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高郵阻風
離家十日得順水,不卸蒲帆一千里。
忽然今日風打頭,寸波寸心逆上流。
小兒造物不可測,昨日南風今日北。
黃郎束手篷下眠,盡日閒看順水船。
順船得勢如馬走,相望招呼不回首。
長風破浪我也曾,順逆偶爾非人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高郵:縣名,在江蘇省,附近有高郵湖。
2.不卸:沒有張開。蒲帆:蒲草製作的船帆。
3.風打頭:指船頂著逆風前行。
4.小兒造物:指自然界的變化。詩里喻意雙關,影射統治者變幻莫測的政治手段。
5.黃郎:即黃頭郎,指船夫。
6.如馬走:指像馬一樣快。
7.長風破浪:化用乘長風破萬里浪之意。喻胸懷大志。
白話譯文
離家十日行船得順水,不張蒲帆走了一千里。
今日忽然遇上打頭風,寸波寸水頂著逆流。
大自然的風雲變幻不可測,昨日吹南風今天卻向北。
船夫束手在篷帆下睡,從早到晚閒著看那順水船。
順水船乘勢像快馬賓士,隔船招喚來不及回頭看。
我也曾想乘長風破萬里浪,順風逆境皆偶然與人無關。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其時薩都剌由燕南廉訪司照磨升遷為閩海廉訪司知事,從京都前往福建赴任,途經江蘇高郵時,船隻遇到了大風。此時作者已在官場中沉浮十多年,步入老境,仍然鬱郁不得志,但也逐漸看透了人生的順逆之境和官場的翻雲覆雨,因此有感,創作了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的開篇道出人在旅途的境況:我乘船離家,路上已經有十天,一路順風順水,因此船上的蒲帆一直高高地掛著,不卸下來,不知不覺間就航行了很遠。“一千里”未必是實指,只是表明航船已經駛出很遠的距離。結果今天忽然迎面遇上大風,航船逆風而駛,走得艱難而緩慢,只能一寸一寸地努力前行。由順風疾行變成逆風而寸步難行,切合“阻風”的題目。“寸浪寸水”形象地描繪出船隻一點一點往前艱難行駛的情景,與前面說的十日行駛千里形成了鮮明對比。
自然界的變化,凡人當然沒法阻擋,也沒法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它,只能無奈地接受自然界的安排,所以才有“造化弄人”這樣的說法。有評論者認為,第五句中“小兒造物”也有影射當時統治者的用意,曲折地表示自己只能聽從統治者的安排,在官場上沉浮,對此無能為力,慨嘆官場風雲變幻,以及統治者的天威不可揣度。
面對迎面吹來的大風,船夫當然也是束手無策,只好在船篷下躺著打盹,其他人則閒極無聊,只好整天看著對面那些順風順水擦肩而過的船隻。順風的船隻飛快地經過,想打個招呼都不能回頭答應。這兩句與前一聯合在一起,非常形象地寫出處於順風、逆風兩種不同境遇中的人們迥然不同的行為和心態,為作者將要提出的哲理性思考作了鋪墊:順風的人志得意滿,洋洋自得,看不起那些處於逆境的人;而處於逆境的人,看到別人境遇順利,也有點羨慕。
結尾中詩人感嘆:順風和逆風都不是人力所能預先謀劃和左右。薩都剌在仕途上不得志,胸懷抱負難以施展,而那些此時順風的船隻就像那些政治上正得志的人,得意洋洋。薩都剌對此早已見慣,只是淡淡地說,像這樣得志的時候我也曾經有過,但是一轉眼又處在逆境中了;奉勸那些正得志的人們不要過於自滿,政治風雲在轉瞬間就會發生變化。再返回去仔細琢磨整首詩,會發現前面的八句都是在作鋪墊,最後兩句則提高到對人生際遇進行哲理性思考的高度,詩歌主題得以升華。詩描寫的是實景,但也能看成一首政治諷喻詩或人生哲理詩。
《高郵阻風》有些類似宋人“以議論為詩”之作。薩都剌基本上主張“宗唐復古”,以“唐音”、“唐體”為最高境界,沒有留下太多類似《高郵阻風》這樣的作品。這首詩可以視為他哲理詩的代表作。詩從一次乘船這樣的日常生活片斷寫起,最終提煉出對生活的感悟、對仕途生涯的反思。這番感慨和說理,既有對統治者的不滿情緒,也是對自己仕途失意的寬慰。這首詩在寫景中滲透作者的情感以及理性思考,由平常的事物中提煉出精闢的結論,可謂深得哲理詩的精髓。
在這首詩之後,薩都剌又寫了一首《黯淡灘歌》,描寫船隻在黯淡灘上行走的情景,末尾幾句是:“乃知逆順有如此,逆者悲愁順者喜。請君聽我黯淡歌:順則流行逆須止。順者不必喜,逆者不必愁。人間逆順俱偶爾,且得山水從遨遊。”可以看作薩都剌對自己順逆之境的又一次反思。這一次他放寬了心胸,認為順逆無須悲喜,這些都是暫時的現象,不如沉醉於山水,悠然自得。
名家點評
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周雙利:此詩闡發人生哲理,不靠抽象的議論,而是靠生活實景的描寫。舶在順逆兩種不同境遇中的行進,使詩人得到啟示:“小兒造物不可測”,“順逆偶爾非人能”。從全詩的表現形式來看,作者邊寫景邊發議論,寫景與議論交叉推進,使詩中的哲理顯得貼切真實,同時又耐人尋味。(《中國文學史知識叢書:薩都剌》)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教授丁文慶:這是一首寫景兼說理的詩。宋代包恢在《答曾子華論詩》一文中說:“古人於詩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詩之出,必極天下之至精,狀理則理趣渾然,狀事則事情昭然,狀物則物態宛然。”(《敝帚稿略》)這首詩在說理時,確實達到了理趣渾然,即將世途坎坷、滄海桑田、否泰交替的自然規律昭然若揭,令人深信不疑。(《回回古詩三百首》)
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2—1355),字天錫,號直齋,蒙古族。父因軍功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故為雁門人。泰定進士,授翰林應奉,後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憲司經歷等職。棄官後隱居安慶司空山。詩多寫自然景色,清新綺麗。有《雁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