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
時久病初起作
朝策犁眉騧 ,舉鞭力不堪。
強扶愁疾向何處,角巾微服堯祠南 。
長楊掃地不見日,石門噴作金沙潭 。
笑夸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於藍。
廟中往往來擊鼓,堯本無心爾何苦。
門前長跪雙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銀鞍繡轂往復回 ,簸林蹶石鳴風雷 。
遠煙空翠時明滅,白鷗歷亂長飛雪。
紅泥亭子赤闌乾,碧流環轉青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龍蟠。
君不見綠珠潭水流東海 ,綠珠紅粉沉光彩。
綠珠樓下花滿園,今日曾無一枝在。
昨夜秋聲閶闔來 ,洞庭木落騷人哀 。
遂將三五少年輩,登高遠望形神開。
生前一笑輕九鼎 ,魏武何悲銅雀台 。
我歌白雲倚窗牖 ,爾聞其聲但揮手。
長風吹月度海來,遙勸仙人一杯酒。
酒中樂酣宵向分,舉觴酹堯堯可聞。
何不令皋繇擁篲橫八極 ,直上青天揮浮雲。
高陽小飲真瑣瑣 ,山公酩酊何如我 。
竹林七子去道賒,蘭亭雄筆安足夸 。
堯祠笑殺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爾向西秦我東越,暫向瀛洲訪金闕。
藍田太白若可期 ,為余掃灑石上月。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犁眉騧(guā ):黑眉黑嘴的黃馬。
⑵角巾:有稜角的頭巾。微服:家居便服;一說指平民的服裝。
⑶石門:魯郡東門外的水門,遺址在今山東兗州;一說指兗州石門山。金沙潭:為堯祠南面一個大池潭,水由石門流出。
⑷銀鞍繡轂(gǔ):指貴族所用紊華車馬。轂,泛指車。
⑸簸林蹶(guì)石:謂車馬嘈雜,聲音震動樹林與山谷。
⑹綠珠潭:即洛陽昭儀寺綠珠池。池南有綠珠樓,樓為晉時石崇為愛妾綠珠所建,遺址今已不存。
⑺閶(chāng)闔(hé):此處指閶闔風,即西風、秋風。
⑻洞庭木落:《楚辭·九歌·湘夫人》中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句子。
⑼九鼎: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後世成為傳國之寶,國家權力的象徵。
⑽銅雀台:三國時曹操建。遺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
⑾白云:指《白雲謠》。《穆天子傳》記載說,穆天子與西王母宴飲於瑤池,西王母曾為穆天子唱《白雲謠》。窗牖(yǒu):窗戶。
⑿皋(gāo)繇(yáo):即“皋陶”, 亦作“皐陶”。傳說虞舜時的執法官。擁彗:拿著掃帚。
⒀高陽:高陽池。
⒁山公:山簡,西晉名士。
⒂蘭亭雄筆:指王羲之所寫的《蘭亭集序》。
⒃藍田:即今陝西藍田山。太白:指陝西眉縣東南之太白山。
白話譯文
我清晨乘著犁眉黃身馬,舉鞭無力。
強撐著病體,角巾便服地來到堯廟。
只見柳絲垂地綠蔭遮天,石門噴迸的流水在此匯成金沙潭。
這裡山青水秀,我的老朋友果然為我們選擇了一處絕妙佳景。
廟中不斷地有人來擊鼓求福,其實堯本無心受人祭拜,你們這又是何苦呢?
廟前又有雙跪石人,如花的美女整日在表演歌舞。
權貴們的豪華車馬往來不絕,驚動著林木山石發出轟鳴。
遠望潭中,長煙與碧波交織,時明時滅;白鷗群翔,如同紛紛揚揚的飛雪。
紅泥亭子赤色欄桿,置於碧流青水之間口。
這潭水深過百丈能通徹海底,說不定其中會有蛟龍盤踞。
置身於此,讓人不禁想起音日的綠珠潭,那潭水似乎是一下子都流入了東海,至今遺址無存。
那粉面紅妝的綠珠又到哪裡去了呢?當年綠珠樓下的滿園鮮花,也一枝難尋。
昨夜秋風已經自西吹來,洞庭波起樹葉紛落。
當此之時,攜同三五少年,登高遠望,定會心曠神怡。
如果曹操生前不是苦苦地爭奪天下,怎么會有妻妾們空向銅雀台歌舞的悲哀呢?
