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民[華中師大哲學教授]

高新民,男,1957年3月生,湖北武漢人。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師範大學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史、心靈哲學、宗教哲學和人生哲學。在《哲學研究》和《自然辯證法通訊》等雜誌上發表論文百餘篇。有《心靈哲學》和《西利斯》等五部譯著, 《心靈的解構——西方心靈哲學本體論變革研究》《人心與人生》《智者的人生哲學》《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和《人自身的宇宙之謎》等六部專著。其生活的全部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真教書育人,踏實做學問,已出版發表了約300萬字的科研成果,榮獲過“金岳霖學術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湖北省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等多項獎勵;二是嚴格遵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原則,扶困濟困,樂善好施,近十年來籌集約300多萬元錢物,興建、援建了兩所希望國小,並創辦逸華教育基金,幫助了許許多多的大中小學生。

人物簡介

華中師範大學高新民教授 華中師範大學高新民教授

高新民作為中國心靈哲學的奠基人和開創者,多年來低調行善,多次婉拒媒體採訪。多年堅持行善,他的理由只有一個:做這事讓我快樂,有幸福感和價值感。

著作及參編

1、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年 獨著
2、人心與人生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獨著
3、現代西方心靈哲學(第三版)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 合著
4、心靈的解構——心靈哲學本體論變革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合著
5、《英國哲學和啟蒙時代》(勞特利奇哲學史(十卷本)第五卷)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年 譯著
6、當代心靈哲學導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 譯著
7、康德的經驗形上學《純粹理性批判》上半部注釋,裴頓著、韋卓民譯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年 整理

科研成果

1、現代西方心靈哲學與馬克思主義意識論 國家教委人文社科規劃項目 1993
2、認知科學的哲學問題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1997
3、馬克思主義心靈哲學 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 2001
4、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2004
5、非存在研究(6萬)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2010
6、邁農主義的有無之辨及其本體論意義研究(12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2010
7、唯物主義與二元論在西方心靈哲學中的最新發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 2011
8、東西方心靈哲學比較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80萬) 2012

主要著作

《心靈哲學》基本信息

作 者:高新民,儲昭華著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33237 出版時間:2002-07-01

內容簡介

高新民[華中師大哲學教授] 高新民[華中師大哲學教授]

《心靈哲學》從該學科的大量研究領域中挑選了最近研究較多、屬前言和焦點問題的九大問題,內容全面豐富,理論鮮明,值得心理學研究者參考。 心靈哲學是現當代西方哲學中與語言哲學、科學哲學具有同等地位的哲學分支。心靈哲學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現象的形式、範圍、本質、特徵、心身關係、心理內容及其根源等,並對常識心理解釋模式和心理學進行哲學反思。一部風格獨特的心靈語錄,解精神饑渴,指心靈之路。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建立一門相對獨立於靈魂學和心理學的專門研究心靈的人文科學,這就是——心靈哲學。心靈哲學旨在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心靈的本質、心靈的特徵、心靈的存在、變化方式,更重要的是使我們懂得如何淨化自己的心靈,升華自己的心靈,涵養自己的心靈,保護自己的心靈;如何使自己的心靈純潔、自由、獨立、寧靜而崇高,進而升華自己的人生境界,完美地走過自己人之為人的一生。

《現代西方心靈哲學》基本信息

作 者:高新民,沈學君著 出版社: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3-1 ISBN:9787562241911

內容簡介

高新民[華中師大哲學教授] 高新民[華中師大哲學教授]

心靈哲學成為當代西方哲學中最活躍的學科之一,該領域爆發了並正在進行著所謂的“本體論變革”,笛卡爾的二元論的思想成為他們批判的對象,因此,笛卡爾對心靈哲學所作的貢獻是大多數哲學家所忽略的問題。

本書在分析心靈哲學的定義、美與科學的關係以及研究意義的基礎上,對西方心靈哲學的起源、演變尤其是在現當代的發展作了全面系統的探討和評價。

《非存在研究》基本信息

作 者:高新民,汪波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1-1 ISBN:9787509732670

內容簡介

高新民[華中師大哲學教授] 高新民[華中師大哲學教授]

海德格爾曾說:詢問在者的問題是哲學最普遍、最深刻、最原始的問題,而此詢問一經開始,便無法擺脫對無的問題的追問與思考,因為“對無進行發問的方式足以成為對在者發問的標尺和標記”。人類思想的發展離不開對非存在的研究,東西方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從不同角度切入了這一研究領域。西方有一種有無之辯是由意向性及意向對象的“形上學問題”所促發的,自19、20世紀奧地利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邁農(1853-1920)等大家開闢以後,它迅速成為本體論、邏輯學、認知科學等學科的交叉性熱點研究領域。華中師範大學的高新民教授和汪波博士在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的過程中接觸到了西方這方面的成果,項目完成後便把西方的有無之辯及其與東方的比較作為自選項目,寫出長達120萬字的巨著《非存在研究》,並獲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近期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綜而觀之,該書有如下特點:

第一,該書內容全面系統,資料豐富翔實,涵蓋古今中外對非存在的研究。作者在西方本體論發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對西方有無之辯的起源與發展,特別是對我國學術界涉及較少的西方自19世紀末以來由邁農和羅素等人所開創的、以哲學為主角的多學科的非存在研究,作了較全面系統的梳理。在比較哲學的視野下,作者對中國哲學的非存在研究歷史作了簡要梳理,對其中最有成就的道家、魏晉玄學、中國化佛教和儒家的有無之辯作出了解讀和評析。在鑽研大量原典、探討文本解釋的方法論和吸收學界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印度哲學——宗教——各派的有無之辯及其共性和特點作出了新的探討。

第二,該書基於比較研究所作的結論新穎明確。作者認為,東西哲學中的有無之辯既有共通之處,又有明顯差異。從地位上說,在西方哲學中,有無問題儘管是形上學的重要問題,但參與討論的主流哲學家為數不多,在東方卻不同。從動機上說,西方的非存在研究主要源於形上學的自然傾向,而東方哲學的有無之辯的根本動機是要解答人的現實和理想中的終極性問題。儘管東方的有無之辯在邏輯學、語言哲學方面的維度和深度不十分突出,但較之於西方哲學更具全面性、廣泛性和實用性。

