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珍

高利珍

高利珍,現任中國(綿陽)科技城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曾任太原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擔任日本觸媒學會會員,澳大利亞納米科學協會會員·是 Inter. J. Hydrogen Energy, J. Solid State Chem., J. Catal., Catal. Lett., J. Molecular Catalysis, Applied Catalysis 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 Surface Science, Fuel 等學術雜誌的論文審閱人。是澳大利亞發明獎,科學基金,工業合作基金的評審。

基本信息

個人信息

姓 名 高利珍

高利珍 高利珍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1965,11

學歷/學位:博士後/博士;

籍貫:山西興縣;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經歷

1982年9月---1986年8月:山西大學化學系, 獲學士學位。
1986年8月---1992年7月: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
1994年8月---1997年3月: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副教授。

1992年7月---1994年8月: 太原理工大學材料工程學院,講師,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學學報 副主編。

1997年3月--- :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1997年9月); 博士生導師 (2000年11月), 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委員。

1997年12月---2000年3月; 2001年4月---2001年8月: 香港浸會大學,訪問教授。

2001年8月-----2002年12月: 日本國筑波大學物質工學系,邀請教授。

2003年2月-----2003年7月: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 (EPFL, Lausanne), 邀請教授。

2000 年12月應邀到丹麥技術大學(DTU)講學。

2002年10月應邀到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講學。

2003年9月----2005年8月: 新加坡國立大學工學院高級研究員。

2005年7月----2009年9月: 西澳大利亞大學工學院高級研究員、副教授。

2009年9月----2013年3月:太原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學院院長

2013年3月----現在: 中國(綿陽)科技城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研究方向

1. 催化化學與工藝;

2. 能源化學(鋰離子二次電池電極材料,甲醇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生物能源,儲氫材料);

3. 納米材料(碳納米管/纖維/球,納米催化劑,納米儲氫材料等);

4. 生物醫學材料(藥物可控釋放);

5. 天然氣,煤層氣,生物材料催化轉化

科研成就

領導(參與)過的主要項目

起止時間 項目性質和來源 經費總額 具體職位和任務
1995--1997 國家博士後基金 2萬 第1負責人,分子篩膜的界面合成及催化/分離一體化研究。
1999-2001 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基金 15 第1負責人,碳納米管的催化製備。
1997-2000 中國科學院攻關項目 50萬 第2負責人,天然氣氧氣部分氧化制合成氣的放大試驗。
1999-2001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子課題 50萬 第2負責人,天然氣最佳化利用的催化基礎。
2000-2003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 20萬 第1負責人,碳納米管在鋰離子二次電池電極材料及吸波材料中的套用。
2001-2003 中國科學院納米技術專項項目 15萬 第2負責人,多壁碳納米管的批量生產及其套用。。
1998-2000 四川省科委項目 10萬 第2負責人,鋰離子二次電池正極材料LiMn2O4 的研製。
2000-2001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項目 10萬 第2負責人,多壁碳納米管的儲氫研究。
2000-2001 日本大阪煤氣公司 10萬 第2負責人,鋰離子二次電池正極材料LiMn2O4 的公斤級生產。
1998-2001 香港政府基金(RGC) 60萬港幣 第2負責人,La2NiO4/分子篩膜的合成及其對CH4/CO2制合成氣反應催化-分離一體化效果。
2000-2002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項目 2000萬日元 第2負責人,碳納米管的修飾和儲氫
2006-2009 Australia Research Council Linkage LP0669748 59萬澳幣 第2負責人,Near zero-emission hydrogen and carbon production from natural gas and bio-methane
2007-2010 Australia Research Council Discovery DP0774296 30萬澳幣 第1負責人,NO decomposition over nano sized crystal La-Cu-O

專利:

申請國內國際發明專利十餘項,其中三項已成功在日本,新加坡,深圳轉化生產並取得較高經濟效益。

科研成果:

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84篇;或國際各類獎勵二十餘項。其中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1. 開闢了以碳納米管為模板材料合成一維過渡金屬複合氧化物納米纖維的途徑。這些纖維材料是優越的氮氧化物分解和甲醇水蒸氣重整催化劑。在J. Solid State Chem. 等雜誌上發表論文5篇。

2. 研究了碳納米管的表面修飾和化學吸附氫氣的機理。在J. Phys. Chem. B, Carbon等雜誌上發表論文5篇。獲日本專利一項(2004-59409)。技術與豐田汽車公司共享。

3. 提出並在實驗室規模實現了從煤層氣、天然氣到氫燃料電池的零排放全過程。獲西澳大利亞政府創新發明獎。獲澳大利亞發明專利一項(MLT:LPG: P8159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