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魯大昌(1889年-1962年),字嵩齡,臨夏縣黃泥灣鄉魯家村人。自幼喪母,由其舅母代為撫養。至七八歲,送到城內姬家巷祖父家中,同其叔父(繼祖母所生)在李光斌私塾讀書。不數年,叔侄不和,祖母偏袒親子,魯大昌提出"他念書我不念書",祖父為避免生氣,允其所願,輟學經商,從此他擺攤、當貨郎、當腳夫,但均無所成。
光緒末年逃至循化,由其族兄魯大元介紹,入循化參將羅開福部當兵,清宣統二年(1911年)在陝西攻打乾州時,作戰勇敢,得羅開福喜愛,提為貼身護兵。民國四年(1915年)羅開福辭職返鄉,魯大昌隨羅到湖南,經羅介紹入湖北督軍王占元部任連長,民國十年(1921年)回甘,在宋有才部任哨官兼幫帶,1922年升任步兵一團三營營長,民國十六年(1927年)任團長。
民國十五年(1926年)春,直系隴東鎮守使張兆鉀與隴南鎮守使孔繁錦攻擊西北軍防守的定西,進攻失利,向駐守臨洮的宋有才求援,宋舉棋不定。魯大昌自告奮勇願打頭陣,帶兩連兵士晝夜兼程到達關山(今蘭州七道梁一帶),正遇西北軍,他率先橫衝亂殺,將西北軍擊退,占領狗娃山山頂。初九日拂曉西北軍集結1營兵力發動進攻,魯大昌慣打白刃相接的交手戰,與西北軍展開肉搏,並用"氂牛陣"數次擊退西北軍。此次戰役後,西北軍把他視為勁敵,多次在其戰報上出現魯大昌的名字,張兆鉀部也把他捧為英雄,魯大昌名聲大振。後調駐陝西安康,被李宗仁部擊敗繳械,奔走京、津、滬、漢等地,通過何成浚從蔣介石處討得"甘肅討逆軍"第二路司令的官銜,經過四川萬縣時晉謁吳佩孚,又討到"甘肅自治軍"總司令的虛銜。遂在川、陝、甘邊境,招兵買馬,勾結臨潭、岷縣兩地警察,趕走兩縣縣長,劫奪兩縣準備解省的煙畝款5.6萬元(白洋),先後收撫洮、岷、隴、漳等縣股匪,給他們發餉、發服裝。其後又繳獲省方派援天水的郭安學部200多支步槍、迫擊炮數門、機關槍幾挺及彈藥、騾馬等,同時又收繳雷中田部分武裝,實力大增。民國十九年(1930年)起,占據岷縣、臨潭、漳縣、隴西、洮沙、臨洮、渭源、武都、西固(今舟曲)、文縣、武山、西和、禮縣、甘谷14縣,形成割據之勢。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黨軍政部給魯大昌新編十四師番號。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9月初,魯大昌奉令在岷縣臘子口堵截北上紅軍,經過一晝夜激戰,被紅軍擊潰。後升任新編第二軍軍長,十四師師長由王治歧接任,時隔不久,魯大昌又任第八戰區東路總指揮,失去實際軍權。在蘭州修建公寓,以"高級將領"身份出沒於高級軍政官員中,作囤積居奇的生意。1946年在省政府主席谷正倫支持下當選為國大代表。1949年解放時逃居岷縣,被人民解放軍捕獲管押。勞改期間,因病保外就醫,1962年10月1日在蘭州病逝。
阻擊紅軍
臘子口戰役,是黨中央和 紅軍長征進入甘肅境內的第一場戰役。
臘子口,位於 迭部縣東北部的臘子鄉,其間兩山對峙如刀辟斧剁一般,峽寬約8米,峽長30餘米,在崖壁上穿孔鑿石搭起一座 小木橋,峽底臘子河洶湧奔流,稱為天險是名符其實。
當地民謠說:“人過臘子口,像過老虎口”。
1935年9月,甘肅軍閥、國民黨新編14師師長魯大昌接到甘肅 綏靖公署主任 朱紹良電報:“據空軍偵察報告,紅軍先頭部隊已由 松潘以北 毛爾蓋進入草地,有經 甘南藏區向洮( 臨潭縣)岷( 岷縣)北上企圖。除 夏河、洮岷地區部隊嚴密警戒外,由貴師速調集兵力進駐臘子口附近構築工事固守,並相機截擊。另派 唐淮源第十二師前來 岷縣支援。”魯大昌即率部在臘子口層層構築工事,安排部署兩個整營的兵力,一個連守橋頭堡,四挺重機槍排列碉堡內,重重防守阻擋紅軍,並囤積了大批糧食彈藥,要與紅軍決一死戰。阻斷紅軍北上之途。
臘子口山後,魯大昌縱深配置4個團兵力, 岷縣城裡的國民黨部隊還可隨時增援臘子口守軍。洋洋得意的魯大昌在 岷縣城裡花天酒地,等著“前方捷報”。
林彪、 聶榮臻軍團首長批准了四團的作戰計畫,對 楊成武、 王開湘說,事關全軍命運,臘子口就是刀山也要拿下來!
入夜時分,攻擊開始,主攻連猛打猛衝,敵人在橋頭堡以密集的重機槍火力封鎖阻擊,從石壁工事傾瀉下的手榴彈,在橋頭堡五十米的地帶上結成一片火網。正面攻擊反覆拉據,未能得手。主攻連在火線召開黨員會議,組成黨員敢死隊分兵 兩路奪取木橋。
與此同時,團長王開湘在臘子河上游悄悄地帶兩個連渡過臘子河,由一名自告奮勇會攀藤附葛的苗族戰士打頭,用裹腳帶牽著,攀上了右岸高地的後坡。從天而降的紅軍戰士,突然出現在敵人陣地的側面,掩護正面的紅軍開始第六次攻擊,兩路攻擊部隊同時動手,守敵一下被打懵了,暈頭轉向狼狽不堪的新編十四師的主力第一團,丟盔卸甲,被紅二師追擊七十餘里。
9月17日清晨,霞光碟機散了峽谷的霧氣,把柔和的金色灑滿了山巒崖壁,臘子河歡快地唱著山歌順峽而去。
殺害土司
當紅軍長徵到甘川邊界時,藏族土司 楊積慶就得到甘肅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電報,要他在沿迭部達拉溝一線各峽谷關口部署堵截紅軍,堅壁清野。協同魯大昌的十四師將缺衣少糧、疲憊睏乏的紅軍圍殲於深山峽谷之中。此時,楊土司假意受命,派 楊景華到崔穀倉與紅軍接頭開倉放糧,給紅軍每人一斗糧(小斗,10市斤),支援紅軍糧食30多萬斤。
當紅軍離開藏區後,楊土司又部署手下,收留、安置未能隨大部隊走的 傷病員、小戰士200餘人,使其不遭國民黨毒手。
楊積慶做的這一切,被魯大昌部所知,魯大昌陰險詭詐,視楊土司為大患。密謀策劃,派其心腹營長率隊潛入楊土司住地博峪,利用土司內部矛盾,策動土司手下團長姬從周、方秉義叛變,將楊土司一家包圍,楊土司等人揮槍抵抗,然而終是寡不敵眾,與長子 楊琨、長媳、孫女等人倒在了國民黨的槍口之下。
這天是1937年8月25日, 卓尼縣誌史稱:“博峪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