七世)於無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偕妻兒等順著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這條水上通道,離開皖南山區婺源浙源鳳山村,來到杭嘉湖平原嘉興落腳,不久,查瑜發現離嘉興幾十里遠的龍山(今海寧市袁花鎮)一帶土地肥沃,依山面海,民風淳樸與故里相似,且龍山與祖籍鳳山舊名相同,故此又遷到海寧龍山之東定居,他是遷支海寧查氏的始祖。查瑜遷居海寧後其後人與祖籍浙源鳳山來往密切,參照《婺源查氏族譜》,抄印了《海寧查氏族譜》,據記載,遷於始祖查喻以下六世,無嚴格的字輩排行,自第七世起,規定了嚴格的字輩排行,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仁濟美忠良(39)傳家孝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再光。根據字行:金庸系良字輩,查氏39世。金庸與祖籍鳳山村來往密切,常以書信聯繫,對家鄉甚是掛念,鄉政府幾次派人拜見了金庸,並約定來鳳山家鄉探親。(金庸回查先生信件複印件附後)
人文景觀
(1)魚塘:修建於明朝,位於鄉政府大院內,占地半畝,水質清洌,水冷,塘內魚生長緩慢稱冷水魚,是滋養身體治療頭痛的上乘魚。魚塘用大片清石板雕砌而成,魚塘邊有棵千年桂花樹,樹粗枝茂,花香四溢,神奇的是朝魚塘一邊開黃色桂花,另一開白色桂花,屬金銀樹。後人便於觀魚賞月,在魚塘邊建有觀魚台,觀魚台走廊用13片簾門與前堂相隔。簾門雕刻細緻,古色古香,每片簾門的雕刻人物圖案都是出自《三國演義》。
(2)古塔:稱龍天寶塔。聳立於鳳山村頭浙溪旁,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618年),距今有四百年之久。相傳當時山坑(鳳山前稱)多火災,村人甚時恐慌,為此,村中派出德高望重族長到高湖山求問。高湖山一直是徽州有名的藏經講學之地,山中雲集高僧名人眾多,高僧察看了全村地形地貌,建議在村口修建定塔。根據龍的水性和龍鳳呈祥之意,又將寶塔稱為“龍天寶塔”,將山坑更名為鳳山村。寶塔建成後,將火神震住,村內火災消失。塔為磚石結構,高30餘公尺,六面七層,又叫七層塔,是村中制高點。腰檐層層支出,寬度向上遞減,每層檐角上懸掛鐵鈴,風起時,鐵鈴錚錚有聲,鈴聲意寓村中平安。塔內有階梯上升,可登高遠眺。
(3)西門井:又稱湧泉井,終年泉水汩汩,水質甘甜,全村人都飲此井水。夏季井水冰涼,冬季井水溫熱,在冬季早上,井口水汽騰騰上涌。因村民常年打水,井口圓形石沿被繩子拉成了很多深溝。要是小孩不慎掉下水井,人不下沉,相安無事。鳳山村文化底蘊深厚,村內古建築、古民居眾多,古建築氣勢恢宏,令人稱奇。
(1)查氏宗祠:是海寧、婺源查氏後裔保存的唯一一座古祠。宗祠為康熙三年(1664年)始創祭祀婺源查氏始祖文徵公,當時鄭太宗題名為“孝義祠”,當時規模不大。1892年,查氏後裔查允茲、查仲茲、查啟明等提議擴建查氏宗祠,並得到浙江海寧查氏遷支(金庸之祖)的資助,於1898年建成。在提議擴建宗祠三人中,查啟明財力稍弱,但他變賣了大部分家產、田地,其後人因此窮困潦倒。在他的感召下,全村人人出力,修建而成。宗祠占地面積2460平方米,坐西朝東,寬22米,直進六層,從外到內有廣場、花園、台門、大天池、大禮堂、後天池、後堂,氣勢相當雄偉。清末民初(1917年),大辦洋學堂,如今廣場、花園、台門、大天池已改建為學校,現保存正廳,後天池及後堂。整個宗祠由近百根2人合抱的木柱構成,宗祠建築宏大,檐柱雕龍畫鳳,橫樑及檐角雕刻著堆花、蟲鳥。
(2)立德堂:建於明末清初,占地400平方米,堂內天井四層雕刻保存完整,堂前地面用老式三合土方塊鋪設而成。