第三,該書明確提出了拓展和深化中國本體論研究的有效途徑。從西方非存在研究的內在動因看,邁農之所以提出所謂的“對象理論”,且被後邁農主義者發展,就在於他們發現已有的形上學尤其是其中的本體論存在嚴重的狹隘性和片面性,令許多現象和問題無法得到說明。作者認為,要回答非存在問題,首先要思索關於存在本身的問題。再則,如果哲學家們所“發現”和論證的種種“非存在”對象不是子虛烏有,那么傳統的、自命為最一般之學問的形上學或本體論就必須作出自己的修改。

第四,從科學與有無之辯及本體論發展的關係的角度,闡明了科學與哲學之間的辯證關係。現當代科學在微觀、宇觀和渺觀研究方面取得的大量成果,為我們重新思考本體論的問題提供了大量有益的資料,有可能使我們徹底改變對存在本身的認識,超越傳統的以個體中心論或實體中心論為核心的存在觀。

第五,對馬克思主義文本所包含的關於非存在及其與存在的關係的論述作了符合文本真實的解讀,對已有的非存在研究成果的可資借鑑的因素作了發掘,從有無之辯的視角對如何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本體論作了一些思考,產生了一些新的看法。例如,新老邁農主義者標新立異的思想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本體論和認識論來說,既意味著挑戰,又意味著契機;非存在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必然的構成方面,完全撇開非存在,將難以還原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本來面目。

第六,構建了基於空無觀智慧的人生哲學。作者在繼承、借鑑與融通的基礎上,探討了有無之辯與人生哲學的關係,試圖揭示東方的許多人生哲學體系為何以空觀和無慧(不分別慧)為基礎,許多大教大聖為何熱衷於談空說無的奧秘。作者認為,人生哲學的消極與否,與是否以空無學說為基礎並無直接關聯,積極的人生哲學也可以建立在空觀無慧的基礎之上。

主要論文

1 邁農主義的有無之辯及其對傳統本體論的超越 哲學研究 2010年第11期
2 謂詞邏輯視野下的“being”意義問題 江漢論壇 2010第8期
3 “塞爾問題”與解釋語義學 學術月刊 2010年第6期
4 取消論、實在論和解釋主義——當代西方心靈哲學圍繞意向性本體論地位的爭論及其思考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4期
5 當代西方心靈哲學中的非概念內容範疇分析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0年第4期
6 人工智慧的瓶頸問題與意向性的“建築術”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09年第6期
7 概念的本體論地位初探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9期
8 穿越“邁農迷津”——深化本體論研究的一條路徑 哲學動態 2009年第8期
9 當代腦科學中的新二元論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9年第7期
10 意識的“困難問題”與新二元論的闡釋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6期
11 不可迴避的非存在問題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09年第5期
12 感受性質:新二元論的一個堡壘 甘肅社會科學 2009年第5期
13 目的論的當代復甦與超越 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9年第3期
14 思維語言——福多心靈哲學思想的邏輯起點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2期
15 泛心論及其在當代心靈哲學中的復興 江西社會科學 2009年第4期
16 重新理解和評價“庸俗唯物主義”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3期
17 評思維語言假說的當代論爭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2期
18 反個體主義及其寬心靈觀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9年第2期
19 普賴斯特的非存在論辯護策略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1期
20 意向性觀念的祛魅與重構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9年第1期
21 意向性研究的心靈哲學進路 學術月刊 2008年第10期
22 心靈哲學中的思想實驗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8期
23 句法機怎樣才能成為語義機?——本體論語義學及其啟示 自然辯證法通訊2008年第4期
24 現當代意向性研究的走向及特點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8年第4期
25 心理內容:心靈自我認識的聚焦點 甘肅社會科學 2008年第4期
26 意向性難題的中國式解析 哲學動態 2008年第4期
27 試論馬克思主義意識論闡釋的範式轉換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年第1期
28 當代心靈哲學境遇下計算主義之解讀與批判 江西社會科學 2008年第1期
29 自然主義的意向性難題與信息語義學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7年第12期
30 新目的論與心智的終極解釋 哲學研究 2007年第11期
31 “寬”“窄”問題:意向性研究的新視域 福建論壇 2007年第8期
32 人工智慧的瓶頸問題與本體論語義學的回應 哲學動態 2007年第6期
33 “本體論”理解的元問題與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 武漢大學學報 2007年第6期
34 當代認知科學研究策略反思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7年第3期
35 從語言哲學看科學意識研究發展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 2007年第2期
36 胡塞爾的意向性學說及其特點 德國哲學 2007年卷
37 計算主義在心靈哲學中的兩大前沿問題評析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7年第4期
38 馬克思主義意識論闡釋的幾個問題 哲學研究 2006年第11期
39 本質認識的元問題與宗教的本質 江海學刊 2006年第4期
40 馬克思主義意識論闡釋的幾個問題 哲學研究 2006年第11期
41 本質認識的元問題與宗教的本質 江海學刊 2006年第4期
42 生物學轉向與新目的論 哲學動態 2006年第1期
43 戴維森的解釋理論及其心靈哲學意蘊 哲學研究 2005年第6期
44 從意向性看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5年第5期
45 解釋與解構 天津社會科學 2005年第3期
46 人在什麼意義上有“心靈” 福建論壇 2005年第3期
47心靈的解構:西方心靈哲學本體論變革研究 江海學刊 2005年第2期

獲獎成果

《現代西方心靈哲學》一書獲“金岳霖學術獎”和“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社會兼職

湖北省慈善總會逸華教育基金理事

華師追夢者——心靈的燈塔

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高新民教授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雨 果

