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中文名:魯菲諾·塔馬約外文名:RufinoTamayo
國籍:墨西哥
出生地:墨西哥瓦哈卡
出生日期:1899
逝世日期:1991
職業:畫家
畢業院校:聖卡洛斯藝術學院
主要成就:第二屆聖保羅國際繪畫獎
代表作品:《特旺特佩克地峽的婦女》《帶花的女孩》《自畫像》《靜物》
人物簡介
童年生活1899年8月25日,在墨西哥瓦哈卡市,魯菲諾·德爾·卡門·阿雷利亞耐斯·塔馬約(RufinodelCarmenArellanesTamayo)誕生了。這位未來大畫家的父親曼努埃爾·阿雷利亞耐斯·塔馬約是個鞋匠,母親弗洛倫蒂娜·塔馬約是名裁縫。六歲時,他的父母離了婚,原因是父親愛上了別的女人。1909年,被小塔馬約視同父親的外祖父因患瘧疾去世;兩年後,他的母親又被肺病奪去生命。連續的不幸,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沉重的陰影。母親逝去不久,十一歲的塔馬約決心同生父斷絕關係,開始用魯菲諾·塔馬約這個姓名稱呼自己。與此同時,因為恨透了拋棄他們母子的生父,他宣稱生父已死。儘管他的生父到1967年才去世,但在此後五十多年間,塔馬約一直堅稱生父死於1911年,距母親逝世沒幾個月。外祖父和母親相繼過世,促使塔馬約家庭於1911年底移居墨西哥城。在這座大城市裡,小塔馬約開始了新生活。
其他經歷
最初,塔馬約仍然像在瓦哈卡時那樣迷戀音樂,跟人談論心愛的作曲家巴赫、莫扎特,向駐紮在他那個街區的士兵學習革命歌曲和民間歌曲。不過,從小就顯露的音樂天賦漸漸被新愛好淹沒了。這個新愛好就是繪畫。塔馬約迷上繪畫是從美術明信片開始的。他在棕櫚街一家商店裡見到它們後,便熱心地收集起這類圖片來。他在下午照料自家水果攤時,抽空臨摹它們,姨媽和舅父希望他能經營水果生意,把他送進一所會計學校學習,但十三四歲的塔馬約總是想方設法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繪畫上。1915年,塔馬約更進了一步,開始利用晚上的時間到國立美術學院學畫。兩年後,十八歲的他正式進入這所美術學院。從1917年起,有三年時間,上午學習繪畫和下午照料自家店鋪成為他固定的日程安排。看來,對塔馬約來說,學畫真不是件易事。國立美術學院的繪畫教學,跟當時不少老美術學院的教學一樣,是傳統的、保守的。塔馬約和不少同學都不滿意陳陳相因的授課方式,但他們的抗議和鬥爭並沒能帶來實質的變化。1921年,深深失望的塔馬約決定放棄學業,離開國立美術學院。恰巧這時,來自瓦哈卡的同鄉巴斯孔塞洛斯當上了公共教育部長,他請塔馬約擔任國立考古、歷史及人種志博物館本土人種志繪畫部主任。這一職位使塔馬約有機會接觸到西班牙征服墨西哥之前的古代雕塑和民間美術。那些極具民族特色的質樸而又優美的創作,震撼著年輕畫家的心靈,深受感染的塔馬約從中汲取到創造自身繪畫藝術的豐富營養,在他以後眾多作品的處理上,不時可以看到墨西哥古代雕塑和民間美術的影響。作品信息
塔馬約最初的繪畫留存下來不多,作於1920年的《瓦哈卡的一座小教堂》和下一年完成的《帕茨庫阿羅鎮》是其中的兩幅風景畫,它們讓人看到了塔馬約學藝時的傾向。頭一幅油畫顯示出後印象主義的特點,後一幅油畫流露著近似印象主義的品質。《留聲機》、《工廠》這樣一些作於塔馬約任職人種志繪畫部期間的靜物或風景畫,與《帕茨庫阿羅鎮》等作品有著明顯的不同。沉著的色調取代了鮮明的色調,二十世紀的立體主義或未來主義的傾向凸現起來了。與此同時,從中散發出來的那股質樸的氣息不由令人想到墨西哥傳統的浸潤。隨後《自畫像》、《靜物》、《少女們》、《紅裸女》、《瑪麗亞 · 伊斯基耶多像》、《窗》等不同題材的一大批繪畫,反映出塔馬約在三十歲左右已是一位優秀的美術家。在具象繪畫的世界中,他把現代主義繪畫的經驗與墨西哥美術的傳統糅合起來,傳達他作為一位印第安血統的畫家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單純、渾厚、質樸、粗獷的品質貫穿著上述意蘊和情調不盡一致的作品。