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國小教育專業教材:國小教育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程式 四、研究的目的 五、研究的假設

目錄

作 者:嚴開宏 著
出 版 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1779828
出版時間:2010-11-01
版 次:1
頁 數:278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教材教輔 > 大學教材教輔
圖書 > 教育與考試 > 中國小教育

內容簡介

《高等院校國小教育專業教材:國小教育研究方法》為高等院校國小教育專業教材,也可供在職國小教師參考。主要內容為:教育研究的性質、教育研究的範式、研究的建構、測量與數據、抽樣設計、實地研究、調查研究、實驗研究。主要特色為:規則性的操作知識與原理性的理論知識相結合;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相結合,研究方法與統計方法相結合;按照完成一項教育研究的程式組織內容。

目錄

第一部分 研究概論
第一章 教育研究的性質
本章概覽
導言
一、探究活動與知識形態
二、科學研究的基本性質
三、教育科學研究的主要特徵
本章要點
練習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範式
本章概覽
導言
一、通則與個案
二、演繹與歸納
三、價值中立與價值介入
四、因果分析與深度描述
五、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
本章要點
練習
第二部分 研究設計
第三章 研究的建構
本章概覽
導言
一、研究的程式
二、研究的問題
三、研究的分析單位
四、研究的目的
五、研究的假設
六、研究的變數
本章要點
練習
第四章 測量與數據
本章概覽
導言
一、測量的概念
二、測量的層次
三、數據的類型
四、描述數據的分布特徵
五、測量的質量
本章要點
練習
第五章 抽樣設計
本章概覽
導言
一、抽樣的邏輯
二、抽樣的程式
三、機率抽樣方法
四、非機率抽樣方法
本章要點
練習
第三部分 觀察的方法
第六章 實地研究
本章概覽
導言
一、實地研究方法論
二、參與觀察
三、深度訪談
四、實地研究的資料處理
五、實地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六、實地研究的倫理
本章要點
練習
第七章 調查研究
本章概覽
導言
一、調查設計
二、問卷設計
三、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
本章要點
練習
第八章 實驗研究
本章概覽
導言
一、實驗研究的邏輯
二、實驗控制
三、實驗效度
四、實驗設計
五、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
本章要點
練習
·收起全部<<

前言

自從1998年大陸首招本科層次國小教育專業以來,研究能力一直是國小教育專業的基本培養目標之一。在課程體系中,“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具體承擔學生的研究方法訓練,本書的框架和基本內容即是在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
先說說書名。早些年接觸到的國內這門課程的教材名稱都叫做“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在日常使用中,科學一詞含有“系統的”“正確的”評價性含義,仿佛不採用這些方法所進行的教育研究就是不科學、不正確的,頗有科學主義的韃伐之氣。後來讀到國外的此類教材卻沒有“科學”這一修飾詞,例如已被國內高校廣泛接受的維爾斯曼的教材,以及博格與高爾合著的教材,書名都是《教育研究方法導論》,本書受惠頗多的艾爾·巴比所著美國高校社會學通用教材,書名也是《社會研究方法》。這些書里,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的含義是描述性的,即基於實證觀察的探究活動。顯然,很多教育研究並沒有採用實證的方法,或者不適合採用實證的方法,但不能說它們是不科學的。為了避免科學一詞的評價性語義,本書採用“教育研究方法”。
作為工具,研究方法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它的基本規範不會因為研究領域不同而不同,但是我們也不能把方法和內容割裂開來,變成唯方法主義。本書定名“國小教育研究方法”,正是要強調國小教育研究在方法的運用上有其特殊之處,而不是說有專門適合研究國小教育的特殊方法。
關於本書的編寫原則,有以下幾條。
第一,規則性的操作知識與原理性的理論知識相結合。
原理無操作則空,操作無原理則盲,規則告訴我們每一步該做什麼,原理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研究方法知識的操作性很強,不會運用等於沒學,但要理解和靈活地運用這些操作規則,必須了解相應的研究理論。研究方法通常分為方法論、方法和具體操作技術三個層次。本書的第一、二章討論方法論,方法論是關於方法的理論,它為後面各章提供概念基礎,之後的各章節中會在開頭的內容里討論研究的理論性問題,緊接著是具體的操作環節。
第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相結合。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教育研究的目的通常可以劃分為描述、解釋和探究三個層次。下面分別用一個量的研究和一個質的研究案例說明這三種研究目的,量的研究例子是“關於影響小學生課堂發言機會的因素研究”;質的研究例子是“小學生玩網路遊戲的個案研究”。
1.描述層面的研究目的
描述是在事實層面上回答“是什麼”的問題,一項研究首先應當描述清楚所研究的現象,描述是教育研究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見的研究目的。
在課堂發言機會的研究中,研究者想知道影響小學生課堂發言機會的因素有哪些,但前提是要知道課堂發言的分布狀況,因此該研究的描述性目的就是:運用結構觀察法描述小學生課堂發言頻率的分布特徵,具體包括不同座位、性別、角色、成績等的學生的課堂發言頻率。在網路遊戲的研究中,描述性目的是:運用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描述小學生玩網路遊戲的地點、時間、玩伴、遊戲種類以及遊戲氣氛和自我感受。對於質的研究,描述通常就是主要的研究目的。
2.解釋層面的研究目的
解釋是在原因層面上回答“為什麼”的問題,一項研究應當能夠準確解釋所研究的現象,解釋是教育研究的核心研究目的。
從問題的陳述上分析,課堂發言機會的研究是一項解釋性的研究,它的解釋性目的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通過統計分析檢驗導致小學生課堂發言機會差異的原因是什麼,例如座位、性別和成績;第二,解釋這些因素為什麼會影響小學生課堂發言的機會,這層目的僅僅通過對觀察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是不能完成的,需要深一層次的分析。在網路遊戲的個案研究中並不適用因果關係解釋,而是解釋性的理解:第一,受訪者如何解釋參與網路遊戲的原因,即玩網遊的理由;第二,研究者在理解受訪者講述的理由基礎上對原因的解釋。對於質的研究,解釋是主位的,並非客觀因果解釋。
3.探索層面的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中的“探索”包含的內容很豐富,在教育研究中,探索多是在策略層面上回答“怎么辦”的問題,包括預測和干預,它是一項研究在實踐價值上要實現的目標。
對於課堂發言機會的研究,如果研究者已經準確地解釋了發言機會的影響因素的話,就能根據小學生的座位、性別和成績等“預測”他們的課堂發言機會,同時也就能通過改變這些因素而“干預”小學生課堂發言的機會。該研究的探索性研究目的可以表達為:探索小學生課堂發言機會和其學業、個性發展的關係,如果改變課堂參與度,則會如何?如果改變座位編排、班級管理方法等,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會有何變化?後者就是針對促進小學生課堂參與提出的策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