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二戰時期,納粹德軍的隊伍里,出現了一支名為“自由印度軍團”的部隊。此後,雖然該部隊改換名稱,並被多次調防,但因戰鬥力太差和軍紀渙散,依然被其他納粹部隊視為烏合之眾。視“雅利安人血統”為純正血統而鄙視其他種族的希特勒,接納了這支印度軍團。
人物
錢德拉·博斯1897年出生於英屬印度奧里薩首府克塔克一個高種姓律師家庭。在印度完成大學學業後,博斯前往英國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學院求學。1921年,他放棄仕途回到印度,加入了聖雄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於1927年被選為國大黨總書記,1938年,他又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國大黨是印度現存歷史最長的政黨,該黨中的索尼婭·甘地和辛格等均在近幾年出任過印度總理。
作為國大黨中的激進分子,博斯極力主張用暴力使印度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稱“任何改革只能靠鬥爭、甚至流血鬥爭才能實現”,並多次抨擊甘地的溫和舉動。為此,他不但11次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逮捕,還因與甘地政見不同而在國大黨內成立了反對甘地的黨內組織“前進集團”,被國大黨開除黨籍。
博斯很認同“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種說法,所以,為了使印度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曾於二戰前夕走訪歐洲,會見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希望藉助法西斯的力量對抗英國。他還打算拜訪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不過由於英國的阻撓未能如願。
空難
博斯--這位印度軍團的組建者,當初他乘坐日軍潛艇到達日本後,於1943年10月在東京成立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後遷至被日軍占領的新加坡),還組建了一支叫做“印度國民軍”的軍隊,由日本提供資金支持,其成員主要是日軍在東南亞戰場上俘虜的印度籍英軍,最多時人數達6萬。
日本人之所以願意支持博斯,是因為他們覺得,如果能把英國人從印度趕走,換成一個親日的政府,那可以讓他們專心對付英美,這也符合日本軍國主義者“大東亞共榮圈”、“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這種理論。
日本投降後,英國對博斯提出指控和通緝。這時蘇聯出於對抗西方的考慮,同意了博斯的避難要求。不料在1945年8月18日搭乘飛機前往蘇聯避難時,飛機在台灣上空發生事故,博斯傷重不治,於第二天死去。
可以說,博斯一生一直在努力的事情,就是把英國人趕出印度,而且是“暴力地趕出去”,不像甘地那樣溫柔地趕。為了這個目的,博斯的很多做法甚至帶有明顯的投機主義傾向,任何可以幫助他趕走英國人的力量他都要拉攏,任何方式他都要嘗試。他帶給人們的思考是,只要懷有堅定的目標,過程與方式就不重要了嗎?
據悉,雖然有人說博斯是“叛國賊”,但他的支持者仍視他為印度的“獨立運動鬥士”。目前印度國會議事堂前的三幅肖像中,博斯與甘地、尼赫魯並列,由此可見他在印度人心目中的地位。
背景
二戰爆發後,英國殖民當局宣布印度為交戰國,這引起了博斯的強烈不滿。1940年7月,因領導反英運動,博斯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年底出獄後,殖民當局對他進行了嚴密監視。