2002年,馬克思主義學院高新民教授在其著作《心靈哲學》中說,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建立一門相對獨立於靈魂學和心理學的專門研究心靈的人文科學,這就是——心靈哲學。心靈哲學旨在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心靈的本質、心靈的特徵、心靈的存在、變化方式,更重要的是使我們懂得如何淨化自己的心靈,升華自己的心靈,涵養自己的心靈,保護自己的心靈;如何使自己的心靈純潔、自由、獨立、寧靜而崇高,進而升華自己的人生境界,完美地走過自己人之為人的一生。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高新民就走上了這條心靈哲學研究之路,從而成為中國最早研究心靈哲學的學者之一,也是國內心靈哲學學科體系、理論架構的奠基人和建立者。至今,高新民先後承擔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在內的各類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7項,出版專著9部,譯著5部,在國內各類權威、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專著《當代心靈哲學導論》獲金岳霖學術獎,“東西心靈哲學及其比較研究”獲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大資助項目。

在幾十年的學術探索中,高新民的研究涉及西方心靈哲學、西方哲學史、宗教哲學和人生哲學等諸多領域。其中尤以心靈哲學領域的成就最為卓越。高新民憑藉其一流的研究成果,成為國內心靈哲學界公認的學科領軍人物,而其熠熠生輝的師德風範更是青年學子“心靈的燈塔”。

為真理而活

為真理而活是高新民一貫秉承的學術道德原則。他認為,做學問不為升官賺錢,只求為人類知識寶庫貢獻“真理的微粒”。他的這一學術品質,在促成他個人碩果纍纍的同時,更像一盞明燈指引著求學道路上的莘莘學子。

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普特南在闡述自己哲學思想的特點時曾經說過,要陳述他在任何問題上的任何思想,最好加上時間標記,如說“我在什麼時候這樣說”。因為他在不停探索和進去,因此思想處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之中。高新民也是這樣做的,他的《現代西方心靈哲學》2010年第三版由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再次出版,高新民又作了修改,如“意向性”等章節的改動可以說是“另起爐灶”。高新民說,學術研究沒有止境,要與時俱進,在跟蹤研究的基礎上,經常予以改進,不斷貢獻“真理的微粒”。

教學中,高新民嚴格要求學生端正學術態度,砥礪學術品格。一直以來,他堅決制止學生為拿獎學金而花錢“買”文章,為發論文而“拼”文章的行為。高新民一再告誡學生,“寧要無結果的科研,不要無思想的論文”。高新民說,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要能靜下心來坐冷板凳讀書,寫論文只是做科研的最後一步,是水到渠成的過程,切不能本末倒置,為寫而寫。耳濡目染中,學生深切領悟到了高新民老師對學術的虔誠,對真理的敬畏,並身體力行。

耐得住寂寞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高新民一直以來的讀書治學精神。他倡導讀書時要學會做筆記,要將讀書與思考結合起來,寓學于思,知行結合。他認為,西方哲學研究首先要打好文本基礎,要從對文本的窮盡閱讀開始,如果未能完全閱讀文獻,就不能提筆屬文,即便勉強成文,論文也經不起推敲和內行的檢驗,從而淪為個人對作者思想的主觀臆測和私人虛構,這些都是不符合學術規範的行為。為了保證論文質量,高新民要求教研室的年輕老師和博士生在投稿前都必須先將論文交由他審閱,大家也戲稱這是論文的“預審”,因為只要通過了高老師的嚴格審查,文章投遞後往往會順利被編輯採用。高新民對學生的這一嚴格要求,使學生吃了不少耕耘的苦,但也品嘗到了更多收穫的甜。

科研是一個“坐冷板凳”的艱苦過程,而哲學科研工作因其的特殊性而更顯枯燥。但高新民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在科研上的時間投入,不僅寒暑假不放假,就連春節這樣的中國傳統節日他都堅持讀書。“每天6個小時的讀書時間對於高老師來說是雷打不動的。其他事情可以不做,但是這個必須完成。”說起對於高新民的第一印象,博士生王世鵬脫口而出。當學生們對他的行為表示難以接受時,高新民表示,“科研於他而言已不是一份為稻粱謀的工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學者沒有節假日”。針對學生和年輕老師“耐不住寂寞”“坐不住”等情況,高新民和他們定下“約定”,他表示“我每天讀書時間能保證六個小時,你們比我年輕,精力更好,更應該做得到”。

為監督學生的學習投入時間,高新民會不定期打電話詢問學生的日常活動情況。有時早上七點他的檢查會不約而至,睡夢中的學生心懷忐忑地被提問“起來了沒?”更是家常便飯。針對學生為了鍛鍊自身能力、提升綜合素質而參加校園活動和學生工作的情況,高新民則規定了不影響學習投入的“紅線”,他堅決制止“活動”和“學習”本末倒置現象的出現。在得知弟子高夢嬌被選為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會主席後,高新民說:“你組織能力強,我由衷為你高興,但作為學生應一切以學習為重,這是本職工作,如果你能夠保證學習投入就可以去做主席,否則就不要去”。對於考取他博士的學生,高新民也將讀書時間作為錄取的重要標準之一。正是在如此嚴格的要求下,高新民所帶領的團隊,指導的碩士生、博士生都自覺養成了“潛心學術”、“以投入出成績”的良好氛圍。

創立逸華教育基金

逸華教育基金由高新民先生、關熙舜先生、商向軍先生、嚴景陽先生共同發起,並由上述發起人首期投資20萬元,商向軍先生、關向東先生、嚴景陽先生是逸華教育基金的主要捐助者。以後發起人將根據實際情況,擬每年追加投資20萬元。

“慈善教授”高新民和孩子們在一起 “慈善教授”高新民和孩子們在一起

為管理好逸華教育基金的每一分錢,逸華教育基金在湖北省民政廳的監督下,設立基金專項賬戶,對資助款項及合理的基金運作經費支出實行專項管理。基金接受嚴格規範的會計和財務管理,設立獨立的帳簿。逸華教育基金接受社會捐贈須履行正常捐贈手續,統一納入到基金專項帳戶,開具專用收據,捐贈人可依據專用收據享受國家稅收政策。當年支出節餘部分,結轉下一年度繼續使用。基金款項嚴格按照指定用途專款專用,任何人不得截留或改變用途。基金委員會對該基金進行專項審計,因此發生的審計費用由基金運作經費中支出;如捐贈人要對基金進行單獨審計,因此產生的審計費用由捐贈人承擔。 逸華教育基金具有嚴格規範的管理制度。本基金每年定期召開兩次工作會議,由會長召集主持,要求全體委員參加,並邀請部分受助者代表參加。與會人員共同檢查基金前一階段工作開展情況,並審定年度工作報告和受資助學生情況,共同商議、制訂本基金下一階段的工作計畫。

