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魚養殖高產技術

鱸魚又稱花鱸、七星鱸,在分類學上屬鱸形目、脂科,由於其繁殖和生長於沿海,有別於淡水生長的加州鱸和桂花鱸,故又稱為海鱸。鱸魚是西江水域的四大名魚鱸、嘉、鱖、魽魚之一,肉質堅實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17.5克、脂肪3.1克和多種維生素。

鱸魚的生活習性

鱸魚生活在淺海河口,適鹽廣,幼苗在22‰左右鹽度的海水中孵出,再溯河而上到鹹淡水交匯的河口生活,並可進入淡水水域覓食生長,但成魚多數在鹹淡水中棲息。鱸魚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食量大,一次攝食量可達體重的5%—12%,捕食強度在春夏季節最強裂,魚苗以撓足類和糠蝦為餌,長至10厘米體長後則捕食小魚蝦。鱸魚生長速度較快,繁殖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魚苗長至年底體長25厘米、重0.5市斤,6齡魚體長達0.8米,最大的個體長達1米、重 15—20公斤。人工養殖的鱸魚長速更快,通常養殖280天可達一市斤以上。鱸魚在14℃的水溫以上就可正常覓食生長,在本地區可自然越冬,有利於隔年養殖成為大規格商品魚均衡上市。

鱸魚的人工養殖條件

水質:鱸魚可在淡水中生長,但根據其天然習性,養殖條件選擇在有海潮到達的鹹淡水水域更好,以河海口的魚塭和圍墾區最佳,水質鹽度可在5‰以下,在鹽度過高的水域養殖生長速度反而緩慢。此外,養殖水質要求清新和溶氧充足。

池塘:每口池塘的面積在8—15畝、水深2米以上,池塘過小,水體窄,溶氧不足,難以高產;池塘過大過深,不利生產操作。池塘要設進、排水涵閘分別通向進、排水河,不重複使用養殖水,以免二次污染。

機械配備:每3畝水面配備1台1.5千瓦的葉輪增氧機,這是高產養殖的基本條件;每口池塘配置1台以上的3千瓦抽水機,以保證隨時可更換新水,沒有進、排水閘的池塘更有必要;此外還要視養殖面積和投餵量決定配置小雜魚碎肉機。
為了保障生產的順利,除了電源線路到塘頭,供養殖機械使用,還要道路到塘頭,以方便飼料和產品的運輸。

鱸魚種苗的選擇和培育

生產實踐發現,來自黃、渤海的鱸魚苗比南海區的個體大、生長快;人工繁殖的魚苗比捕撈的天然魚苗成活率高。因此,魚種的選擇首先是採用黃、渤海區的親魚人工繁殖的魚苗,其次是從黃、渤海區采捕的天然苗經淡化標粗育成的魚種,南海區的鱸魚苗個體較小,人工繁殖苗也適合養殖,但采捕的天然苗成活率較低。

不管苗源來自何處,鱸魚苗都要經過中間培育的階段。魚苗經過中間培育不但馴化攝食人工飼料達到易養的目的,還可以淘汰體弱的病苗,育成大小均勻、體質健壯的大規格魚種,這是提高成活率從而獲得高產的重要環節。具體方法如下:

1、網箱的設定在準備好養殖成魚的池塘的一邊搭一條投餌的棧橋,棧橋兩旁設定若干個網箱,材料可用14目左右的聚乙烯網片縫成長3—5米、寬2米、深1.5米規格,用竹桿固定。

2、做好淡化養殖的準備工作不管是人工繁殖的魚苗或捕撈的天然魚苗,都生長在較高鹽度的海水中,要求供苗者進行多次降鹹淡化,在不超過養殖池塘5%鹽度才能放養。在淡水池塘育苗,還要在網箱周圍用塑膠膜圍成一個小水體,投苗前適當加鹽至接近魚苗放養前的鹽度,讓魚苗投放後有一段適應時間,提高成活率。

3、育苗的密度原塘育苗,這有利於減少過塘引起魚種的損傷和讓魚種適應所在池塘水質。用來培育的魚苗體長2—3厘米,每平方米網箱放養500尾左右,每口池塘的育苗數量可比計畫放養的魚種多出大致20%—30%,以備死亡損耗和留有餘量。

4、投餌馴食的方法以鮮魚糜為餌,將魚糜均勻地投撒到網箱中,每次投餵時間不少於半個小時,馴練魚苗搶食,每天投餵4—5餐,日投餵量為魚體重量的30%左右,以觀察到魚苗大致都能食到和食飽為好。具體標準是魚苗搶食強度減弱後則停止投喂,以免暴食而引起腸胃疾病。

5、及時分級培育10天魚苗大多已長至5厘米,此時應過篩分池培育,減少大魚吞食小魚和幼苗搶食不到而出現大小差異的現象。分池培育10天后,在網箱周圍用網片圍出約100平方米的一塊小水面,放出網箱中的魚種再餵養15天,此時魚種已在10厘米上,然後拆去圍網,再進入大塘養殖,這樣可防止魚種過早進入大塘追食生物餌料,而棄食人工投餵的餌料。

魚苗的中間培育要注意網箱的水質清新和溶氧充足,可在網箱中設定增氧氣頭,要經常刷洗網箱,保持水體流動,交換良好。

養殖鱸魚的飼料

1、小雜魚要求新鮮、硬骨少,苗期可打漿投喂,隨著個體的長大,應切塊投餵。鱸魚可吞食相當其口裂長度1.5倍的魚肉塊,切塊投餵不僅可節省飼料,並可減輕水體污染。小雜魚含動物蛋白高,餵養鱸魚長速快,但受資源的限制,尤其是在每年的禁漁期貨缺價高,不易購買,並受冷藏、運輸的限制和對水質有一定的污染。用小雜魚作飼料的餵養係數約為4—5。

