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思想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是義務教育後普通高級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它包含了數學中最基本的內容,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它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學好高中數學課程,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改革應全面落實基礎教育培養目標,培養高中學生健全的人格與基本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高中數學教學應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的共同發展創造機會,為學生的不同發展提供選擇空間。教師應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最佳化數學教學過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創新意識,通過學習、培訓、校本教研等活動促進專業化成長。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兼顧過程的評價原則,構建特色鮮明、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實行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
在實施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的實驗過程中,各實驗學校的領導與教師要準確理解高中數學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深刻領會高中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腳踏實地,勇於創新,勤於學習,善於總結,積極穩步地推進我省普通高中數學新課程實驗,全面提高我省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課程目標與任務
總體目標
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得作為未來公民所需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
具體目標
(1)獲得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數學結論的本質,了解概念、結論等產生的背景、套用,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它們在後續學習中的作用。通過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2)提高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數學地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包括實際套用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發展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4)發展數學套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力求對現實世界中蘊涵的一些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做出判斷。
(5)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和科學態度。
(6)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逐步認識數學的套用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體會數學的美學意義,從而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主要任務
我省高中數學課程改革實驗要嚴格遵循《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努力實現《課標》的總目標,進一步探索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推動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在高中數學課程改革實驗中,應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通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制度建設、廣泛發動和分層培訓,讓全體教師明確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的目標與任務,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
(2)組織一批學科專家、教研骨幹及時研究課改中出現的問題,並針對課改實驗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分列成若干課題,組織各地申報,在研究中進行改革,在改革中進行研究。
(3)加強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課堂教學創新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導,真正實現課堂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4)加強高中數學教學評價的研究,建立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評價體系。
(5)重視高中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課程設定
課程框架
高中數學新課程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由若干模組和專題組成。必修課程由5個模組組成;選修課程有4個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個模組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專題組成;每個模組2學分(36學時),每個專題1學分(18學時),每兩個專題可組成一個模組。
課程設定
依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我省高中新課程實驗方案和實際情況,提出我省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方案如下:
(1)必修課程的安排建議
高中數學必修課程為五個模組:數學1、數學2、數學3、數學4、數學5,這是所有高中學生都必須學習的課程。必修課程應當在高一和高二年級的第一學期開設完畢,以便於開設選修課程。為了便於新舊教材的銜接和新課程實驗的質量監控,建議必修課程各個模組按數學1、數學4、數學5、數學2、數學3的順序開設。
(2)選修課程的開設建議
選修課程分為三類:“選修ⅠA”、“選修ⅠB”、“選修ⅠC”,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選擇;其中“選修ⅠA”是分文、理科指定的統一選修模組;“選修ⅠB”是全省指定的供學生選擇修習的專題,學生需按照所指定的兩個專題修習;“選修ⅠC”是學校視條件在除去選修ⅠA的模組和選修ⅠB專題後,在其它專題中選擇開設供學生修習的專題,專題內容和數量由學生、學校視實際情況確定。建議選修ⅠA、選修ⅠB課程開設方案如下:
選修ⅠA模組:選修ⅠA模組的開設,應在必修課程完成後進行,其中文科學生選學課程為選修1-1、選修1-2,建議開設順序為:選修1-2、選修1-1;理科學生選學課程為選修2-1、選修2-2、選修2-3,建議開設順序為:選修2-3、選修2-1、選修2-2。
選修ⅠB專題:文科指定開設選修3-1、選修4-5;理科指定開設選修3-1、選修4-1、選修4-4、選修4-5。各選修專題的開設,沒有先後順序,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對未來發展的願望進行選擇。為便於管理,按所提供的開設方案,各地市(州)應儘可能相對統一安排選修課時間,各學校應根據學生選課情況,結合本校實際,合理安排教學。
(3)課程安排方案