那些刻畫本民族人物形象的《自畫像》、《紅裸女》、《瑪麗亞 · 伊斯基耶多像》的藝術感染力與這些品質緊密聯繫在一起,須臾不可分。《紅假面》、《彈吉他的女人》、《長笛演奏者》、《耍鳥人》等油畫,魯菲諾·塔馬約作品;《舉手》《戴披巾的女人》、《拿西瓜的男子》等素描,都讓人明顯地感到畢卡索的影子。在眾多受畢卡索啟示的作品中,作於1941年的《動物》和1945年的《長笛演奏者》是頗為精彩的兩幅油畫。現代主義大師的經驗與墨西哥民間美術的因素水乳交融,化為塔馬約的藝術。前一幅作品上,兩條形貌誇張的惡狗占據著整個畫面,它們朝天狂吠的形象,在黑紅兩色配合下,強化了作品令人生畏的氣氛。塔馬約以象徵的手法,傳達了反戰、反法西斯的感情。這樣政治色彩鮮明的創作對塔馬約來說是罕見的。後一幅作品的選材更符合常態,古樸的形象,美妙的色調,營造出夢幻般的詩情,讓人體會到生活的幸福。在其創作的最後階段,塔馬約的精力大多放在描繪人物形象上。從《三個歌唱者》、《兩個白衣人》、《一位引人注目的女人》、《舉手》、等一系列油畫上,可以看到一些共性,那就是人物以正面直立的姿勢出現在畫面上。看來這種“拙”的方式一直為畫家鍾愛,回憶一下《可愛的小姑娘》、《長笛演奏者》,就會發現這種現象由來已久。在這裡,既有古老傳統的影子,也有現代美術的追求。類似的作品,還有《拿菸斗的男子》、《狂喜的女人》等。作於1937年的油畫《可愛的小姑娘》就是動人的範例。這是一幅描繪印第安女孩的全身像。利用直線性的構圖、生澀的筆法、簡略的形體處理、冷暖色彩的對比,塔馬約塑造出一個不亞於委拉士開茲筆下西班牙小公主畫像的普通人形象。作品特點
1951年,塔馬約在巴黎就自己的藝術方向說了這樣的話:“現在,我追求極度的單純,我的人物應當變成純粹的核。我要簡化再簡化……誰知道呢,我以後繪畫中的人物或許就沒有嘴沒有眼了。”單純、簡化體現在不同的繪畫上。如他的作品《西瓜》一畫,確實更加單純了。在純紅的畫面上,近乎平坦的半圓形西瓜塊與圓形的橙子融匯為和諧的形色世界,那精煉的形式令人不禁憶起羅斯科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儘管兩者不是一類的藝術。塔馬約堪稱色彩大師,在運用紅色上似乎與其欣賞的馬蒂斯不相上下,此作及後來的《灰色婦人》的單純和簡化用於營造另一種境界,它們都同樣傳達了熱愛生活的心態。土黃色背景上浮現的灰色人物,真是無嘴少眼了。古拙的怪異形象、沉著樸實的色彩,把觀者引向一個神奇的世界。如果要同西方20世紀美術運動聯繫,自然得說這後一類繪畫具有濃厚的超現實主義傾向。不同於熱衷用大型壁畫宣揚理想的墨西哥壁畫三傑,壁畫創作在塔馬約整個藝術生涯中並不占據重要的位置,但這絲毫不意味著他的壁畫無價值,只要看一下《向墨西哥印第安民族致敬》和《能源》,就會發現塔馬約多么擅長利用線條、色彩、節奏等要素營造美妙的場景和浩大的氣勢。紐約、巴黎、墨西哥三者構成了塔馬約創作的基地。但不管在哪裡,民族文化傳統和現代藝術精神始終交織在一起,左右著這位畫家的畫筆。其實,注意一下墨西哥古代雕塑和繪畫,就不難見到類似的處理方式。在具體塑造人物時,畫家以生硬的線條勾畫出誇張的形象,其中依然體現出純真質樸的情趣。色彩的運用,突出壁畫的澀味,與構圖和人物造型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毋庸置疑,這些作品同塔馬約總的追求是一致的。接受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的特質,創造適應新時代需要的獨特現代美術,正是二十世紀眾多墨西哥美術大家的共同追求。應當說,墨西哥人的這種美術追求及其成果,迄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尤其值得開發中國家的美術家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