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譚功才回望鄉土的文字,是一壇陳釀的酒,是一杯回味無盡的茶,是一條記憶中不斷流淌的河,也是隨著現代化大潮背井離鄉的人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葉梅,著名作家,《民族文學》主編,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
譚功才的散文淳樸、敦厚,帶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和他筆下的那些人物血肉相連, 鄂西賦予他的磅礴才氣,在一景一物中得到充分呈現。《鮑坪》忠實地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日常生活,通過大量觸手可及的細節,我們看到了一代人艱難的成長史。
——邱華棟,著名作家,《人民文學》副主編
譚功才的非虛構散文,深植於那一片令他魂牽夢縈的土地,他用匍匐的方式,聆聽泥土的語言,用“笨拙”的敘述,傳遞出鮑坪地理上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讓我這個同病相憐者的懷鄉之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舒緩。
——野夫,自由作家,台灣首屆“非虛構散文類大獎”獲得者
這是一部回望故鄉的散文集。
作者通過“地理篇”“人物篇”“風俗篇”“風物篇”四個版塊58篇文章,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把鮑坪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生活狀態、滄桑變遷娓娓道來,通過一個小地方的一個個小人物小故事,通過大量的生活細節,五味雜陳地再現出一個具有代表性和隱喻性的充滿鄉土氣息中國山村社會,並通過它折射出在某個歷史階段更為廣大和劇烈的時代變遷。外面的城市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自己的故鄉卻幾乎一如既往的閉塞貧窮。脫離故鄉苦海在現代都市謀生的打工者,對養育了自己的故鄉難免有一種無力感,一種愧疚之情,一種懷鄉之痛。作者力圖用書寫的方式,使那個養育了自己的貧窮閉塞而又讓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進入文學意義上的永恆,以此回報故鄉。本書猶似作者在這個快速變化發展的時代給那個古老閉塞貧窮的故鄉的一曲令人傷感滿懷的情歌。
——灕江出版社責任編輯語
譚功才的鄉土散文有著深厚的生活積澱,加之作者目前遠離故鄉,生活在都市,對故鄉就有了回望的距離和思念的張力。筆下無論地理、人物,還是風俗風物,無不反映出一脈鄂西鄉土生活的文人視角。作者有多年的文學訓練,又飽蘸赤子深情,因而字裡行間不光有生活,有意緒,甚至有了情懷和自成一體的風格,用鮮活熨帖的文字切實構建了足以溝通城鄉的閱讀平台。
——灕江出版社編輯語
作者介紹
譚功才,男,土家族,筆名彈弓、牧筠等,原籍湖北建始,現居南粵中山,系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廣東恩施商會高級顧問。個人著作已出版有詩合集《無憾的純情》(1994年內蒙古文化出版社),鄉土散文集《身後是故鄉》(2006年人民日報出版社)《鮑坪》(2013年廣西灕江出版社)。自1987年以來,在《民族文學》《山東文學》《詩歌月刊》《作品》《廣州文藝》《紅豆》《芳草》等全國五十多家報刊雜誌發表各類作品近百萬字。有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入選多種選本。作品目錄
目 錄地理篇
上學路上
燈盞窩
榨屋
大埡門
機匠包
頂坪
戴家坡
陳家槽
揭家槽
麼坡
水井坡
涼水井
肖家坡
景陽關
人物篇
堂兄
國伍姑爺
和清伯伯
興階麼麼
享明伯伯
國章哥哥
熊世發
鄉長
蔡醫生
郭同志
赤腳醫生
快嘴向學秀
向蠻子
啞巴福娃子
銀州
兵子
階階
篾匠麼麼
漆匠
殺豬佬
遠去的牛角號
風俗篇
堂屋
香火台
陪十弟兄
陪十姊妹
撒爾荷
元宵
月半
請七姐
風物篇
石板屋
火塘
石磨
背架子
打杵
花筐
烘籃
草鞋
苞谷酒
苞谷泡兒
燒洋芋
合渣
紅苕
開門七件事
門前有棵核桃樹
附錄1:方言注釋
附錄2:鮑坪地圖
附錄3: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