逸華志願者

逸華志願者和學生在一起 逸華志願者和學生在一起

人民網武漢11月18日電 “做慈善在給他人提供幫助的同時給我們自己帶來幸福感,改變我們的人生,利他利 己。”昨日,在華中師範大學舉辦的逸華教育基金“共築逸華之家”主題座談會上,“愛心教授”高新民如是說。會上,高新民教授為來自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江漢大學、中南財經大學的200名貧困大學生頒發助學金。據了解,高新民教授自1995年以來就開始用自己的工資幫助貧困學生,曾在貧困山區學校發動“告別鹹菜活動”,並捐資援建希望國小。到目前為止,高新民教授以及夫人劉雅琴女士已經從事慈善事業18年之久,累計資助學生近2000人,個人捐資多達80多萬元,參與籌款近300多萬元,參與援建希望國小3所,被師生們稱為“愛心教授”、“慈善教授”。

座談會上,部分逸華基金志願者和受助者也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他們傳遞愛心、播撒希望、回饋社會的行動與收穫。

“我是一名受助者也是一名志願者,在接觸逸華的過程中,我漸漸了解了它並喜歡上它。相對於物質而言,逸華給我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升華,它告訴我,生活要學會感恩,要懂得珍惜,要面向陽光。”

“做志願者,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當你的行動讓受助者露出笑容的時候,請把愛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微笑。”

“能加入逸華是一種幸福,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非常感謝逸華給我提供了一個幫助別人的平台,我願意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共築逸華之家”主題座談會 “共築逸華之家”主題座談會

志願者們的話不雕琢、不浮華,卻觸動著與會者內心愛的脈動。

來自華中師範大學的免費師範生趙羽也是逸華基金受助者之一,她說,她能夠以優異的成績考上華中師範大學的免費師範生要感謝逸華基金的幫助,“它給了像我這樣的寒門學子奮鬥的希望,讓我們能夠有信心走下去。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代表所有逸華基金的受助者保證,我們一定合理利用獎學金, 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社會!作為一名受助的師範生,我要感恩社會,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奮鬥終身!”

“逸華教育基金是一個大家庭,我們要培養它的造血機制,以物質資助體現精神資助,讓其成為‘真、善、美、幸福’這些高尚品質的存在者、傳承者,讓恩情之網張力無限,真正實現整個社會的精神小康。”高新民教授在座談會上向師生們道出一番肺腑之言。

“心靈教授”背後有個“幸福團隊”

“心靈教授”背後有個“幸福團隊”

中國“心靈哲學”奠基人、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高新民,18年間自掏腰包80萬元做慈善,並從中獲得了幸福。他在踐行“幸福慈善”理念的過程中,也成為一名傳遞幸福的使者。
他的妻子、受他資助的學生、身心俱疲的老闆朋友,從他身上學會如何愛別人,學會享受慈善帶來的幸福。他們雖然都有著各自的職業,但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逸華教育基金志願者。如今,這支“幸福團隊”的成員超過50人,一年到頭有著忙不完的“閒事”。

愛的感召,指引礦工成長為副教授

高新民教授的先進事跡 高新民教授的先進事跡

2000年,煤礦工人劉明海給高新民寫信,中專畢業的他語氣忐忑地諮詢:“我這樣的學歷,能不能考你的研究

生?”高新民很快回覆:“沒問題,只要你努力。”
簡短的言語,卻讓劉明海找到人生的路標,全身心地投入到考研複習中。如今,他已是華中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也是逸華教育基金志願者。“當時我的英語基本上從零開始,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查,覺得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給高老師打電話。”一年半的考研準備,劉明海在高新民的鼓勵下堅持到了最後,並在2002年以總分第4名的好成績考入華中師範大學哲學系。
劉明海讀研期間,妻子辭職來漢當了一名清潔工,兩人的生活十分拮据。看到這些,高新民主動提出想資助劉明海。劉明海開始不願意接受,但高新民的一番話打動了他,“我只是借給你,將來你有錢了,再借給其他人。”
劉明海收下資助金,暗自決心回報高新民。畢業後,他加入逸華基金,並逐漸成為逸華基金的固定捐資人。“高老師‘借’給我的一切,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借’給更多需要的人。”他說。

心靈燈塔,讓疲憊的老闆換個活法

作為逸華教育基金最大的固定捐資人,42歲的桑華生意遍布全國,並延伸海外,“平均每個月有25天是在天上飛。”可是無論再忙,他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參加逸華基金的相關活動,和志願者、受助者們見見面,說說心裡話。他說:“做慈善讓身心俱疲的我換了個活法。”
出生於杭州的桑華,由於家庭貧困,半歲時被送給當地鄉下一名茶農撫養。他初一就開始賣冰棒掙生活費,後來又輟學倒賣服裝,生意越做越大。但生意的成功,並未讓他得到快樂和幸福,相反,無盡的應酬和生意場上的起起落落,讓他身心俱疲。直到2000年企業倒閉,他才開始重新思考人生,“以前太急功近利,太計較得失,每天都過得十分焦慮。”
2004年,他認識了生意夥伴金陽的導師高新民。東山再起的桑華,看到高新民通過做慈善獲得了自己嚮往已久的幸福感,決心投身慈善。2005年,他和兩名生意夥伴共同出資,由高新民負責打理,在新洲鳳凰鎮余寨建起逸華希望國小。“看到自己出一點點錢,卻讓那么多人獲得快樂,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桑華表示,目前他正參與規劃逸華教育基金的未來,“我想讓逸華具備‘造血’功能,即使哪天我們都不在了,它也可以繼續存在發展下去。”