(3)三斯堂:建於明末清初,占地560平方米,在門口三步金階,2個前院,屋內清一色石板,72個門口,7個正堂,象徵七品府第。全堂有12個天井。
(4)大夫第:建於清初,占地580平方米,門樓石雕細膩,石刻大夫第三字保存完整,朝堂花門十餘片雕刻完整,正堂全堂雕刻。屋內清一色石板。此屋居住過百歲老人,百三區區長,院內有百歲坊遺蹟。
(5)慎修堂:建於明末清初,占地280平方米,門樓雕刻完整,堂內有一大石塊,可供擺設十人坐桌凳,有一座宮庭式雕刻木頂床。
(6)德仁公祠:建於明末,占地700平方米,門樓台門部分完整,清一色石板地。
(7)慎德堂:建於明朝中期,占地600平方米,堂內兩側擺設二個大魚缸,魚缸之間有一巨大石塊,約90平方米。此屋處在鳳山村中心點位置,與龍天寶塔面對相望,此屋出過百萬公,建房時,在曲尺牆頭九重磚下埋有財寶十萬零八千,意在後代貧困時取用。
(8)益正堂:建於清初,占地400平方米。門樓磚雕完整。前院花門雕刻豐富,保存完整。
(9)立本堂:建於明末清初,占地500平方米,門樓磚雕完整,房內主人以前是更夫,後人勤奮努力,捐上監生。民間傳言:三十年前鬥鬥更,三十年後捐監生。
其它景點
(1)鯉魚革塝
在瓦窯山腳底的河邊,有一塊象鯉魚一樣的石頭,叫鯉魚革塝。傳說武俠小說家金庸的祖先就因這塊地在浙江海寧發跡了。金庸的祖先在遷去海寧之前,家中很窮。母親死後無錢安葬,兒子連夜將屍體背至村口河邊,實在背不動了,人與屍體一起跌倒路上,屍體頭朝下腳朝上,兒子就地挖個坑將母親埋葬了。後來,一個會看風水的母舅來探望,發現此地很好,並命名為“鯉魚革塝”。說此地應白肉葬(不用棺材),顛倒葬,後人才能發。外甥將實況告訴了母舅,母舅很高興,並告訴外甥:魚應游向大海,不能困在山中。於是金庸的祖先攜眷遷居海寧。先以教書為業,不久便發跡了,他又回來將父母骸骨遷葬海寧。海寧查氏後來便發展為浙江望族。湧現了象查慎行、穆旦、金庸等一大批名人。
(2)千年古墓
位於鳳山黃喜坑的程夫人墓,是宋太常寺太祝查元修夫人墓,至今已越千年。公元963年,查元修攜夫人程氏及甄陶二子隨父查文徵自休寧隱居城西查公山。一日,夢中神人指教:見鳳而止,遇凰而住,964年來到婺北鳳山雙路口,問里人土名,曰:鳳凰山。既有鳳,又有凰,且此地山巒聳翠,溪流秀麗,故定居於此地鑄爐坦,即查村。後發展為查氏望族。1000年左右,查元修夫婦去世,夫人程氏葬於此地。其子查陶官至工部尚書,查甄為大理寺評事。
(3)儲秀庵
坐落在黃喜坑的儲秀庵,已有400多年歷史,系高湖有道之僧真顯大師所創,後由其曾孫徒密虛住持補弊舉廢,方以完善,並請沱川明末秀才余紹為之作序,勒石立碑,留有《儲秀庵碑記》一文傳至今天。後來,村人又利用此地興辦私學——經館,“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鳳山村風光旖麗,景色迷人,四面環山,群山環抱,村中有一條河流沿村而過,全村有八景:斗山映月、秋嶺瞧雲、西村夜讀、龍天寶塔、花橋看洪、寒溪釣雪、東目朝耕、鳳山清吟。八景各有傳說,其中鳳山清吟傳說,在龍巖堂河底有金水桶、銀擔鉤,當時路過一位和尚朗讀路邊一塊碑文,即將念完之際,聽見金桶銀擔鉤的響聲,不曾讀完碑文急忙觀看,寶物馬上下沉水底。碑文字亦模糊,難以辨認。
鳳山村民風淳樸,百姓崇尚禮教,禮尚往來,村中曾出有百歲太。據記載,百歲太兒子外出經商生意不景氣,回家過年都是以石頭充當銀子,百歲太打開錢袋發現石頭,不張聲色,反而向鄰里誇耀,鄰里紛紛入會,將錢入股交與兒子經營,結果生意順利,成為查氏首富,以後官運亨通,任百三區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