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63年設莆田縣城郊公社,1984年改鄉,1990年改鳳凰山街道。1997年,面積21.7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南門、筱塘、新塘、月塘、下磨、北磨、龍德井、公園8個居委會。2002年下磨、北磨、公園3個居委會劃歸龍橋街道,原城南鄉的朱坑、白洋、林橋3個村劃入。2003年,轄南門、南園等6個居委會和朱坑、白洋、林橋3個(山區)行政村。
行政區劃
下轄南門、南園、龍德井、筱塘、月塘、新塘等6個社區居委會和白洋、林橋、朱坑等3個山區行政村,為莆田市的商貿區、文化區和住宅區。
【代碼】350302002:~001南門社區 ~002南園社區 ~003筱塘社區 ~004月塘社區 ~005新塘社區 ~006龍德井社區 ~201白洋村 ~202朱坑村 ~203林橋村
基礎設施
鳳凰山街道地處城區西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莆 田長、中途汽車站設在境內,日車流量達1萬多輛次,日客運量達1.7萬人次;省電網110千伏變電站建在筱塘村;東圳水庫主渠道從西部的鳳凰山麓繞山橫穿全境,水源充沛,為全區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用電提供有利條件。轄區有宜果、宜林山地5000多畝,是莆田市的重點工業園區、文化區和住宅區。新開闢的主要街道有學園路、文獻路(西段)、區府路、南門街、台灣街等。
1991~1994年,新建3個千人住宅小區、8個居委會、6座10層以上的高層建築群。新建、改造7條城區主街道和18條小街道,大街小巷全部澆灌水泥路面。
經濟發展
境內“南山農業大觀園”占地面積5000畝,列為街道重點農業綜合開發區,也是融觀光、旅遊、文化、娛樂、品嘗、休閒為一體的現代旅遊農業區。1994年,已建立觀光果園400多畝,一條長4.2公里的盤山旅遊公路也已建成通車,境內分布的池亭樓閣氣派壯觀,鳳凰山公園建設已初具規模。
1994年,街道工農業總產值達10119萬元,比1991年1701萬元增長494.8%。鄉鎮企業總產值達33269萬元,比1991年的3085萬元增長978.41%,平均年遞增102.9%。1992~1994年,共籌資1458萬元,創辦股份制集體企業41家。
轄區內現有各類企業6007個,從業人員23166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第三產業占整個街道經濟的主導地位,轄區內基本形成壺山西路裝飾裝潢材料一條街、莆陽路汽車修配一條街、荔城南街餐飲娛樂一條街、文獻路旅遊購物一條街等四條特色專業街,其中荔城南街餐飲娛樂一條街被評為省級專業街。
近年來,鳳凰山街道以建設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格調高雅、繁榮新興街道為目標,牢牢把握“抓項目、拓市場、擴三產、蓄後勁”這條經濟工作主線,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人文優勢,全面實施科技帶動、項目推動、民營拉動、工業牽動、商業驅動、街居聯動戰略,促進了街道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轄區內有各類企業1093個,從業人員8271人,規模以上企業8家,形成電子、服裝、印刷、包裝等5個支柱產業。第三產業占整個經濟的主導地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2002年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550多元,農民人均收入達2600元。
200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4.74億元;第三產業完成產值25.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4.2億元;財政收入完成9950萬元;農業總產值完成4250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600元。
社會事業
區位優勢明顯。鳳凰山街道地處莆田市區西南部,交通便捷。四周與龍橋、霞林及荔城區的鎮海等街道境域接攘。境內有戴雲山東伸主要支脈的鳳凰山,東圳水庫主渠道從西部的鳳凰山麓繞山橫穿全境,水源充沛,為全區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用電提供有利條件。國道324線、荔城路、文獻路、學園路等9條市區主幹道貫穿全境,路網發達,交通便捷。
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城區面貌日新月異,社會安定穩定,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面貌。
人文歷史
鳳凰山街道旅遊資源及自然人文景觀豐富,轄區內有莆田二十四勝景之一“南山松柏”,千年古剎南山廣化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福建“四大禪林”之一,又是福建十佳風景區。釋迦文佛塔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山又名南山,古有南湖之稱,古代興化灣的潮汐淹及鳳凰山麓,山上蒼松翠柏倒映波中,因地在城南,故名南湖,宋有南湖渡。唐、宋時期,佛教盛行,佛宇建造盛極一時,僅南山地區就建有2寺(廣化寺、法海寺)、10院、120庵,僧眾數千人。
旅遊資源
鳳凰山又名南山,自然及人文景觀豐富,文物甚多。轄區內有43所民間信仰活動場所,有莆田市二十四勝景之一“南山松柏”。千年古剎南山廣化寺被列為福建“四大禪林”之一,又是福建十佳風景區,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釋迦文佛塔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轄區內現有鳳凰山公園、南湖公園、龍脊山公園、荔枝公園等4個公園,天妃大酒店、東方國際大酒店、台灣大酒店、華天金葉大酒店等4個四星級旅遊涉外賓館,68家規模以上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