善款善用,零成本運營愛心不打折

在逸華教育基金,讓每一筆善款得到善用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從成立至今,基金會一直堅持零成本運營。
今年4月至11月的運營支出清單顯示,該基金的運營費用只有537.5元,大部分用於購買辦公必備用品。而實際上,基金會每次舉行活動,花費至少需要數百元。這是怎么回事呢?
逸華基金財務人員周蘭介紹,高新民每年都會自掏腰包交給財務部門一筆錢,用於基金運營,超出部分由志願者們湊足,所以沒有列入運營清單。“如果用善款做經費,會讓捐資人的愛打折扣。”志願者、華中師範大學2010級研究生曾自衛說。
逸華基金對申請資助者的情況,審核十分嚴格。該基金項目部部長陳天柱回憶,曾有一名大學生申請資助,項目部通過他的輔導員、同學確定他的信息後,同意了。但基金會秘書處與這名同學約談時,發現他穿著名牌運動服,不同意資助。於是項目部重新對其信息進行核實,確認他的家境確實困難,而衣服是其表姐送給他上大學的禮物。最終,這名同學得到了資助。
“機構做慈善,必須遵循理性的管理原則,捐要捐到點上,助要助到明處。”曾自衛表示,逸華基金有清晰的管理規章,工作人員的許可權互相制約,每筆善款的去向都有據可查。

“慈善教授”的愛心捐助

高新民教授和希望國小的孩子們在一起 高新民教授和希望國小的孩子們在一起

2002年,經當時英山縣長聶利軍介紹,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高新民教授來到大畈河國小﹝後經高教授更名為慧濟希望國小﹞捐贈20萬元,用於資助大畈河國小建設教學樓。之後,高教授一直對該校及貧困學生進行資助,曾先後捐贈該校價值8萬元的圖書,電腦22台,課桌150張。

從2010年起,高教授每年資助該校貧困生生活補助25000元,極大的改善了該校的貧困生的生活,讓他們告別了鹹菜,吃上了新鮮的蔬菜,每周還能吃上兩頓肉。

從2010年起,高教授還對英山畢升中學宏志班的貧困學生進行資助,每年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生3萬元。高教授還對從慧濟希望國小畢業的貧困大學生進行資助,每人每年資助3000元。

逸華捐助 逸華捐助

高教授始終把兩件事作為自己生活的主要內容,一件是做學問,另一件就是做慈善。自1995年以來,高教授就開始默默地用自己的工資幫助貧困學生,在部分貧困山區學校發動“告別鹹菜活動”,興建、援建希望國小。

2004以來,高教授為擴大社會資助範圍,發起以扶危濟困、拯救和振興教育為宗旨的“惠濟行動”,號召、吸納更多社會人士參與助學慈善事業,成立逸華慈善基金會,創建逸華慈善基金網站。

截至目前,高教授本人已捐資約80萬元,社會募捐善款約300萬元,先後資助了約1500多名貧困學生,興建、援建3所希望國小,在2所國小發起的“告別鹹菜活動”已達到7年。高教授的慈善活動得到《武漢晚報》《楚天都市報》等各家媒體報導,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被譽為“慈善教授”。

師生熱議

龍鳳連(2011級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句好不誇張的讚揚,高老師的學術成果就算不是全國學術成果最多的人,但至少也是成果最多的人之一。提起同學們對高老師的印象,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高老師對教學絕對是認真負責,高老師不但對自己嚴格要求,基本上堅持每天寫2000字的內容,對同學們的學習也是從不鬆懈,嚴格按照學校的規定,要求同學們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所提問題要求分點回答,並且課堂上儘量踴躍發言。另外,對同學們的課程論文的寫作也是一步步輔導到位,首先從論文的選題開始,同學們有了意向的選題高老師引導同學們如何確定最佳選題,對於每一個同學上交的課程論文,高老師都一一詳細評閱,然後召集大家,對每一個同學的論文進行逐一點評。高老師始終把兩件事作為自己生活的主要內容,一件是做學問,另一件就是做慈善。高老師的學術成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今年高老師憑藉《東西方心靈哲學的對比研究》獲得了80萬元經費的項目。在生活上,高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要勤儉節約,高老師本人也是以身作則的,未經他的允許任何人都不得給他買新衣服。自1995年以來,高教授就開始默默地用自己的工資幫助貧困學生,在部分貧困山區學校發動“告別鹹菜活動”,興建、援建希望國小。2004以來,高教授為擴大社會資助範圍,發起以扶危濟困、拯救和振興教育為宗旨的“惠濟行動”,號召、吸納更多社會人士參與助學慈善事業,成立逸華慈善基金會,創建逸華慈善基金網站。截至目前,高教授本人已捐資約80萬元,社會募捐善款約300萬元,先後資助了約1500多名貧困學生,興建、援建3所希望國小,在2所國小發起的“告別鹹菜活動”已達到7年。

楊玉渟(2011級馬克思主義哲學):跟隨高老師的這兩年里,使我價值觀念改變最大的是他的幸福哲學,他常常讓我們學會自己思考人生,學會追問到底怎么樣的人生才算幸福。對幾年前還很稚嫩的我來說,幸福就是花不完的錢、足夠大的房子、吃不完的美食,現在想起會覺得自己有些可笑,尤其是在逸華做志願者之後,我有緣讀到了一些真摯感人的申請書,在親眼看到申請表里一些同學的困境後,我內心許久不能平靜。我很感謝高老師,是高老師從不停歇的善舉、是在逸華這個家庭里,讓我深刻認識到這個世界有很多人需要幫助,才明白人生的幸福來自知足,只能讓自己開心一時的那並不算多的錢,卻能改變他人一輩子,這才是“施比受有福”。