我現在倚窗長歌一曲《白雲謠》,您要隨著歌聲揮手相應。
當此清風朗月之時,更當人仙共醉,舉杯遙勸,仙人自當不辭。
酒酣情濃已近夜半,更應舉杯祭堯帝,然而堯安有知?
堯倘有知,則應命令皋陶手執掃帚,廓清宇內,掃清遮掩青天的浮雲。
今日的盛會,更為空前。古代山簡晝築高陽池,那隻算瑣瑣小飲,其酩酊醉態怎能與我相比?
竹林七賢的聚會遠不如我們,《蘭亭集序》所敘的雅集也無足誇耀。
金沙潭水的清澈勝過太湖,但水邊只剩下憔悴的荷花。
此次相別,您歸西秦,我即將奔赴東越,向瀛洲搜尋仙人之跡。
將來藍田、太白若是你我相會之處,請您先為我把石上的月光擦拭得更加光潔。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秋,李白四十六歲,離所謂的“賜金放還”已兩年,居東魯(今山東一帶)。當時李白有故人縣令竇薄華將返長安,於是他與三五少年,同游魯郡(今山東兗州)南郊的堯祠,既登臨以覽勝,又為友人送行。此詩題下原註:“時久病初起作。”據此可知,李白離開長安後曾經大病了一場,或許與在長安受打擊有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李白久病初愈後為友人送行所作的一首詩,運用誇張的手法,非常富有想像力,意象變幻莫測,情感奔瀉直下,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詩一開始,便泄露出詩人的滿懷悒鬱。在明淨秋日的早晨,詩人“強扶愁疾”,策馬而行猶似力不能勝。久病初起固是一個原因,但悒鬱之愁懷,更是重要因素。愁懷的原因,詩中雖未明言。但字裡行間已透出信息:故人將歸長安,勾起了他對昔日在長安始受禮遇後被排擠的回憶。“角巾微服”一句,含有甚深的今昔之慨。昔日在長安受到皇帝隆重的禮遇,此時卻是愁疾之身,微服角巾,在今昔殊異的感慨中有著悒鬱不平。
接寫堯祠所見。“長楊掃地不見日,石門噴作金沙潭。”在一片長楊掩蔽、青山碧水的秋日美景中,有石門山上的飛瀑噴射,有歷亂的海鷗展翅,開闊明淨中給人一種流動感。景是美景,故言“笑夸”。但是這並非純為寧靜自然的美,它籠罩在一片不相稱的嘈雜中:來祭祀的人車馬雷鳴,夾雜著鼓樂喧囂,於是詩人發出“堯本無心爾何苦”的慨嘆。慨嘆之中,隱含著對皇帝周圍的諛臣的譏諷和自己被排擠出朝的憤慨。接著又是另一番慨嘆:“紅泥亭子赤闌乾,碧流環轉青錦湍。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龍蟠。”諛臣在朝而賢人在野。諛佞之臣既遮蔽皇帝視聽,賢人在野也就是自然的事了。由於有對在朝者的不滿和在野的不平,才有下面完全離開堯祠物色的個人情懷的抒發和議論。
接著,詩人的思路從堯祠跳躍到對於歷史和人生哲理的探索。時光流逝,名姝的青春、騷人的才華、帝王的權勢,都隨著歲月消逝了。想像從堯祠超越過漫長的時間和空間,落到洛陽的綠珠樓。當日綠珠的絕代容顏,如今已光彩沉埋;當日與絕代容顏相映照的滿園繁花,也已經沒有了蹤影,唯有潭水東流,與歲月同其匆匆而已。對於絕代名姝光彩沉埋的感慨,其中或許還隱含著對於一切美好生命無法永存的嘆息和思索。然後,想像又回到現實來,昨夜秋風,引來了此時的登高望遠。秋風乍起,歲月將暮。人生匆匆,功業未就而被逐,於是又想起忠而見疑,澤畔行吟的屈原來。從堯祠到綠珠,再寫到屈原,無論從時間還是從空間看,都是極大的跳躍。但是還不止於此。從屈原又跳躍到魏武帝和銅雀台。曹操是那樣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竟也有生的眷戀和死的悲哀,還幻想死後享受生前的尊榮與宴樂。在李白看來,這是大可不必的。詩人要表達的觀點是,不論是絕代容顏,騷人才華,還是帝王權勢與奢靡生活,都將在歲月流逝中成為陳跡,生前事既不必執著於利害得失,身後事也不必悲嘆掛懷。感情抒發至此,於是又有下面奔放情懷的發抒。
