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魏本欣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娃,乾過民辦教師、片區總支文書。農村實行聯產計酬責任制後,老魏在自己承包的3畝責任田裡搞起了平菇食用菌種植。1999年,他在皇華北面荒涼的清涼山上,搭了個90平方米的小棚子,辦了個鑄造小作坊……一步一個台階,他依靠奮鬥把事業漸漸做大。三年前,老魏從鑄造企業退了休,但他心裡放不下皇華鎮康嶺上的父老鄉親。退休之後再創業,他毅然決定,流轉5000畝山石地,讓山石禿嶺變個模樣,帶領鄉親們致富。
人物事跡
為徹底改變山上用水和周邊村民澆地問題,老魏投資600多萬元,在園區黃殿溝和胡溝村東溝分別修建2個水庫。為了澆灌、採摘、運輸和村民出行,他又四處籌錢投資400多萬元,購買大型水泵六台,依山嶺走勢,架澆灌主管道2000多米,支管道3000多米,引水上山安裝微噴滴管十幾萬米。“附近農戶只要接上水管,打開水閥就可以出水澆地,惠及方圓千畝山地。”魏本欣說。
62歲的魏本欣是一家榛子加工企業的負責人,山東本地加工的榛子大部分都出自這裡。魏本欣說:“如果單賣榛子一斤20塊錢,賣榛子粉四五十元,榛子油120元,如果深加工提高價值四五倍。”脫殼、整理、磨粉、榨油,榛子在這裡經過加工後,才會走向消費者。相比初級產品,榛子深加工後利潤能翻幾倍,而且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不過榛子的主產地不在山東,如果從東北購買或者進口,成本將增加幾倍,每年超過5000噸的原料成了魏本欣最頭疼的問題。求人不如求己,一個瘋狂的想法,從魏本欣腦子裡冒了出來,自己種榛子樹。榛子畝產在500斤左右,5000噸榛子就需要近10萬畝的種植規模來支撐,諸城的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相比本身就處於相對落後的位置,很多農戶也不願意嘗試種植從來沒有見過的榛子。山東諸城東南部大部分都是山地,糧食畝產量只有兩三百斤,收成甚至還不如投入多,而種植榛子,以每畝地產500斤,每斤價格在15元來計算,每畝地就有7500元的毛收入,榛子栽種後3年掛果,有50年的豐產期,而且具有很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在山區種植榛子效益要遠遠高於糧食作物。做榛子加工的魏本欣為了讓農戶知道種榛子的好處,開始試種建立了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