檀沐延(2012級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印象中的高老師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長者。學術專一,幾十年如一日;教書育人,嚴肅負責;心地仁慈,溫和可親。在學術上,高老師是我見過最專注認真的一位老師,歲月的歷練讓尊敬的高老師養成了每日定時學習的好習慣,無論嚴寒酷暑亦或於百忙之中,他都能堅持每日讀書,樂此不疲。當然,高老師讀書的高效率也是出了名的,這歸於他專注的態度同樣還有獨特的記筆記方法。高老師說過,做學問是辛苦的,是需要犧牲很多東西的,只有真正做到心無旁騖方能潛心研究,捕獲真知。高老師有句有名的話語,讓我們都覺得既真實貼切又發人深省,他說:“做學術要敢於坐冷板凳”。細心體悟,不覺果真如此。在教書育人方面,不得不說,高老師是我見過最為嚴厲的老師。或許是因他那種不怒而威的處事風格,最多的可能還是因為他值得尊敬的學術精神吧。初見高老師是在研究生考試複試的時候。由於深刻的感知到自己才疏學淺,功底不牢,面試的時候心中無比忐忑。進入面試教室的瞬間,我就被當時的場面震懾住了。以高老師為首的幾位老師面容嚴肅地坐在我的對面,回答問題頓時頭腦一片空白,不知從何組織語言。幾位老師很嚴厲的指出了我的不足,好在高老師循循善誘最終引導我能夠圓滿解答。如今回想起來,場面依舊驚心動魄,高老師他們不苟言笑的認真和嚴肅使我認識到教書育人是件多么神聖的使命,不容許有半點僥倖和敷衍。在接下來高老師成為我們任課老師的一年裡,我們更加深刻的領略到高老師的嚴肅認真。從課前準備,課堂筆記,當堂提問到課間探討,高老師一貫秉承高要求的師風,使我們能夠獲得真知,充實了我們匱乏的心靈。對於高老師,還有一點是非常值得提及的,那就是他的仁慈寬厚,默默奉獻。講到這裡,可能會問,剛才不是說到高老師是一位嚴厲的老師嗎,為何又是宅心仁厚,善良高尚的?那是因為,我們的高老師是一位對學術要求嚴謹,但生活中對一切人或事物都非常仁慈的老師。他發起了逸華教育基金,並帶領多位捐資人定期進行捐助。十幾年來,高老師和多位捐資人資助的學生不計其數。身為逸華教育基金志願者的我,在逸華的一年多里深切的體會到了高老師發起的逸華教育基金是多么神聖的一個組織。發起人,捐資人,所有的志願者都不求回報,付出點點滴滴的心血,只為能夠幫助到需要我們幫助的同學。在逸華的日子裡,感動我的事例數不勝數。但是我始終都記得高老師告訴我們的一句話:“留心生活里一切需要幫助的人,主動聯繫他們告訴他們,我們有逸華。”這句話如此樸實,卻讓大家熱淚盈眶,感動至今。

王岸(2012級外國哲學研究生):高新民老師是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史、心靈哲學、宗教哲學和人生哲學。高老師在在學術研究上有著極高的而造詣,在《哲學研究》和《自然辯證法通訊》等雜誌上發表論文百餘篇,並出版多部譯著和專著,研究成果斐然,尤其是心靈哲學研究領域,堪稱中國心裡哲學研究的奠基者。我之所以跨專業報考哲學研究生也可以說是慕名而來。心靈哲學的研究歷史與其他主流方向相比並不長久,但經過短短几十年的發展已被建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研究領域,它與其他諸多學科,例如心理學、物理學、神經科學等等都是緊密聯繫的,所以要研究心靈哲學不光要有對哲學的深入思考,同時也要廣泛關注其他學科。高老師正是這樣一位知識面廣泛而又思想深刻的老師,在他的課堂上我們不僅學習到專業的哲學知識,同時也掌握哲學與其他領域的關聯,全面把握每一理念的發展,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拓展了我們的思路,令我們獲益匪淺。

殷筱:對高新民的印象——愛憎分明的老師。自從1994年第一次接觸到高新民,至今已經整整18個年頭,從最初的師生關係到如今以同事相稱。在殷筱看來,高新民自始至終將其看作自己的學生。回憶起自己與高新民的第一次“從批評開始”的見面,殷筱仍然記憶猶新。1994年,高新民作為自己實習的帶隊老師,組織學生一起見面,殷筱由於當時外地同學前來,因故缺席。第二次見到她時,高新民當即劈頭蓋臉的罵了一頓。本以為沒有在老師心中留下好印象的她,卻還是在最後評上了“優秀實習生”。“高老師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殷筱說。也正是因為高新民的影響,使她從原本的思政專業轉向報考了哲學的碩士,正式成為了高新民的“門下弟子”。在參與《現代批判心靈哲學》書稿編寫的時候,高新民將殷筱上交的書稿密密麻麻的寫滿了批註。“這要比我交上去的原稿字數還要多,差不多有3萬多字,甚至連標點符號和錯別字也沒放過。”殷筱說,“直到現在,我自己也有學生了,高老師也時常會檢查我的任務進度,把我還是當作學生一樣。”“每個老師都有對口援助的學生,還會時不時回復學生們的來信。”聊起與逸華基金的故事,殷筱覺得充實而又溫暖。在她看來,當時老政法學院80號員工有70多人都被帶動起來參與其中,“你100我300的場面,全都是自發形成,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大家對於高老師的絕對信任。”在承擔多項科研壓力的情況下,高新民還時常帶領著這些教研室的其他老師們去希望國小看看那些孩子們。對於自己的衣著打扮,高新民則時常穿著自己兒子不穿的衣服進出學校。“我也時常半開玩笑的問他,你什麼時候可以換套新衣服啊。但卻從來沒有看到他穿新衣服。”殷筱回憶道,“連夫人也不能擅自為他買衣服。

劉明海:對高新民的印象——全心治學的學者。“高老師曾說‘學術,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做學問是一種享受’,他自己也實踐者這一點。”劉明海如是說,“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後,高老師肯定就會在書桌前開始工作。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使他患上看糖尿病。”在劉明海的印象中,高新民為了搞學問,可以為此遠赴國家圖書館去蒐集大量的複印數據來給自己的學生使用。在其自身編著的《非存在研究》時,100萬字數的書卻讓他做出來300萬字的讀書筆記。“還記著自己有次上課走神,高老師很快就發現了,把我一頓臭罵。但是至今的哲學素養全部來源於高老師的教導。”劉明海回憶道。劉明海說:“每次講康德哲學,高老師總會在講課之前看一遍,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就等於有二十多次重溫了大量的康德著作。”劉明海總還記得高新民說過的一句話——他不喜歡別人,但為了學生他願意!劉明海坦言,連自己的兒子,高老師也都未曾動用關係去幫兒子,但是為了自己的學生,他卻依靠自己的關係和很多信息,去拓寬學生們的就業面。談及生活,劉明海用了一句論語來闡述了自己眼中的高新民。“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起言也善。”在劉明海眼中,高新民外表看起來雖然令人害怕,但在接觸之後卻能發內心的善良,是一種君子的風範,坦蕩的胸懷。

