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生活
1945年2月6日,羅伯特·納斯特·馬利/Robert Nesta Marley(鮑勃.馬利原名)生於牙買加聖安妮/St. Ann's Parish(一個地名)的鄉村,是一個中年白人和黑人少女的兒子。他14歲離家去金斯敦,成為一個本地歌手和教士Rastafarian Joe Higgs的學生,開始音樂生涯。
演藝經歷
組建樂隊
1960年,馬利開始了演唱生涯。 他的音樂風格深受Sam Cook(薩姆·庫克)Fats Domind(胖子多米諾)的影響。Joe Higgs(喬·希金斯)教會馬利彈吉他、作曲,還使馬利開始接觸“Rastafarireligion”(拉斯塔法教)。
1964年,馬利在經過最初顛沛流離的音樂生活後,他與Jimmy Cliff(吉米·克利夫)和Desmond Dekker(德斯蒙德·德克爾)Junior Braithwaite(朱尼奧·布雷斯維特)、Beverley Kelso(貝弗利·凱爾索)Cherry Smith(徹里·史密斯)組建了“Wailing Wailers“(哭泣著的哭泣者)樂隊。在音樂風格上樂隊將爵士與牙買加的曼陀樂和斯加樂結合在一起。
成立唱片公司
1966年,剛剛結婚的馬利回到了牙買加,聯合以前的樂隊成員重組了哭嚎者樂隊。並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Wailin'soul ”(哭泣靈魂)。此時馬利的音樂風格也已經將斯加音樂向雷吉音樂傾斜。但由於主流音樂界對雷吉樂這種第三世界國家音樂的蔑視和樂隊發行的單曲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唱片公司很快就破產了。
1968年,樂隊正式改名為“哭泣者”樂隊。並簽約“黑馬”唱片公司。
1971年,樂隊推出了專輯《Catch A Fire》(引火燒身)。1973年又發行了專輯《Burnin'1973》(灼燒),其中一首歌曲“I Shot The Sheriff”(我向警長開槍),它被音樂人Clapton(克萊普頓)翻唱並取得英國排行榜榜首地位。
1974年,馬利和他的樂隊在英國巡迴演出中第一次演唱了雷吉音樂的經典之作《No Woman No Cry》。
1976年,馬利在牙買加舉行一場名為“微笑的牙買加”的個人音樂會。在音樂會舉行的前一天,當馬利和其他一些人在進行最後的排練的時候,五名槍手突然闖入,對他們瘋狂掃射。謀殺並沒有成功,但馬利和麗塔都負了傷。第二天馬利仍然舉行了他的演唱會。事後,他終於知道這次謀殺是牙買加工黨的武裝人員所為,在這次事件之後,馬利暫時離開了他的祖國。
1977年,馬利陸續推出了《Exodus》(出走埃及)、《Kaya》(日本榧樹)兩張專輯。
1978年,馬利回到了牙買加參加一場名為“一份愛,一份和平”的音樂會,在音樂會上,馬利將牙買加總理曼利和他最大的政敵西加的手握在一起。
1978年馬利第一次來到非洲,來到他的祖居之地——衣索比亞。次年把他在非洲的所有感受寫在了專輯《Survival》(倖存者)里。
1980年馬利開始了他最後一次歐洲巡迴演唱會,從柏林到巴塞隆納到米蘭再到都柏林。
1981年5月21日,鮑勃·馬利病逝,死後精選集《Legend》(1984)截止到2011年是雷鬼樂界最暢銷的專輯,全球銷量達到兩千萬。
人物生活
•妻子:Rita Anderson(麗塔·安得森)
•女兒:Makeda Jahnesta Marley(馬科達·加內斯塔·馬利)
•兒子:史蒂芬、凱-馬尼、戴米安、朱利安
音樂作品
專輯專輯名稱 | 發行時間 |
Legend(傳奇) | 1984 |
Survival (倖存者) | 1979 |
Exodus (出埃及記) | 1976 |
Rastaman Vibration | 1976 |
Natty Dread | 1974 |
Burnin' | 1973 |
Catch a Fire | 1973 |
獲獎記錄
滾石 |
|
其他 |
|
格萊美音樂獎 |
|
美國CNN |
|
人物評價
鮑勃·馬利開創了一種民間藝術,一種民間的形式。他的一生是個傳奇,富裕美滿卻英年早逝。童年在貧民窟的時光在馬利心中留下了烙印,使他成為人民,特別是貧苦勞動者的代言人和一名反種族主義鬥士。他來自第三世界,與開發中國家對話。他不僅僅是個音樂家,更是哲學家和預言家,他憑藉內在的神奇信念、誠摯的情感以及高超的技藝,將這種藝術形式成功地融入了世界藝術之中,並得到了大家的喜愛。 (曼利、麥克唐納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