①高一年級。完成四個必修模組的教學任務,每周安排4課時;安排義務教育與高中銜接內容的教學,並安排一次完整的數學探究活動。
②高二年級。高二上學期的上半學段完成必修模組數學3的教學後,文科學生選學選修ⅠA,課程順序為選修1-2、選修1-1,每周4課時;理科學生選學選修ⅠA,課程順序為選修2-3、選修2-1、選修2-2,每周4課時。文、理科同時安排一次完整的數學建模活動。
③高三年級。高三文、理科學生選學選修ⅠB、選修ⅠC與高三複習,文科選修課程為選修3-1、選修4-5,每周4課時;理科選修課程為選修3-1、選修4-1、選修4-4、選修4-5,每周4課時。
(4)學生選課指導
對於有選修要求的學生,學校應指導他們合理地選擇課程。根據《課標》的建議,學生選課有以下幾種組合:
有人文社會科學(含體育、藝術)發展傾向的學生,應選擇選修ⅠA中的選修1-1、選修1-2兩個模組和選修ⅠB中的選修3-1、選修4-5兩個專題。
有理工科(含部分經濟類)發展傾向的學生,應選擇選修ⅠA中的選修2-1、選修2-2、選修2-3三個模組和選修ⅠB中的選修3-1、選修4-1、選修4-4、選修4-5四個專題。
高中畢業後準備直接就業的學生,必須修滿五個必修模組。
課程的組合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學生作出選擇之後,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條件向學校申請調整,經過測試合格後獲得相應的學分。
教學建議
1.注重把握《課標》的特點和要求
《課標》是由國家制定並公布試行的指令性檔案,是教材編寫和學校教學的依據。高中數學教師應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明確任務,自覺實踐,儘快明確《課標》的特點,準確把握《課標》對高中數學教師和數學教學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是新課程要求我們要以人的發展為本,突出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需要和發展的願望。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相處,在教學中做到:第一,承認並且尊重學生的自主能力、鼓勵他們的創新精神;第二,要採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有利於他們發揮主體作用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第三,在每個教學環節上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同時要尊重學生中的個體差異,儘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過程;第四,要注重循序漸進的原則,使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分步到位,逐步實現,防止教學要求上的“一刀切”和“一步到位”的做法。
二是教師要實現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向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等多種角色的轉變;要注重過程教學,要依據《課標》“用教材教”,在理解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科學設計數學教學活動,儘量讓學生在經歷“數學化”、“再創造”活動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
三是高中數學新課程在課程目標、基本理念、教學結構、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如課程目標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強調三維教學目標上;基本理念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大眾化,學生地位——主人化,學習方式——多樣化,教師角色——多重化,教學過程——活動化,學生評價——多元化;教學結構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模組、專題和學分管理制上;教學方式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分步到位”和“螺旋上升”的教學原則上;教學內容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通過增、刪、升、降,削枝強幹,重新整合,突出數學本質上。這些變化對數學教師的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和期待,廣大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應對挑戰。第一,要積極參加各級培訓活動,儘快領會新理念的精神實質,將課程的新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觀念、教育追求;第二,要加強集體備課,相互討論、相互借鑑,善於研究,形成既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又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方式;第三,要主動學習,不斷探索,努力提升自身專業知識,儘早掌握新增內容,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全面提高和發展自身的數學素養。
2.注重最佳化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是指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系統來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包括:學習背景分析、學習需要分析、學習任務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目標的制定和評價、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評價等。簡單地說,就是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教什麼和學什麼;如何教和如何學;教的怎樣和學的怎樣。其實質依次是目標、策略、評價三方面的問題。
在具體實施教學設計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是:教學設計不能是對相關教科書的簡單複製,必須以幫助每個學生的學習、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必須基於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必須具有反饋和調節的環節;教學設計本身應是一個指導性的動態方案。建議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應具有如下程式:
一是要做好教學分析,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一定要依據《課標》,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學習任務的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學生特徵的分析——原有認知結構與認知特點的分析;學習環境的分析——學習資源環境對教學影響的分析。根據新課程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設計。
二是要做好課堂教學策略的設計。包括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採用何種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等,這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針對新授課、複習課、講評課等不同的課型要合理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新課程倡導的幾種常見教學策略有:自學輔導教學法(確定學習目標——學生自學——自學檢查——集體討論——教師講解——練習鞏固——課堂小結);合作學習教學法(選定課題——小組設計——課堂交流——呈現學習材料——提交學習結果);探究式教學法(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界定——選擇問題解決策略——執行策略——結果評價);網路式教學法(網路環境下的數學教學模式是基於班級授課制下的網路教學模式,是傳統課堂學習方式的延伸並豐富了已有的課程資源)。
