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鐵鞋尋寶物
從沿用了淞滬鐵路部分路基的軌交3號線逸仙路殷高西路站下來,綠樹掩映之中,新建的高境源廣場赫然在目。隨之,人們一眼瞥見的是廣場左邊兩根被豎起的鐵軌。這鐵軌由一樣蒼老的電線桿把它豎起、笨重的鉚釘把它固定。舊鐵軌,老枕木,還有罕見的拉桿,無聲地講述著滄桑往事。
為了尋覓這些價格不菲、具有文物價值的寶貝,設計師張明華幾下江蘇常州、江西鷹潭、山東濰坊,經過反覆比較,最後敲定的物件來自濰坊。
建設廣場,從一開始,高境鎮就提出了“留存百年”的要求。據施工方上海明華環境藝術設計有限公司介紹,兩根鐵軌之間16塊淺浮雕都是用一厘米厚的銅板製作,它們用照片和文字記錄了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淞滬鐵路的歷史。獨特的構思和創意,令那些散發著淡淡桐油味的電線桿和鐵軌枕木,成為一件氣勢非凡而又能長存百年的大型裝置藝術品。
青銅浮雕展歷史
1932年“一·二八”抗戰,19路軍指揮部就設在高境廟裡。由於日寇狂轟濫炸,寶山民居十毀其九,廟也不復存在,僅留其名。是年5月,居民陸續回歸,但失棲身之地。當時愛國僑領陳嘉庚發動海外華人募捐獲得巨款,在廟行、大場、高境、馬橋等地重建家園。同年秋天,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黃炎培為高境廟紀念村牌坊題字。這座文物保護建築的牌坊,從逸仙路殷高西路交叉口西南側居民住宅區內“移”過來,1小時走15厘米,180米路走了4天才被安置在廣場上。高境鎮“救起”了這塊牌坊,也激活了這段塵封的歷史。這次整體遷移的方案和極其高難度的施工過程,以及修繕依然如舊的成功案例,得到了曾經遷移上海音樂廳的總指揮、同濟大學博導藍戍己教授和本市古建築專家的高度評價。
高境鎮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被鐫刻在牌坊背後一塊長15米、高1.38米的大型青銅高浮雕人物譜畫卷上。“一·二八”抗戰英雄蔡廷鍇、張治中、謝晉元以及陳嘉庚、黃炎培、蔡元培、陳毅、粟裕等歷史人物,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