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32年置高谷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61.2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獅子、青山、大面、金池、龐溪、大水、店子、石柱、龍坪、陳家嶺、岩峰、黃荊堡12個行政村。2000年撤鄉設鎮。
1953年析高谷、文復(武隆縣轄)兩鄉置共和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45.5平方千米,人口0.5萬,鄉政府駐鐵磧壩,轄幸福、銅鼓、共和、群峰、石香、艾家6個行政村。1998年,鄉政府駐地由鐵磧壩遷移到共和村涼風洞。
2001年區劃調整後,高谷鎮管轄原高谷鎮、共和鄉所屬行政區域,面積106.49平方千米,總人口167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444人,轄15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鎮政府駐高穀場。
地理位置
高谷鎮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南部,處烏江下游。地處北緯28°57′-29°51′、東經107°48′-108°36′之間。北連龍射鄉,東連鹿鳴鄉,南鄰火石鄉,西南連下塘鄉,西連武隆縣。
氣候
高谷鎮屬中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偏少。多年平均氣溫17.50℃,常年平均降雨量1104.20毫米,年均蒸發量950.40毫米,無霜期312天。早春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常有局部大風、冰雹;初夏常有連陰雨;盛夏多伏旱,常有酷暑;秋季多綿雨;冬季少雪無嚴寒。彭水縣氣候立體差異大: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便遞減0.46-0.55℃。年無霜期由沿江河谷的312天,遞減到中山區的235天。年日照時數,低中山區受山脊和雲霧阻擋,要比平壩約少四分之一。
地質
高谷鎮地質構造屬新華構造體系,位於渝鄂黔隆起帶向渝東中台坳下降的斜坡上。晚侏羅系至晚白堊世間燕山旋迴的寧鎮運動,以水平擠壓為主,形成老廠坪背斜、普子向斜、郁山背斜、桑柘坪向斜、筲箕灘背斜等規模巨大的北北東向褶皺及筲箕灘、七梁子沖斷層等伴生斷裂。第三紀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中,使縣境普遍間歇性而又不均衡抬升,造成郁山一馬武(石柱縣境)及太原、棣棠、三岔溪、諸佛、桐樓、大園、龍塘、彈子岍正斷層和火石埡、龍洋、大埡、石盤逆掩斷層以及筲箕灘沖斷層等,形成北北東向嶺谷相間的原始地貌。出露地層主要有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古生界奧陶系、古生界志留系、古生界泥盆系、古生界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中生界侏羅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地貌
彭水縣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為構造剝蝕的中、低山地形。地貌類型複雜,“兩山夾一槽”是主要特徵。地形地貌受北北東向構造控制,主要山脈呈北北東向延伸,成層現象明顯,谷地、坡麓、岩溶窪地及小型山間盆地相間,逆順地貌並存。各類地貌中丘陵河谷區占13.39%,低山區占52.88%,中山區占34.03%。高山區域受喀斯特 溶洞影響,水源缺乏,年均兩個月缺水。
主要作物
高谷鎮主產作物為水稻、玉米、馬鈴薯。
經濟
經濟狀況
高谷鎮全鎮幅員面積118平方公里,集鎮建設面積1.2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共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000餘人。烏江黃金水道、 319國道、渝懷鐵路、渝湘高速路貫穿其境,水陸交通發達,是渝東南地區出入重慶的咽喉,是支撐“一圈”與渝東南“翼”的重要骨架。境內蘊藏有煤、硫鐵礦、矽礦、螢石、大理石、方解石、重晶石等大量礦產資源,特別是矽礦含量高、品位高,是湘鄂川渝黔地區最好的富礦之一,全鎮有湖中電站、長陵化工廠等企業12家,全年財政收入3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02元。
