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鯊[生物]

鬼鯊[生物]

鬼鯊也稱銀鮫,由於生長在陽光無法照射的海底深處,因此有“鬼鯊”的稱號。它們比恐龍更年長,這些物種在3億年前,由近親“魔鬼魚”和鯊魚演變而來。最獨特之處,就是雄性的生殖器官長在頭上。

基本信息

綜述

鬼鯊也稱銀鮫,學名:Chimaeraphantasma(D.S.Jordan&Snyder,1900),軟骨魚綱銀鮫目的魚類。亦作chimera或ghostshark。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一些與鯊和鰩類近緣,但另分為全頭亞綱(Holocephali)或全頭綱的魚的統稱。與鯊、鰩一樣,其骨骼為軟骨性,雄性具由腹鰭分化而來的體外交尾器官(鰭腳或攫握器),用以將精子輸入雌魚體內。與鯊和不同,銀鮫體側僅各有一個外鰓孔,並與硬骨魚一樣,覆有瓣片。雄性銀鮫在魚類中有獨具的輔交合器官︰一個額攫握器和一對腹鰭前的鰭腳。銀鮫體後部漸細,胸、腹鰭大,眼大,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長尖棘。尾細長,因而有些種類又有鼠魚之稱。銀鮫約有28個種,長約60~200公分(24~80吋),體色由銀白色到灰黑色不等。共分三科︰銀鮫科(Chimaeridae,包括稱為兔魚的種類,特徵為吻圓或錐狀)、葉吻銀鮫科(Callorhinchidae,吻獨特,呈鋤狀且柔韌,故俗稱象魚)及長吻銀鮫科(Rhinochimaeridae,吻延長而尖,俗稱長鼻銀鮫)。

形態特徵

銀鮫銀鮫
體長,紡錘形,尾細小而尖。頭大,吻柔軟,高而圓鈍。頭部有明顯的迂迴彎曲的溝狀側線管。雄性在額前方具有一柄狀額鰭腳,其內前方具有一群小刺。眼大,上側位,鼻孔腹位,位於口前,左右鼻孔靠近,前鼻瓣連合伸達牙上,具鼻口溝。外鰓孔1對,位於胸鰭基前。背2個,以膜相連。第一背鰭三角形,前方具一扁長棘;第二背鰭低平,後緣圓形,與尾鰭上葉相隔有一凹缺。臀鰭低平,與尾鰭下葉分隔處有一凹缺。鰭角三駐型。體銀灰色,背部略呈深灰色,腹部銀白色。對銀鮫的洄游習性不了解,通常夏季棲息於深海,冬季在近海也有發現。

銀鮫是在大約3.5億年前,從鮫的祖先分出來的軟骨魚類,2013年仍有“活化石”之稱。骨骼雖然和別的軟骨魚類同樣是軟骨,但鰓孔左右一對,並有鰓蓋,肛門與生殖口分開,也具有硬骨魚類的特徵,是進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魚類。

生活習性

深海暖溫性底層魚類。生活在各大洋的暖、冷水區域,從江河、河口、近海到2,500公尺(8,200呎)或更深的深海區都有分布。遊動能力差,易被捕獲,離水即死。以小型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卵大而長,且具保護硬(角質)殼。

銀鮫被看成是一種怪物,生活在2400米深的海水裡,一般靠近海底,有時用鰭抵著海床休息。背鰭前端的刺連線毒腺,有助於銀鮫自衛。

價值

銀鮫類可食用,有些地區作為食物出售,肝油可制槍械及精密儀表的潤滑油

深海發現

據國外媒體報導,2013年,美國和印尼聯合進行了一項海洋勘測活動,並發布了拍攝到的深海“罕見且令人興奮”的照片。

美國“奧克諾斯探索號”海洋勘測船通過遠程操作儀器(ROV)拍攝到高解析度印尼蘇拉威西島深海環境,這些照片呈現出人們從未看到過的海底景色和多彩美麗的海洋動物。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層管理局(NOAA)稱,在海面以下240-3200米處,27個遠程操作儀器發現了至少40個海洋新物種。

遠程操作儀器在蘇拉威西島深海中拍攝到銀鮫,4億年前它從近親鯊魚物種中分支出來。為了適應漆黑的深海環境,銀鮫的頭部長有靈敏的電接受器,能夠探測到其它海洋生物電場的變化。

此外,銀鮫的頭部還具有一些不同尋常的功能,前不久在太平洋東部發現一種黑幽靈鮫鯊,它們的頭部長有性器官

此次近兩個月的海洋勘測活動將記錄印尼海洋生命的特徵,以及更多可以解釋海洋環境問題的線索,比如:海水酸化和過度捕撈 。

據外媒報導,有“鬼鯊”之稱的銀鮫近日(2016年12月)首次在北半球被發現。研究人員利用遠程攝錄機,觀察到它們在加州夏威夷海岸出沒。

據悉,“鬼鯊”只生長在南半球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亞附近,太平洋鯊魚研究中心的艾伯特稱,此次發現是一種運氣。

他表示,發現到的“鬼鯊”非常有趣,它會用鼻子撞向鏡頭再離開,然後再來回遊泳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