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蘇巴斯·錢德拉·鮑斯(Subhash Chandra Bose,1897年1月23日—1945年8月18日),印度的激進獨立運動家,政治和社會活動家,原印度國民大會黨左派、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也是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領導人,以及印度國民軍的最高指揮官。
出生於英屬印度奧里薩首府庫塔克,父親是一個出色的律師,鮑斯自幼聰明,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加爾各答完成大學學業之後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1920年通過了印度文官考試,這對當時的印度青年來說,是一條通向上流社會的仕途,但為了拯救處於殖民統治下的印度人民,他毅然辭職坐船返回了祖國,1921年12月,由於他的反英活動,他被英印當局監禁了6個月,出獄後參與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在加爾各答編輯出版了《前進報》,1923年,當達斯創立自治黨後,他成為該黨的一名忠實擁護者。1924年,達斯出任加爾各答市市長,他被任命為該市首席執政官,然而不久,他又因從事秘密革命活動之嫌而被放逐到緬甸。1927年獲釋後重返孟加拉,開始整頓因達斯去世後處於混亂狀態的孟加拉國民大會黨。同年,他當選為孟加拉國民大會黨主席。
1928年,他積極參加了籌建青年大學生組織國民志願軍,並成為該組織的最高指揮官。他以驚人的才幹和組織才能把一些不守紀律的青年編入了這個半軍事組織之中,向印度人民顯示了自己民族的力量。錢德拉·鮑斯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是爭取印度獨立的激進派,並且認為,國家建設的根本任務是消滅貧困。為此,就必須徹底進行土地改革,消滅地主制度,實現國家工業化。同年8月,他和尼赫魯一道,決定抵制英國議會派來的西門調查團,積極主張召開印度各政黨代表大會,自行制定印度的憲法。在這一年的國大黨年會上,鮑斯正式向大會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案,雖然決議案最後被否決了,但鮑斯仍然受到許多國大黨代表的支持,並被選為國大黨總書記。在國大黨內部形成了以他和尼赫魯為代表的激進派和以甘地為首的保守派。
1928年國大黨年會否絕了鮑斯關於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案之後,在印度各地,一大批不同意甘地保守路線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開始建立“獨立大同盟”組織,這個組織的綱領反映了印度各界進步人士要求積極爭取印度完全獨立的願望。1928年11月,在鮑斯等人的領導和組織下,各地分散的獨立大同盟組織聯合成立全印度獨立大同盟,促進了印度各地的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1929年底,在國大黨拉合爾會議上,通過了爭取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案,宣布1月26日為印度獨立日,部分實現了鮑斯的政治主張,但當1930年1月26日,印度各地民眾舉行聲勢浩大的集會示威遊行時,鮑斯又被殖民當局拘留,判處一年監禁。釋放後因身體狀態不好,獲準去歐洲。在歐洲流亡期間,他寫了《印度的奮鬥,1920-1934》一書,書中歸納總結了他早期的政治主張,探討了使印度獲得獨立的各種途徑,提出了與甘地非暴力學說完全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張建立軍隊,用暴力來反對英國殖民當局統治。1936年他從歐洲返回印度,但剛一踏上自己的領土就被英國殖民當局囚禁了,一年多的牢房生活並沒有使他喪失鬥志,出獄後又馬上投身反英鬥爭中去。
1938年1月,鮑斯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剛一上任,他就著手建立一個民族計畫委員會,提出重建印度,土地改革,實行國家工業化等國大黨新的經濟綱領,形成同甘地那種以手工紡車為代表的消極經濟主張之間的尖銳對立。鮑斯的這一經濟主張,遭到了國大黨內部保守集團的強烈反對,但鮑斯並沒有被壓服,他一方面為自己的經濟和政治主張辯護;一方面仍繼續在印度各地宣傳,動員民眾,為進行民族解放鬥爭而做準備。
1938年末,鮑斯提出一項國大黨行動計畫,在解釋這一計畫時,鮑斯說:“我們願意儘快的取得完全自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表現主動。”鮑斯的行動計畫規定向英國提出要求完全獨立的最後通牒,給英國政府六個月的時間為最後期限,如果英國政府拒絕,就開展全面性的不合作運動。鮑斯的這一行動計畫得到了國大黨廣大黨員的支持,準備在1939年3月舉行的國大黨第52次例會上通過。
