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治河

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夏,黃河在今濮陽商湖決口。參加治河的民工高超,向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錫提出了“三埽合龍門”的建議。後來在郭治黃屢無成效被撤職後,高超的建議才被採納,商胡決口也很快就合龍了。自此,合龍堵口的三分法被廣泛用於後來的治河工程中,同時治河能手高超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夏,黃河在今濮陽商湖決口。洪水肆意縱橫,淹沒了大片村鎮和良田。為了制止泛濫的水災,朝廷委派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錫急赴商胡地區主持河工。在施工中,郭申錫按照過去“合龍門”的老方法,結果屢塞不合。面對六十多步長的龍門埽無法下水,郭申錫等人一籌莫展。這時參加治河的民工高超,向郭申錫提出了“三埽合龍門”的建議。他主張將六十多步長的埽分成三節,每節二十步,中間用飛索相連結。堵口時,先在迎水面下第一埽,到底後,水雖不斷流,然水勢已減半。再接著下第二埽,這時縱然還過一點水,但水量已經很少了。第三節最後施工,下水更易,到底後,就能迅速合龍斷流。誰知高超的創意,馬上遭到墨守成規的郭申錫和一些老河工的否定。後來在郭申錫治黃屢無成效被撤職後,高超的建議才被採納,商胡決口也很快就合龍了。自此,合龍堵口的三分法被廣泛用於後來的治河工程中,同時治河能手高超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至今不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