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楠[中國農村能源新學科開拓者]

魯楠[中國農村能源新學科開拓者]

魯楠(1930- ),農業工程學家,教育家,農村能源專家。中國高等農業院校農村能源學科開拓者之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能源開發與利用專業及農村能源綜合示範基地。在生物質能源尤其是生物原油的開發與利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培養出一批農村能源專業的優秀人才。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魯楠,1930年8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個工程師家庭。青少年時,受父親“科學救國”思想的影響,決心學好本領,拯救民族。中學畢業後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機系,1953年大學畢業考入東北農學院農業機械化系拖拉機研究生班學習,畢業後分配到瀋陽農學院農業機械化系任教。自1956年到1966年,魯楠一直擔任拖拉機汽車教研室主任,先後曾為本科生開設拖拉機汽車構造、拖拉機汽車發動機原理等課程。

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一年半時間的訪問考察期間,他掌握了美國農用拖拉機的試驗技術及有關法規,並執筆與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拖拉機試驗室主任L.萊威梯卡斯(Leviticus)教授合寫了《內布拉斯加農用拖拉機試驗法》(The Nebraska Tractor Test),為回國後開設新的選修課農用拖拉機試驗做了充分準備。在美國他接觸到計算機這一先進技術設備,並通過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為該試驗室編制了拖拉機性能指標的電腦程式,受到L.萊威梯卡斯(Leviticus)教授的讚賞。1984年魯楠擔任瀋陽農學院新組建的農業工程系主任。當時國內的高等農業工程教育體系仍處於專業劃分過窄、知識體系分割過細的狀態,課程內容也比較陳舊,尤其缺乏對相鄰學科的重視,不能充分利用農業大學生物學科較強的優勢。在他的努力下,開始增設了一些新的選修課,如農用拖拉機試驗方法、農業物料工程學、計算機在農業中的套用等,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在系內增設了專用計算機房,購置了微機供師生們使用,同時又鼓勵青年教師開出有關新的計算機課程。他還組織中青年教師開設了有關生物材料力學方面的試驗課。1984年,他率先在國內高等農業院校中組建了農村能源專業,為這一新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這個新的學科已經發展成為與環境學科關係十分密切的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並培養出一批碩士和博士。為了更有力地推動農業工程學科的改造與發展,他曾先後邀請國內外許多專家來校講學,並進行合作研究。同時,他還組織推薦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考察和接受短期培訓。1985-1990年有近20人出國進行專業性考察。他本人也多次到美國、德國、瑞士、葡萄牙、義大利、荷蘭、加拿大、巴西、泰國和俄羅斯等國出席有關學術會議考察訪問和通過這些活動對教師開闊視野、轉變觀念、編寫新教材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進一步擴大交流渠道,他主動與國外有關的學術團體、公司企業界人士聯繫,其中與歐洲生物質能源產業界的權威組織——歐洲生物能源工業協會(European Biomass Industrial Association)通過近10年的交往,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係,使雙方的技術與科研成果得以交流。義大利佛洛倫薩大學(Florenze University)主動要求在能源領域進行校際合作,1993年以來與荷蘭吞特(Twente)大學的合作仍在繼續進行。

所得榮譽

魯楠1991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教育、科研系統優秀回國留學人員;1996年被國務院專家局、農業部及國家科委評為全國農業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先進個人。

主要成就

中國農村能源新學科的開拓者

1981年魯楠受農業部派遣,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農業工程系進修,正值石油危機後期,美國許多大學、企業與科研機構在新能源開發與利用方面投入很大力量,取得了不少新的成就。魯楠特別關注這一新的學科,併到一些開展這方面研究有特色的大學考察學習。1984年,在農業部環能司及遼寧省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組織創辦了國內第一個兩年制的農村能源專科班,前後共辦了4期,每期招收學員30名。1987年,由農業部批准成立農村能源研究室。1988年,由國家教委批准設定了國內第一個大學本科四年制農村能源開發與利用專業。

農村能源是新興的跨專業的多學科相互融合的交叉學科,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學和機械工程以及技術經濟等各方面的知識,編寫教材的難度較大。他曾任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指導委員會委員(1987-1992)和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農業工程學科組副組長及農村能源專業組長(1993-1997),主持並參加了農村能源專業全國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他主編了《新能源概論》、《農村能源》及《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等教材與專著,為農村能源新學科建設與發展打下基礎。1986年,經國家教委批准,設定了全國第一個農村能源專業碩士點,1990 年設定了以農村能源為特色的農業機械化專業博士點,魯楠被評為博士研究生導師,至今已經培養出碩士6人,博士10人。