王世鵬:對高新民的印象——知行合一的大師。“每天6個小時的讀書時間對於高老師來說是雷打不動的。他其他事情可以不做,但是這個必須完成。”說起對於高新民的第一印象,王世鵬脫口而出。對於學問堅持,始終是高新民的追求。“今年10月剛剛獲批的80晚社科基金,僅申請材料一項就寫了近20萬字,相比其他類似只有幾萬字而言,足見其在學術上面的苦心孤詣。”王世鵬說。“在高老師的課堂,雖然已經是研究生了,但是還像高中生一樣每節課都會隨機點人回答問題,有時一節課也不僅一次,讓你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談起慈善,王世鵬坦言:“高老師在整個逸華基金運營的過程中堅持‘0’成本運作,整個基金的運行不用一分錢善款,並且從未主動對外宣傳。”對於箇中緣由,在王世鵬看來:“王老師也只是想簡簡單單的做慈善而言,並沒有想過其他事情。”對於慈善,高新民更強調的是一種人文關懷。在他看來,慈善捐贈的不僅僅是金錢和物質,更加需要對於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在他的堅持下,逸華基金的志願者們堅持對於受捐者進行跟蹤回訪。他希望用一種家庭式的方法來打消貧困學子內心的自閉。而談起對於高新民的個人的詮釋時,王世鵬選擇了“知行合一”四個字。“高老師不僅僅是因為喜歡王陽明及其學說,更是因為他將做學問與做慈善兩者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一方面研究科學理論,另一方面關注個人心靈,從而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廖存希:有車、有房、有錢、有地位似乎已成為多數人衡量幸福的標準,但是總有那么一群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堅持不懈的播撒希望的種子,總有那么一群吐露千萬絲希望的“春蠶”,為社會,為國家更是為自己,因為有一種幸福叫行善。為山區孩子搭建築夢舞台,堅持了18年的“心靈教授”高新民使我不禁想起了“大別山師魂”汪金權、新疆孩子的“春媽”、學生心中的“好姐姐”吳建成、“好大叔”魏友階……在一路泥濘的那條幸福小道上總有他們的傳播愛與希望的身影,給千萬個心靈送去溫暖與希望的“你”何嘗不是獨一無二的?那唯一的“你”,那甘於普通的“你”!雖沒有參與,但聽說採訪高新民教授的過程不簡單。起初他不願接受採訪,害怕被報導後有礙於他繼續進行“幸福實驗”。

"心靈教授"的幸福語錄

1.“施就是福”,這幾乎成了高老師的口頭禪
高老師的慈心不僅僅是在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身上,還將這些慈心灑向了小區流浪的小貓小狗身上。在高老師看來,只要是生命,都應該憐惜。偶爾聚餐吃剩下的食物湯汁,高老師必要求夫人劉雅琴老師用塑膠袋裝好,帶回家施與小區流浪的貓和狗。起初,那些被遺棄的小狗似乎對周遭的人都抱著一份戒心,並不輕易靠近陌生人。高老師,每次留下食物後即走開,好讓這些小貓小狗們放下戒心,飽餐一頓。慢慢地,小貓小狗們似乎認識高老師了,看見高老師時也會搖頭擺尾起來,偶爾還會在旁邊撒個歡兒,然後蹦蹦跳跳地跑開了。再後來,有隻懷孕的流浪狗居然把家安在了高老師家敞開的地下室里,在高老師夫婦的悉心照顧下,狗媽媽誕下了10來只狗娃娃,有些小狗身上斑斑點點的,可愛極了。

2.“要惜福”,節儉就是惜福的表現
數年來,除了院裡為運動會統一派發的新裝之外,幾乎看不到高老師穿其他的新衣。一件咖啡色外套,胳膊肘處鑲著兩塊深色的橢圓形的布料,每年伴著高老師走過秋冬季節。和高老師身高相仿的兒子淘汰的衣物成了高老師服裝的主要來源。一個書包,只要是高老師的課,總見他用來背各種講義和書籍,書包毛的不像樣子了,開玩笑說送高老師一個書包,高老師笑著拒絕,他覺得舊包一樣背書,還背得心安。高老師的節儉還小到一次性紙杯甚至是紙巾,能不用紙杯時便不用,能只用半張紙巾時絕不用一張,高老師常說這就是惜福。

3.人要知福、惜福、再培福
我們經常用“身在福中不知福”來表達我們對別人“不知福”的惋惜,同時也表達我們對別人擁有的幸福的“艷羨”。但是,每當我們反觀自照的時候,發現我們自己在很多時候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幸福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近在每個人的心裡邊。只是由於我們患了高老師所說的幸福“麻痹症”和“遲鈍症”,才導致對自身幸福的漠視。人們常說,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為珍貴:一是已失去的,二是得不到的。如果每個人把這一信條當作自己的幸福觀,那么他當然是不幸福的。事實正好與之相反,真正的幸福就在於自己現在所擁有的,高老師曾說“心能天堂、心能地域、心能凡夫、心能堅賢”。幸福不是向外求索,而在於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的感受。
幸福雖是人的無形資產,但也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任意揮霍他的幸福的基礎,那么給他帶來幸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必將消耗殆盡。人不僅要知福,更要惜福。高老師在這方面給我們豎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每次我們和高老師一起吃飯的時候,高老師都親自“點菜”。他點菜有一個原則,一是吃得好,二是不浪費。如果飯快吃完時,還有不少菜在桌子上。高老師會親自給我們夾菜,一是看我們吃得少,二是堅持不浪費。如果實在吃不下,就打包拿回家。
屬於每個人自己的幸福都是來之不易的,我們在知福和惜福的同時,更要培福。高老師資助貧困學生就是在培福。讓我最為感動的是,他對於慈善的態度,對於學生的大愛。逸華教育基金的成長過程中,高老師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與劉老師事必躬親。基金的成長並不易,我作為其中的一員,深知其中的困難,人員聯絡、資金管理、信息統計、志願服務、後續了解,每一層都繁瑣細碎,高老師都是事無巨細,親自過問和解決。記得多少次都是這樣,因為資金限制的客觀情況,兩位老師與志願者們開會,拿著名單,仔仔細細的了解每一位貧困學生的情況,以篩選出最適合的人選,但是後來我發現,只要聽到令人心酸的狀況,劉老師每每必潸然淚下,高老師前一刻還理性分析,後一刻已經心軟,跟幫忙的志願者們說,都納入到資助名單當中吧,錢的問題我再想辦法。