鮑斯的行動計畫提出和準備實施,加深了國大黨內部的激進派和保守派之間的矛盾。1939年初,國大黨保守派集團推出右派領袖帕達比·西達拉馬亞作為國大黨主席候選人,藉以破壞鮑斯的行動計畫在國大黨全會上通過。國大黨激進派再次提名鮑斯為國大黨主席候選人。一次提出兩個主席候選人,這在國大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反應了國大黨內的矛盾的不可調和性。
1939年1月19日,國大黨舉行選舉。選舉結果是鮑斯以比西達拉馬亞多203票而再度當選國大黨主席。國大黨保守派對鮑斯的再度當選反應強烈,甘地帶頭出來反對,國大黨工作委員會全體會員,除了一人外全部拒絕與鮑斯合作並集體辭職。尼赫魯雖然出來調解,但未見成效。1939年3月10日,國大黨召開52界例會,鮑斯因病未能參加,行動計畫流產。這幾件事使鮑斯感到很失望,他認為在失去甘地派的支持後,繼續留在國大黨內也不會有什麼成就,因此在4月毅然辭去了國大黨主席的職務,同年6月,他組織了前進集團於甘地的國大黨決裂,並準備把全印度的激進派別都集中在這一集團里,繼續同英國殖民當局進行堅決的鬥爭。
1940年7月,鮑斯由於反應活動再次被監禁,在獄中,他堅持絕食鬥爭,抗議英國殖民當局的行徑,1941年1月,他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搞到一份義大利護照,化裝逃出了加爾各答監獄,他從陸路經過阿富汗來到蘇聯莫斯科,希望得到史達林的支持進行反英運動,但遭到拒絕。鮑斯又來到德國大使館,並搭上了飛往柏林的飛機,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簡單邏輯,希望和德國結盟反英。並且在德國組成兩千人的印度旅團。希特勒雖然表面上答應對他的反英鬥爭提供一切援助,但在承認印度獨立這一實質性問題上並沒有做出肯定答覆。
1942年2月日本占領新加坡後,決心利用鮑斯來進攻印度,故來電相邀。1943年2月錢德拉·鮑斯搭乘德國的U型潛艇由基爾出發,借道馬達加斯加前往日本。經過三個月航行後,在馬來西亞的西海岸檳榔嶼公開露面。在這裡他換乘一架日本軍用飛機飛往東京,向日本政府謀求援助。鮑斯會見了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因日本急於利用鮑斯的力量和影響來反對英國在印度的勢力,故答應了鮑斯提出的一切要求,並同意印度完全獨立。同年七月,鮑斯到達新加坡,改組了印度國民軍。同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日本當即宣布承認。同時日本還把在攻占新加坡等地俘虜的數萬名英屬印度籍士兵交給他,由他改編成了一支九萬人的軍隊。同年11月,鮑斯代表所謂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到東京,參加了由日本和亞洲各傀儡政府一起召開的“大東亞會議”,並在《大東亞共同宣言》上籤字。鮑斯的這些行動表明他以經完全站在了國際反法西斯陣營的對立面。1943年底,鮑斯率領印度國民軍到達仰光,準備在日本軍隊的協助下,從緬甸進入印度,1944年3月19日在曼尼普爾邦升起了自由印度的國旗,然而這個時期國際反法西斯戰局已定,鮑斯小小的印度國民軍對戰局根本發揮不了什麼影響,同年7月的英帕爾戰役,缺少空軍支援的日本和印度聯軍被英印軍團擊潰。鮑斯率領殘兵敗將被迫撤回緬甸,後移居新加坡。
日本投降後,英國提出對鮑斯的指控和追緝。這時蘇聯出於對抗西方的考慮,同意鮑斯的避難要求,錢德拉·鮑斯攜帶著巨額“復國資金”乘坐一架日本運輸機從新加坡起飛,欲經過中國台灣上空飛往東京。由於日本特務對飛機進行破壞,原本一切正常的飛機在中國台灣上空忽然失去控制而墜落,鮑斯受傷,1945年8月19日,鮑斯死於台北的一所醫院裡,只活了49歲。
錢德拉·鮑斯死後很長一段期間,印度當地仍然有不少的傳說指稱他還健在。21世紀初的印度國會議事堂前的三幅肖像中,錢德拉·鮑斯與甘地、尼赫魯並列,由此可見錢德拉·鮑斯在印度的評價。
人物評價
鮑斯是一位典型的激進主義獨立運動者。他畢生與英國殖民當局為敵——甚至不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抱法西斯軸心國陣營這樣一個全人類公敵之大腿來獲得與奴役印度人民的大英帝國對抗的本錢和兵源。應該說,他的主觀願望、堅韌毅力和智慧是值得讚賞的。可惜,他對民族獨立的極度渴望最終令他和少數激進的印度民族運動者在那場最殊死的搏鬥中站錯了隊(一相情願地試圖將日本軍國主義當槍使,結果卻適得其反),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他對印度獨立事業奉獻的近乎狂熱的忠誠和矜持也使他成為了印度人民心中的一位英雄人物。現代的印度人民從他的身上學習他的執著和信念,以及有關於他的經驗教訓。
值得一提的是,他於1945年死於台北之後,日本人收斂了他的遺骨,並由日本派來的一些僧人為他在台北的西本願寺進行了法事,火化後骨灰運去日本埋葬在了東京市中心的古寺蓮光寺中。他生前所行所為,一切都是為了印度。然而死後卻被葬在了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