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德國侵占青島後,相繼在沿海各岬角、坡岸營造海岸防風沙林帶, 匯泉灣北側也逐年栽植黑松。
1903年,第一海水浴場建成,當局招徠京、津、滬及東南亞各國的歐洲商人到青島避暑,海水浴場成為外國人 的樂園,浴場西北側的黑松林帶就成為遊人蔽日觀景之處。
1929年日本第一次侵占期間,將此地的黑松林帶改建為“曙濱公園”。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稱“海濱公園”。青島工務局請當時的農林事務所規劃設計,由我國著名園藝家葛敬應先生借其抱岸環海的自然環境,依勢造型,闢建而成。在萊陽路臨海崖坡上砌石鋪路,修築亭閣,以青松為被,以冬青為籬,闢建花畦, 修築小型擋浪壩和3 100米長的石基路面。因是當時的青島市長鬍若愚主持修建,故命名為“若愚公園”。公園牌坊正面題為“若愚公園”;後面題為“蓬壺勝覽”。同時,在公園內開始興建一座具有民族古典風格的樓閣,用以陳列海洋生物,題名為 “青島水族館”,館匾由胡若愚題寫。
1931年12月,沈鴻烈接任青島市長,將公園更名為“海濱公園”。後為與山海關路的海濱公園相區別,復更名為“萊陽路海濱公園”。
青島解放,公園已具相當規模。1950年,為了紀念魯迅先生,經青島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批准,公園改名為“魯迅公園”。同時對公園進行整修:鋪設園路;補裝台階;維修觀景亭;將原來的木質牌坊底座、立柱改為石質,補裝台階,牌坊頂部的吻獸改和平鴿造型,開創了在古建築上採用新的動物造型的先例。公園正門入口處為中國古典式石牌坊,正書“魯迅公園”,背面“蓬壺攬勝”系中國著名碑帖書法家鄭世芬所書。1966年,在公園內建成700平方米的露天海豹池。迎門魯迅先生花崗岩雕像系1986年10月魯迅先生逝世50周年之際全市青年捐款所建。 同年重新彩繪牌坊圖案,修舊如故,保留原貌;在公園西南角開修了一條通向小青島公園的道路。 1988年,將公園原來的鐵絲網狀圍欄改成方鋼圍欄。同年,園林局撥款1萬餘元:砌護坡、砌護土樹池、施肥、培土、鋪設草坪等。
2001年,新建“魯迅自傳碑”、“魯迅詩廊”、“吶喊台”等景點,是一處別具特色的海濱公園。
公園內還有1932年1月20日竣工落成的青島水族館。
主要景點
青島魯迅公園為匯泉景區第一景點,也是青島最富特色的臨海公園。此園位於萊陽路之南,西鄰小青島,東接第一海水浴場,北側有景色秀麗的小魚山,南側為碧波蕩漾的匯泉灣。公園沿狹長基岩海岸東西伸展,長約1公里。占地面積約四公頃。紅礁、碧浪、青松、幽徑,逶迤多姿,山光水色,淡雅清新,景色十分迷人。
魯迅公園位於匯泉灣西側,與匯泉角隔海相望,公園風景點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以海灣、 礁石叢和婀娜多姿的黑松林帶交織成海濱自然風光。園內有海豹池供觀賞。該園赭紅色礁石突兀嶙峋,形成天然丘壑,懸崖斷岸,海浪搏擊,景色蔚為壯觀。園內道路依勢而成,起伏自然,築有瀉水小橋,曲徑通幽。伴以茂密的黑松林和涼亭、水族館等建築的點綴,形成一幅瑰麗的海濱風景圖畫,成為遊人觀潮、聽濤、賞景、垂釣的理想地。“匯濱垂釣”30年代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
遊覽魯迅公園,沿正門的石徑而下,魯迅塑像矗立在圓形的花畦之中。石徑兩側青松成排,迎面為岩礁和大海。岩礁上部赭紅,底部灰褐,在大海的映襯下,越發顯得熠熠生輝。岩礁底部長滿堅硬的牡蠣,沙汀內散落著各種貝殼,遊人往往顧不上沿小徑漫步,卻在礁石叢中穿行,不時地拾起五光十色的彩貝,撿起海浪衝來的海藻。沿園中曲徑漫步,別有一番情趣。石砌的小徑,迴環曲折,高低起伏。一側是蓊鬱蔚然的松林,一側是嶙峋巋然的礁灘,突起處有石砌台階,折角處有西式涼亭,漫步其間,十分愜意。臨海觀潮,另是一種意境。坐在礁石之上,觀眼前浪花舒捲,起伏迭宕,大浪湧來只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潮湧過後,濤聲寂然,水面上留下一層晶瑩潔白的水沫,波光水色,煞是好看。遠處的海面,風帆點點,鷗鳥競翔,遊人無不為眼前的景色而陶醉。
周邊景點:小青島公園、棧橋、青島海底世界。
旅遊信息
魯迅公園距青島流亭機場距離約:36公里,車程時間約:60分鐘;距青島汽車站距離約:16公里,車程時間約:30分鐘;距青島火車站距離約:5公里,車程時間約:10分鐘;距青島市中心距離約:9.9公里,車程時間約:20分鐘;距青島渡口距離約:7公里,車程時間約:15分鐘;距當地地標性建築(棧橋)距離約:5公里,車程時間約:10分鐘。
公交:6路、26路、202路、214路、223路、228路、231路、304路、311路、312路、316路、321路、411路、501路、504路、都市觀光1號線、隧道2路、隧道6路車,到魯迅公園(又名海底世界站)下車。
坐捷運M3號線在人民會堂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