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龍
流傳於湖北武漢(漢陽區、蔡甸區)的“高龍”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與一般舞龍不同,由一個高龍頭和12節或13節龍身、龍尾組成,主要通過叩、掃、舉、抖、頂、托等舞技表情達意。
歷史背景
漢陽永豐鄉龍陽村是高龍的流傳地之一,按照當地風俗,高龍已於日前起扎完成,明天就是正月十一,是村民們給高龍開光點睛的日子。
村里老人篤信,經過祭祀開光的龍燈是真龍現身的“神燈”,舞龍祈福才會靈驗。
所見到的漢陽高龍與其他舞龍所用之龍迥然不同,它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構成,卻並非連成一體,而是呈切割式結構。
龍頭高約五米,呈“Z”字造型,龍角粗壯,雙眼渾圓,托起高龍龍頭仰頸視之,只見龍鱗閃爍,龍鬚飄逸,龍嘴寬深,口內有龍珠滾動自如,且有響聲,龍額正中鑲嵌著一個“王”字,意為“龍中之王”。龍身分為十三節,稱“十三太保”,龍尾與普通布龍龍尾相似。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據說高龍起源於唐貞觀之治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最令人好奇的是其龍頭頸部及龍身剖面均為太極八卦造型
楊店高龍
湖北孝感楊店鎮是“龍燈之鄉”。楊店龍燈,孝感稱之為“楊店高龍”,是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從臘月開始著手用竹片扎龍燈、龍身、龍尾、繡龍衣;用彩紙紮龍頭、龍尾,並連線彩龍頭、龍身、龍尾組成一條完整的龍燈,整條龍燈有12節(龍身由十個竹燈連線而成,加上龍頭和龍尾便是12節,),表示一年有12個月份。正月十二晚舉行龍燈開光儀式、正月十三出行、上廟、喝彩,每條龍燈穿行了楊店窄小的老街進行活動,家家門前擺香案,迎接賓龍。正月十四拜燈、每條龍燈分別在各自灣里叩拜民眾,表示新年問候,代表吉祥;正月十五玩游燈、燦燈;圍觀的民眾跟隨龍燈分別游到各自灣里,晚上十二點全灣男女老少齊上陣集中在一起燒毀龍燈,稱之為燦燈、送龍燈升天,伴隨著鑼鼓聲、鞭炮聲。
楊店高龍的組成:多用竹、木、布、彩紙紮成,龍衣一般用黃、青、白、赤、黑五色,傳說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龍燈軀體內燃燭,舞龍者依先後順序,適當縮短各節之間的距離,雙手把住龍腳,從首至尾“龍珠”左右擺動,有如巨龍婉蜒前行,其聲勢浩大,場面壯觀。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有龍出洞、三點頭號、拜四方,還有下鑽洞、上翻身、龍映水等,慢舞時雍容大度、優美抒情;快舞時激越奔放,別具一格,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所用的曲牌音樂喜慶動聽,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