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鯽魚膽分底、體、頸三部,頸部連膽囊管。膽囊壁由黏膜、肌層和外膜三層組成。黏膜有發達的皺襞。膽囊收縮排空時,皺襞高大而分支;膽囊充盈時,皺臂減少變矮。黏膜上皮為單層柱狀。細胞游離面有許多微絨毛,胞質內線粒體和粗面內質網較發達,頂部胞質內可見少量粘液顆粒。固有層為薄層結締組織,有較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彈性纖維。
原形態
鯽魚,體側扁,寬而高,腹部圓。頭小。吻鈍。口端位。無須。眼大。下咽齒1行,側扁,傾斜面有一溝紋。鰓耙37-54,細長,呈披針形。鱗大,側線鱗。背鰭4,15-19,鰭長,起點在吻端至尾鰭基之中間。臀鰭3,5個,背、臀鰭均有硬刺。全身呈銀灰色,背部色略暗。各鰭均為灰色。
藥材基源
為鯉科動物鯽魚的膽囊。
採收儲藏
鯽魚捕撈後,剖腹,取出膽囊,洗淨,鮮用。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有毒。肺;肝經。
功效主治
清肝明目,清泄胃火,殺蟲止癢,治肝膽濕熱,砂眼,目赤腫痛,疥瘡,寄生蟲病,腳氣,疳;瘡;陰蝕瘡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點眼、滴鼻或調塗。
內服:調成其他藥品。
注意事項
鯽魚膽有毒,不宜直接吞服,肝、腎功能不全者禁服。
中毒表現
1、腹痛、噁心、嘔吐和腹瀉,偶有黑便等胃腸道症狀。
2、中毒較重的,可出現肝大、黃疸、肝區壓痛、顏面浮腫,還有少尿、蛋白尿、血尿和無尿、腰痛等泌尿系統症狀。
3、頭昏、頭痛、煩躁不安、抽搐、昏迷。
現代研究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鯽魚的膽汁中含有一種具極強毒性的膽汁毒素。它不易被乙醇和熱破壞,其中的主要有毒成分為水溶性鯉醇硫酸酯鈉,可導致多臟器功能損傷。
鯽魚膽中毒的首發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患者多在吞服魚膽後30~90分鐘發病,遲者在8小時內發病,嚴重中毒者伴嘔咖啡色液和排醬油色稀水便。6~12小時,出現鞏膜黃染,肝區脹痛,尿黃,食慾減退。8~12小時出現腰酸脹疼痛,少尿或無尿,腎區叩痛,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尿常規檢查異常,肝,腎功能異常,血清肌酶升高,心電圖出現ST-T改變,QT間期延長,早搏,房室傳導阻滯等。
常用選方
① 治小兒腦涪,鼻癢,毛髮作穗,面黃贏瘦:鯽魚膽滴於鼻中,連二、五日用之。(《聖惠方》)
② 治砂眼:冰片一分,琥珀二分。共研細未,大鯽魚膽五個調塗。(貴州)
③ 治渴疾飲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蟬殼(去頭、足)各等分。上細未,用卿魚膽七個,調三錢服,不拘時候。(《本事方》神效散)
各家論述
1.《綱目》:取汁塗疳瘡。陰蝕瘡,殺中止痛;點喉中,治骨鯁、竹刺不出。
2.《陸川本草》:治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