由於能源供應與利用一向是多元化的複雜系統,為探索人工多能互補系統內在能量平衡機制的複雜關係,建設綜合性的能源試驗基地十分必要。1988年,在他組織領導下,爭取到了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援助,以60萬美元的資金,歷時4年,在瀋陽農業大學建成了“中國東北寒冷地區綜合能源示範基地”,作為向國內外開放的培養人才和進行科研與技術示範的場所,它集太陽能溫室、太陽能採暖房、生物酒精製取、農林廢棄物熱化學轉化、沼氣及發電/熱系統等多項能源開發與利用技術於一體,構成一個多元的能源開發與利用系統,該系統是世界上綜合性最強的農村能源系統之一。他指導的研究生利用該基地完成了對這類複雜系統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綜合與分解、最佳化與理性判斷、實物與價值分析、周期與壽命分析相結合的新方法,並開發出綜合能源經濟分析軟體。1994年,在基地正式成立農業部東北地區能源培訓中心,開始為東北地區培訓在職技術管理幹部,自1997年始開辦國際短訓班,面向東南亞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技術幹部和管理人員。

在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的突出貢獻

魯楠在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方面一直跟蹤世界本學科前沿,取得突出成績。20世紀80年代起又致力於生物質能的研究。

他組成一個綜合性多學科聯合的科研小組,橫跨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微生物發酵、機械化栽培和內燃機改裝等領域。開發利用能源植物以替代化石燃料被世界公認為是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和控制全球溫室效應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他的主持領導下,以下三個方面的成果已接近或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甜高粱開發與利用研究:該項目進行研究已達15年之久。甜高粱是多用途高光效的高能作物。籽粒可食用。莖稈中的汁液富含糖分,可轉化製成乙醇,作為汽油的添加劑以取代對人體有害的四乙鉛。但對人口眾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的中國農村來講,則必須發展籽粒與莖稈產量都比較高的品種才行,必須做到既要有足夠的糧食以滿足人民的需要,又要有足夠的莖稈產量。在項目組育種專家的努力下培育成功的沈農甜雜2號完全達到了這一目的。十多年來已在國內十多個省、直轄市推廣種植並在義大利、日本和阿根廷試種成功,為國內外專家所矚目。並成功地解決了低辛烷值汽油與含水乙醇混燒的難題。

新型快速固定化連續發酵工藝與裝備:由他領導的科研組所研製的3段式錐形生物反應器,以及固定化酵母生產技術與設備,使固定化酵母顆粒能連續使用2個月,大大降低了發酵成本,並使發酵所需時間從常規發酵法的2~3天縮短到只需6~7小時,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具備了在國際上參與競爭的有利條件。

上述兩項技術通過多學科綜合性研究,為中國發酵製取燃料酒精提供了新原料、新技術和新裝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並獲1991年農業部優秀成果一等獎,同時魯楠被評為農業部全國農村能源建設先進個人。

木質素、纖維素原料新型快速熱裂解並提取輕質燃料油技術:該技術採用離心式旋轉錐形熱化學反應器,生物原油產油率可高達50%以上。早在1988年魯楠就著手籌劃開展這項技術的研究工作,在他的指導下,有3位博士研究生也在該領域的研究中取得成果。在理論研究上,運用動態熱重法對木屑的熱裂解反應動力學進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熱裂解的規律,即脫水、主要熱裂解及炭化三個階段。利用線性分子鏈的蒙特卡洛模擬,對生物質熱裂解機理進行研究,從理論上對複雜的生物質熱裂解過程進行描述,對生物原油產量的關鍵性參數如固相滯留期和溫度等的確定提供了理論依據;運用非穩態傳熱理論,對生物質的傳熱過程進行了研究,為各種生物質原料在不同的滯留期和不同的熱裂解溫度下確定適宜的生物質原料的顆粒尺寸提供了理論計算方法。

上述三項成果的取得,不僅對中國生物能的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對經濟建設也非常有利。在由G.格拉西(Grassi)主持的歐洲現代生物能工業發展戰略項目“能源—糧食—飼料”中,已把魯楠主持的科研成果作為主要技術措施來引用。

魯楠還以他熾熱的愛國之心和嚴謹的治學風範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高級專門人才。人們相信,他們將會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主要論著

1 吳湘淦,魯楠。農村能源。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2 魯楠。新能源概論。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3 魯楠,葛培德。拖拉機牽引試驗分析。國外拖拉機,1984:14~18

4 任文濤,魯楠。農業機械室內動態模擬試驗裝置研製。中國科學技術文庫(農業科學卷,上)。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279~280

5 任文濤,魯楠。插秧機體慣性力對水田溝底不平度動態回響特性研究。見:面向21世紀的工程設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01~10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