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中醫自診自療

高血壓中醫自診自療

《高血壓中醫自診自療》是2008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主編是范曉清。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高血壓中醫自診自療》以中醫防治高血壓為中心,全面介紹了中醫治療和預防高血壓的相關內容。全書共分為四章,第一章從中醫角度對高血壓進行解析,記錄了中醫對高血壓的認識,以及高血壓的形成原因及辨證分型;第二章則以較大的篇幅詳細講述了如何運用中醫方法治療高血壓,其中不乏治療高血壓的中草藥、中成藥,以及具有中醫特色的治病方法;第三章側重於從中醫角度講解如何預防高血壓,並談了與預防高血壓有關的中醫養生法則;第四章則介紹了高血壓的小常識、檢查與診斷及臨床治療。

全書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適合高血壓患者及其家屬,以及關心自身健康的人士閱讀。

編輯推薦

《高血壓中醫自診自療》是一部從傳統醫學視角,全面防治高血壓的健康指導手冊!

傳統中醫藥幫助您輕鬆擺脫高血壓。

自診自療高血壓,輕鬆治療效果佳。

目錄

第一章 中醫解析高血壓

第二章 中醫治療高血壓

第三章 中醫預防高血壓

第四章 西醫治療高血壓

序言

高血壓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在全世界有著極高的發病率。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約達1億,且發病人數還在逐年遞增。同時,高血壓還是引起冠心病、腎功能衰竭、腦卒中的最危險因素。醫學調查發現,高血壓具有患病率高、致死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而與之相反的是,人們對這種病的態度和了解程度卻處在控制率低、用藥率低、了解普及率低的層面。面對這一尷尬現象,儘快普及高血壓的相關醫學知識,讓更多的人能夠有病治病、無病預防,實屬當務之急。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壓升高為特徵的嚴重影響人們健康和生活的心腦血管疾病。它的出現與人們錯誤的飲食觀念、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壓力等因素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然而,只要我們在生活中能夠改變這些固有的、錯誤的生活習慣,就可以使高血壓的發病率大大降低;同時注意早期防治此病,又能使其嚴重併發症再減少5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我們了解高血壓的的有關知識,這種疾病是完全可以被預防、被控制的。

目前,一提到高血壓,許多人認為它是一種現代病、西方病,所以只有通過西醫治療手段才能對其起到…更好的防治作用。其實不然,高血壓只是現代醫學病名。雖然在中醫典籍中沒有這個病名,但是關於本病的症狀一描述與治療方法,早已被我們的祖先所認識。近年來,隨著中醫知識的逐漸普及,套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正逐漸被人們所關注。中醫防治高血壓以其獨特的防治方法、顯著的療效及副作用小等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的重視。

文摘

三、高血壓的治療應注意整體性

傳統中醫學認為,在治療疾病過程中,要把人體各個部位臟腑器官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當疾病發生時,常會出現全身症狀和局部感覺,通常情況下,在辨證和辨病的過程中,要結合整體論治,同時重視局部治療。

整體論治法是中醫治病的特色之一,高血壓雖然以頭暈、頭痛為最主要的感覺,但是由於人體五臟六腑都是通過經絡與頭部連線,五臟六腑之氣血均上注於頭目,所以,高血壓所引起的頭暈、頭痛等症狀,不僅僅是頭部的病變,同時與五臟六腑的關係也非常密切。故在辨證治療時,一定要注意整體性,從整體出發才能得到更好的收效。

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所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由此可見,高血壓所引起的眩暈,與肝臟功能失調密不可分。肝陽上亢、肝腎陰虛、風陽上擾頭目,均會導致眩暈。古代醫家朱震亨曾經說過“無痰不作眩”,但是深究痰的形成,其實與脾、肺、腎的功能失調又密切相關。又有醫家指出,髓海不足、氣血虧虛、腦失所養所引起的眩暈,也無不與脾、’腎功能失調及臟腑氣血不足有關。

由此可見,高血壓的眩暈、頭痛等頭部症狀的出現,並不是孤立、單一的,它是臟腑失調的結果,也是全身病變的局部表現。而且,在出現眩暈、頭痛等症狀的同時,患者會出現血壓升高,並常伴有失眠、乏力等全身症狀。故在治療高血壓時,應該從整體觀念出發,以整體為治療基礎,找出臟腑功能失調的癥結所在,全面地對機體進行調養,這才是治療高血壓的理想方法,即治本之法。

當然,提倡立足於整體並不代表忽視局部。高血壓之所以以頭暈、頭痛為主要感覺,是因為多種因素作用於頭部,引起血管功能障礙的結果。在整體治療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局部症狀的調治。

例如,高血壓眩暈若是由於肝陽上亢所致,在治療時就應該配合祛風陽、清頭目的藥物;若眩暈症狀是因氣血不足、腦失所養引起的,在益氣養血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氣血上行,以充養腦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