1941年1月19日,博斯在侄子的幫助下,悄悄離開了印度,取道阿富汗前往蘇聯。為避免被認出,他裝成聾啞人,化名奧蘭多·馬佐塔,還蓄起了大鬍子。
一進入蘇聯境內,內務部(克格勃的前身)的特工便把博斯護送到莫斯科。在那裡,博斯請求蘇聯領導人幫忙趕走英國殖民者,但蘇聯方面對此反應冷淡。失望之餘,博斯又去拜訪了德國駐蘇大使孔特·范·舒倫伯格,並在他的運作下,躲過英國特工的暗殺,於1941年4月3日飛赴柏林。這一次,博斯覺得自己的理想快要實現了,因為希特勒對他反抗英國的行為很感興趣。
在德國外交部的幫助下,博斯成立了“自由印度中心”,還印刷宣傳冊、到處發表演講,並建立電台,呼籲印度人行動起來反抗英國。
1941年底,希特勒正式承認了博斯建立的“自由印度中心”為流亡的“印度臨時政府”,他甚至還授意手下,幫助博斯組建軍隊,即“自由印度軍團”。德軍最高統帥部給博斯提供了場所、資金,10名服役於布蘭登堡部隊(德軍的特種部隊,為現代特種部隊的雛形)的印度人也被劃歸到他手下。之後,又有5名從北非來的印度籍英軍戰俘加入了博斯的軍隊。
這點兒人當然不夠,博斯便於1941年12月跑到薩克森州安納貝內格縣的戰俘營里“招兵買馬”——當時有許多印度士兵在被英國抽調至北非戰場後,又被隆美爾俘虜,並押解回德國。總數約有數萬人。
成立
由於博斯的“名人效應”,幾天之內,便有數百名戰俘報名加入“自由印度軍團”。此外,弗蘭根堡附近的一個戰俘營里也有600多人志願加入。博斯把他們集中起來,帶到德勒斯登郊區進行訓練。而按照博斯的構想,他需要成立一支10萬人的軍隊,全部配以德式裝備,並由德國人進行訓練,然後殺回印度,趕走英國殖民者。
1942年8月,“自由印度軍團”舉行隆重典禮,宣誓效忠德意志帝國及其元首希特勒,並“在錢德拉·博斯的率領下,為印度而戰”。一個月後,該軍團又被德國國防軍吸收,改名為“第950印度步兵團”,全團總計有3500人,其中印度籍英軍戰俘3000人。
可這時的博斯反倒沒了以前的興奮勁兒了,因為他對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行為非常不解甚至不滿,他認為這將破壞他的印度獨立大業。而當1943年2月初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失敗後,博斯更加意識到,指望德國人幫忙趕走英國殖民者是不可能了,希特勒只不過是把他當做對外宣傳的工具而已。
結局
1943年2月,博斯在收到日本的秘密邀請後,搭乘德軍潛艇,從德國北部港市基爾出發,繞道好望角,在馬達加斯加又換乘日軍的伊-29潛艇前往日本。
博斯一走,那些印度軍團的士兵立刻群龍無首,隊伍里瀰漫著悲觀、迷茫的情緒。而在獲悉德國人將派他們去荷蘭時,有47人還試圖組織譁變,他們拒絕前往荷蘭,理由是“我們要回印度”。出於安撫其他印度士兵的考慮,德軍最高統帥部沒有處死這些人,只是把他們重新押回戰俘營。
1943年8月,印度軍團又從荷蘭被抽調至法國,在波爾多市以西的拉克瑙擔任防衛比斯開灣海岸線的任務。之後該團的士兵經常出現在法國各大城市的街頭巷尾,戰後,法國雜誌《三九—四五》甚至刊登過該團士兵和德國空軍女文職人員在巴黎鬼混的照片。
這樣一支軍紀廢弛的部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入後,印度軍團在法國境內的抵抗組織的打擊下風聲鶴唳。雖然兩個月後該團劃歸納粹黨衛軍管轄,並改名為“武裝SS印度志願軍團”。
盟軍諾曼第登入後,印度軍團逃回德國。1945年3月23日,印度軍團提交報告稱,他們全團有人員若干、裝備若干,並“自豪地”宣稱,“本團保存了完整的戰鬥力”。當被問及原因時,竟回答“因為我們沒有作戰過”。
納粹德國垮台之前,印度軍團倉皇逃離德國,但最終還是被美軍俘虜。1945年8月,印度軍團的士兵被押解回印度。當初是為驅趕英國殖民者、實現印度獨立而組建的軍隊,如今卻以戰俘的身份回到印度,這不能不說是個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