未來展望
該鎮今後將按照 “314”總體部署和 “一圈兩翼”的構想,依託便利的交通優勢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發展礦產資源加工型產業和新型建材產品,建立彭水的新型建材工業重鎮;憑藉烏江畫廊精品段起游點、烏江銀盤電站庫區等區位優勢和較好的森林植被資源,發展集旅遊、娛樂、休閒、餐飲、購物於一體的第三產業,打造烏江畫廊鎮;加大投入、科學規劃、依法管理,進一步最佳化集鎮環境,使之環境優美、功能齊全,成為彭水的門戶鎮,為破解“三農”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助推城鄉統籌的發展盡力。
文化教育
高谷鎮現有國小兩所,初級中學一所,分別為共和完全國小、高谷鎮中心國小和高谷鎮中學。
高谷鎮中學始建於1958年,其前身位於高谷鎮大青村,1987年遷於現在所處位置(高谷鎮獅子村賴子堡)。五十年來,高谷中學人勵精圖治,艱苦奮鬥,不斷探索,學校規模逐年擴大。全校有在崗教職工61人,其中高級教師3人,一級教師22人,具有本科學歷教師42人,教師隊伍青春永駐,朝氣蓬勃。學校有教學樓一幢,綜合樓一幢(配有多媒體教室、微機室、會議室、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實驗室等功能室),教師宿舍兩棟,學生宿舍一棟。學校占地面積20668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2500平方米。
學校共有兩個運動場,占地面積為2000平方米,在運動場中設有兩個籃球場、羽毛球場、桌球台等多種運動設施,為學生的體質健康及全面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也為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的課外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場所。校園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校區草坪如茵,花團錦簇,是學生求學的理想場所。
特產
大腳菌
大腳菌生長在海拔2000公尺左右,生長期只有2—3天,每年生長1次(有些年份不生長),由於無法人工培育,只有上山採摘(只有青槓樹的地方才生長,否則就不是大腳菌)。當大腳菌自然曬乾後包好放在家中,下班回來滿屋香氣(白大腳菌沒有黃色香)。大腳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蛋白質,營養價值極高。對人體有滋補、降壓、健脾、美容、調節新陳代謝、清熱、預防婦科疾病等功效。被西歐國家譽為“山珍”菌王。推薦菜譜:大腳菌燉雞、大腳菌炒臘肉。
紅苕粉
紅苕粉呈灰色細長條狀,晶瑩剔透,與冬粉相似。由紅薯加工製成,是湖南,四川的一種特色食物,但是高谷生產的紅苕粉採用的是當地高海拔地區生長的紅薯,此種紅薯生食脆甜,可代替水果;熟食甘軟,吃在嘴裡,甜在心頭。製成的紅苕粉晶瑩剔透,久煮不爛。紅苕粉做法多樣,蒸、煮、煎、炸,燉吃法眾多,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特色小吃
都卷子
都卷子為彭水縣特產,採用野生植物“厥根”所產澱粉加工製作而成。 從“厥根”中分離澱粉後製成“都巴”,將“都巴”用水化開調勻,然後在文火燒燙的鍋里塗抹少量菜油,將和水的澱粉在鍋里烙製成片狀,再捲成條備用。吃的時候切成數段,放蒸籠里蒸熱,然後入碗加入醬油、醋、花椒麵、辣椒麵、味素、薑末水、蒜末水、蔥花等作料,調勻趁熱食用。
肥腸米粉
肥腸米粉為川渝特色小吃,食材為豬大腸、優質米粉等。熬煮大腸時用鹽和醋等反覆揉搓,用水連續翻洗至無粘液、顏色發白無異味,入開水鍋片刻後撈出,再用溫水洗兩次並切成節。鍋內菜油燒至四成熱時,將剁細的豆瓣炒香,再下姜、蒜,摻高湯燒開,放香料包,放大腸段煮好為止。
蕎面豆花
蕎面,用純天然的蕎麥粉現場手工擀制而成麵條,下鍋煮熟後配以預先製作好的豆花,稱之為“蕎面豆花”。食客可以根據各自口味調製作料,或蘸著佐料食用,或食其白味,各有特色。蘸佐料食用食之麻辣,白味食用食之清香。
一般食用時還會加上“燒白”、“酸菜米豆湯”、“兩糙飯”(玉米粉+大米的木蒸飯)等飯菜,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快餐類食品,深受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