2、人工顆粒飼料採用含蛋白質35%以上的膨化飼料,以便觀察到是否有食剩浪費。工廠生產的顆粒飼料可分成大小多種規格,理論上可製成不比小雜魚差的全價營養飼料,並可適當摻加防病藥物。人工飼料來源穩定,使用方便,尤其是對高密度養殖,減少水質污染、防止魚病發生有積極的作用。飼料係數約為2— 2.5。

鱸魚的管養方法

1、清塘、培水用來養殖鱸魚的池塘有條件的最好經過乾塘、清淤和暴曬,尤其是多年養殖的舊塘。在放苗前半個月進行一次消毒,每畝施放生石灰50公斤或使用20ppm漂白粉帶適量池水消毒。如果未經乾塘暴曬的,還要每畝使用30公斤茶麩打碎浸水全塘潑灑,以徹底清除遺留的兇猛雜魚。消毒後的池塘經濾網納入新鮮水,每畝施放3公斤複合肥進行培育浮游生物,水質微綠色或微褐色則可投苗。

2、投苗密度經中間培育的魚種已達10厘米,每畝放養2500尾為好,300天的養殖期畝產量可達1200—1500公斤。投苗過密,池塘容易老化和發生魚病,難以進行持續性生產。

由於高密度養殖投餌多,鱸魚又很少尋食塘底的剩餌,故每畝要投放100尾鯽魚和30尾花鰱和白鰱,以減輕水質的污染和增加養殖效益。

3、投餌鱸魚暴食,適當控制投餌量,有利於降低成本、減少腸胃病的發生和水質的污染。投餌要做到定時、定點、定量,一般日餵2餐,分別在上午的7—9 時和下午的4—6時,日投餵量約為魚體重量的5%。要堅持馴食的習慣,在塘中搭一餌橋,每次投餌敲擊餌橋或潑響塘水,招呼魚群游來搶食,有利於觀察魚群的進食和健康狀況,方便採取應變措施。鱸魚搶食水中懸浮的飼料,下沉後不再攝食,因此投餵小雜魚應耐心慢慢投喂,顆粒飼料則套用浮性飼料。

4、水質管理鱸魚的高產養殖也就是高密度養殖,保持水質清新和溶氧充足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方法有:勤換水,特別是在中後期,每天的換水量要達30%以上;勤增氧,魚苗期可適當開動增氧機,隨著魚體的長大開動增氧機的次數愈趨頻繁,尤其是在高溫天氣和養殖後期,夜晚可開動部分增氧機,白天則要開動全部增氧機,保持塘水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施放生物製劑,高密度養殖帶來塘底大量的殘餌和排泄物,有害物分解濃度高,大量消耗水中氧氣,尤其是高溫天氣更為嚴重,這是魚病產生的重要原因,適當施放生物製劑讓有益菌群除去水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保持良好水質。

鱸魚的病害防治

1、氨氮中毒高溫天氣時,水中的氨氮高,甚至產生亞硝酸鹽,致使鱸魚缺氧中毒死亡。主要症狀:魚群全塘狂游不安,上下亂竄,鰭條充血,鰓絲暗紅。防治方法:立即注入新水,放出老水,注水時注意用木板把水擋散,以免直接衝起塘底污物加速魚的死亡;每畝施放氟石粉(底質處理劑)10—15公斤,中和水中氨氮;發病前注意用生物製劑預防。

2、腸炎病病魚食慾低,腹部膨脹,肛門紅腫,輕壓有黃色粘液流出,全年均可發生。預防措施是不要投餵變質的小雜魚。治療方法:按每100公斤魚糜摻入300克呋磺合劑,連續投餵3—5天。

3、爛鰓病此病易暴發流行,死亡率高。主要症狀:魚體色發黑,尤以頭部為甚,遊動緩慢,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呼吸困難,食慾減退,鰓部粘液增多,鰓絲腫脹,末端糜爛,體消瘦,離群,最後致死。治療方法:每100公斤魚每天用複方新諾明6—8克、氯黴素4—6克混合拌餌連續投餵3天。

4、車輪蟲、斜管蟲、聚縮蟲病多發生在中間培育階段魚的體表和鰓絲。症狀為魚體消瘦,體色變黑,口端糜爛,一年四季均有發病。預防上多採用大量換水,改良水質。治療可用0.7—1ppm的硫酸銅及硫酸亞鐵合劑(5:2)全塘均勻潑灑,或用20—25ppm的福馬林全塘潑灑。

5、赤皮病、潰瘍病病魚鰭基部充血,紅腫,脫鱗,表皮腐爛,肌肉外露。此病多發生在高溫季節,預防上可大量更換新水,定期施放生石灰35— 40ppm,冬季乾塘暴曬。治療上可用漂白粉1ppm全塘潑灑;口服呋磺合劑,每100公斤魚糜拌藥300克;肌肉注射青黴素,每公斤體重注射3000國際單位。

6、魚鯴病魚鯴寄生於魚的鰓部、皮膚和鰭條,使鰓絲上皮增生變形,炎性水腫,體表損傷,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而死亡。治療方法:全塘潑灑晶體敵百蟲0.2—0.3ppm。
(本文已被瀏覽 813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