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高熙喆(1854—1938) 字亦愚。滕縣(今滕州市)城關鎮人。歷任翰林院編修,河南、貴州湖廣兩道監察御史等職。出身於破落士紳家庭,自幼精讀經史,雖老不輟,尤精於文辭。著有《周易注》《毛詩注》《春秋左氏傳注》《四書說》《高太史文集》12卷。
人物生平
1883年(光緒九年),中二甲進士。1887年,授翰林院編修,後繼任國史館協修。又任甲午科山西正考官、甲午科會試同考官,河南道、貴州湖廣兩道監察御史。1904年(光緒三十年)後,歷任甘肅寧夏的知府、直隸宣化知府、大名知府等職。在30餘年的仕途生涯中,忠實地恪守忠君保民的儒家思想,剛直不阿,直言進諫,致力於除積弊,易風俗,勸學倡儉,鼓勵生產。他的事跡至今仍在民眾中廣為流傳。1937年底,日軍大舉南下,縣城岌岌可危。年過古稀的他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嚴厲痛斥奴顏婢膝的漢奸賣國行為。“立命長子延柳,即刻備車,棄家遠避。”先居東部山區的板上村,後移居小北河。流落異地,他常常翹首遠望家鄉,嗚咽涕泣,只恨自己老態龍鍾,不能一酬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壯志,終因過度悲傷,於1938年8月含恨辭世。
主要作品
生前他十分重視地方志的編纂,反對“志者,史之末流”的觀點,而認為“風俗者,太平之根本也。”1908年編修《滕縣鄉土志》,1935年撰修《續滕縣誌》(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