“我歌白雲倚窗牖”,詩人在山光水色之飄然欲仙,長風入懷,於是產生勸酒仙人的幻覺。但是現實到底是難以擺脫的存在,飄然欲仙只是一時的慰藉,憤慨不平究竟鬱積胸中,對於朝政黑暗,權奸當道,詩人時刻未能忘懷,這才有舉杯酹堯,“令皋繇擁篲橫八極”以掃浮雲的祝願。他依然對唐玄宗抱有幻想,希望他能任用賢臣,摒棄小人。不過,詩人的思緒在現實中只是稍作停留,很快又進入超脫的境界。在那超脫的境界裡,他依然保持有他自己的天真和達觀,保持有他的豪情滿懷。一些令後代嚮往的風流人物,又一一出現在詩中。詩人仿佛進入了他們的行列,而昂揚氣勢更在他們之上,山簡、竹林七賢、王羲之、范蠡,在他面前都相對遜色。他覺得自己比他們有更大的氣概和才華,他依然傲視萬物,昂揚氣概未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從堯祠送別引發的這一系列情思,在詩中以特有的爆發式感情表達方式,行雲流水地表現了出來,詩至此本該結束了,但出人意外,詩人又與故人臨別相期:“藍田太白若可期,為余掃灑石上月。”這是從傲視萬物到隱居的轉折,看似突然,實際上是精神的升華,傲視萬物的襟抱既然不容於當世,則唯有與山林為伍,才可以保持高潔的情操。這樣一個結尾,表現了詩人巨大的抱負和自信心,是因不容於當世而進入超脫境界的一種積極的精神活動,並非消極思想的表現。
這首詩,詩人的想像馳騁於天上人間,古往今來。不同的意象隨情思的莫測變幻而組合,相互之間的銜接,常讓人感到突然。但從聯結意象的感情脈絡看,中間並無滯礙。詩中沒有晦澀的象徵,沒有朦朧的隱喻,激憤的情感奔瀉而出,但意象又是跳躍的,中間有巨大跨度。這意象的跳躍式組合,其實就是李白瞬息萬變的想像的如實表現。
名家點評
明代胡應麟《詩藪》:太白《蜀道難》《遠別離》《天姥吟》《堯祠歌》等,無首無尾,變幻錯綜,窈冥昏然,非其才力學之,立見顛踣。
明代許學夷《詩源辨體》:太白歌行……至《憶舊遊》《魯郡堯祠》之類,則太白己調耳。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起滅在手,變化從心,初曷嘗沾沾於矩矱,而意之所到,無不應節合拍。歌行至此,豈作神品。
清代延君壽《老生常談》:《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詩,全用一拓一頓之筆,如神龍夭矯九天,屈強奇攫。……“廟中往往來擊鼓”,此等接落,真出人意表。“堯本無心爾何苦,”意極正當,而筆極恣橫。“深沉百丈洞海底”二句,力為排奡。“昨夜秋聲閶闔來”云云,忽然又起一波,令人已不可測;“我歌白雲倚窗牖”云云,忽又作一頓折之筆,奇橫至此為極。“高陽小飲”四句,本作一氣讀,偏於下二句連,再下二句另為一韻,順帶一筆,挽回“堯祠”,有千鈞力量。結亦遒勁。
清代王闓運《王闓運手批唐詩選》:亦欲泥沙俱下,而雜湊不勻,幸尚能驅駕耳。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