4.現實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這是哲學家萊布尼茨的一句名言。高老師在講課中經常用到這句話。這句話內涵豐富,涉及到現實與可能,現在與未來,幸福的標準與尺度以及人生的境界與態度等諸多問題。有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幸福感並不是由現實環境造成的,而是有我們內心的欲望造成的。欲望不是壞事,但是當你把這種欲望不加分別地指向你的家庭、社會甚至國家的時候,你就會不斷指責、抱怨,感到無助和不幸。所以有很多時候,達到幸福的途徑不應該到財富、名利、地位、權利等這些外在性的東西中去尋找,而應該到我們的內心當中去尋找。“處理好當下一心念,於一念心中求解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有錢、有勢、有權、有名的人並不見得就一定比普通老百姓更幸福。無錢、無勢、無權、無名的人同樣能夠得到幸福
在個人生活、家庭和社會都既有順心順意的地方,又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們卻往往習慣於把好的結果歸功於自己的努力,把不好的結果歸咎給他人。但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結果不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嗎?我們家庭的面貌難道不是由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人決定的嗎?我們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包括我們社會中的那些問題難道不應該由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負責嗎?有些學生為自己生在農村、為自己有一個農民父母而抱怨,但是換一個角度,這可能已經是最好的了,因為你有疼愛你的父母,有全力支持你的家庭,有走出農村進入大學的條件。比起那些孤兒、那些沒能夠進入大學的同齡人這不是最好的結果嗎?所以,你所在的家庭就是你能夠得到的最好的家庭,你所在的社會就是你能夠享有的最好的社會。

5.幸福,有時候就是換個角度看問題
一般人就像這樣一位老太婆:她有兩個兒子,一個做雨傘生意,一個以染布為業。天下雨是老太太的願望,因為下雨的話,她賣雨傘的兒子有錢賺。即使是這樣,她還是高興不起來,因為她擔心染布的兒子曬在外邊的布被雨淋壞了。而天晴儘管也是她的欲求,但她又為做雨傘生意的兒子擔憂發愁。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無論天晴還是下雨,她的兒子們都有一個生意好,這樣的好心態就是幸福的狀態。(選自《理解與解脫》80面)

6.幸福是主觀的感受,與財富不成正比
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狀態的評價,儘管有“第三人稱”即他人的所謂的外在的客觀的評價,但真正的最有權威的評價還是“第一人稱”即我自己的評價。因為有的人從外在的方面看,榮華富貴條件都具備了,但他仍可能活得很痛苦,仍充滿著憂鬱、焦慮甚至絕望。人類歷史上存在的許多“大富大貴”的人選擇自殺的道路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另一方面,有些人占有的物質財富很少,但他仍可能活得很幸福,很瀟灑。殊不知,幸福的種類、形式多種多樣,幸福並不與物質財富成正比,有的幸福甚至於之沒有關係,如讀書、思維過程中伴隨的幸福感。
可以斷言:一個人的生存狀態之好壞並不與他占有的物質財富成正比。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於,人的生存狀態時多種因素的函式,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心靈或精神狀態。(選自《理解與解脫》75面)
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顏淵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就物質生活而言,此屬一種極低之生活,人人可得。但孔子、顏子在此物質生活中所寓有之心生活,則自古迄今,無人能及。乃亦永久存在,永使人可期望在此生活中生活。(選自《人心與人生》275面。)

7.幸福就是認清現實狀況,不被熾盛的欲望牽著走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般人不能像智者那樣認識到“多欲必苦”的道理,總是任自己的欲望遷流變化,極力順著它們,跟著它們走,繞著它們轉,以為欲望滿足了就幸福了。殊不知,慾壑難填,欲望不可能絕對被滿足,財富不可能充裕到人沒有新的欲望生起的地步。因此,幸福就是認清當下的狀況,居安思危,不被欲望牽著走,蒙蔽雙眼,悔之晚矣。(選自《理解與解脫》79面)
從前有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家裡極為富有,金銀財寶應有盡有。還有幾個兒子和許多傭人。有一天,他們所住的房子燒著了,火勢很大,加上房子極為古舊、年久失修、堂舍高危、柱根摧朽、四壁傾斜,撲滅的可能性是沒有的了。眼看房子要被大火所吞噬,然而,火宅內,他的幾個兒子和僕人仍在樂著嬉戲,對自己的現狀及破在眉睫的處境不知不覺,任這種現實遷流變化。(選自《理解與解脫》76面)

8.幸福在於依理而行
一般的人之所以生活在悲慘的生存狀態中而不能自拔,根源在於“心之蓬”,即心受到錯誤的思想、觀念的污染和蒙蔽。若能依理而行,就能受到綱舉目張、一本萬利的效果。(選自《人心與人生》315面。)
庖丁解牛。從前有一個庖丁,他用他的刀為梁惠王解牛。解完後,講了自己為什麼那么快就將牛分解完,而又使其刀刃完好無損。因為他認識了牛的基本結構和根本之所在,從筋骨間的空隙處下刀,在骨節間的竅穴處行刀,因此遊刃有餘。(選自《人心與人生》316面。)

9.幸福在於少私慾,多利人
人之本心就像太陽一樣,私慾就像烏雲一樣。本心是幸福寧靜的,而正像陽光為烏雲所籠罩一樣,人心被私慾遮蔽,本心就被不幸,煩惱的感覺覆蓋。一當驅散烏雲,陽光就會普照大地。一當少私慾,幸福寧靜的心態自然就會顯露出。(選自《人心與人生》397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