三是要做好課堂教學設計的描述。分記述式的課堂教學設計(文字教案)和流程圖式的課堂教學設計(圖解)等。把課堂教學設計文字化、圖表化,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最基本的呈現形式。
每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可能各有不同,課堂教學設計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但一定要基於《課標》,緊扣教材,本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理念進行構思和設計。只要在新課程教學改革試驗中敢於探索實踐,教學設計必然是一線教師發揮自己創造力的廣闊天地。
3.注重改善教與學的方式
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高中數學課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對概念、結論和技能的記憶、模仿和接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選修專題的學習可以採用靈活多樣的學習形式,可以採取專題講座的方式,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獨立閱讀自學、寫專題總結報告等。尤其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網路學習等,應是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套用過程的有效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講授、機械訓練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應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
一是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促進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概括、猜想、推理等數學活動過程中建立數學理論,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套用意識,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在回顧和反思過程中領悟數學的本質與思想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二是要關注學生主體參與和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在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是要積極倡導有效教學,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產出,認真把握有效備課、有效提問和有效訓練三個主要環節,切實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
4.注重幫助學生打好數學基礎
強調打好基礎是我國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的傳統。以往數學的“雙基”主要指的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隨著數學的發展,高中數學的“雙基”也在發生變化,一些新的知識添加進來,原有的一些基礎知識也要用新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因此,對於數學“雙基”的內涵要有新的認識。如從函式的角度看,函式思想、微積分思想成為“雙基”的組成部分;從運算的角度看,算法、基本的數據處理、統計知識等是適應資訊時代發展需要的內容,自然成為“雙基”的組成部分;從圖形的角度看,幾何直觀、對圖形的把握也成為“雙基”的組成部分,等等。
一是教師要用新的觀點重新審視“雙基”教學,正確處理好“打好基礎”與“力求創新”的關係。在注重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和發展“基本數學思想方法”。如對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式、向量、導數、統計、算法、數形結合、隨機觀念等)需要在整個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次接觸,不斷加深認識和理解。
二是在加強“雙基”教學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基礎知識的教學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不斷地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類比、空間想像、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回顧反思等思維過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獲得思維能力的整體發展。
三是要注意“雙基”的載體功能,積極開展“數學建模”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套用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要通過豐富的背景引入數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問題,並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體會數學的套用價值;第二,要通過數學問題的提出、解決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習慣和科學態度,崇尚數學的理性精神;第三,要通過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數學內部各種運動、變化關係等,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總之,要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數學科學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5.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高中數學課程提倡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一方面,通過學習有關內容,進一步掌握信息技術。另一方面,藉助信息技術,學生可以迅速有效地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理解數學本質。信息技術的使用應根據地區、學校及師生實際情況逐步到位。
6.注重與國中數學教學的銜接
由於各地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進度不一致,高中數學課程改革存在著銜接問題,主要集中在機率、統計等內容與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上。建議各實驗學校深入進行調查,適當進行銜接性補充。銜接補充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在教學相關內容時進行。對於《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已經刪減、削弱的內容,不得再補充、擴展,避免增加學生負擔。
評價建議
1.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一是注重評價學生“雙基”學習情況。高中數學新課程實驗,旨在讓學生掌握《課標》所要求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想方法,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具備基本的數學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時,要注重評價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把握,以及對解決問題基本方法的運用,避免片面強調機械記憶、簡單模仿;注重評價學生思維的發展水平,避免過分地強調解題的技能技巧;注重評價學生的數學能力與創新意識的發展水平,避免過分地強調解決繁、難、偏、舊問題的能力;注重評價學生對數學主體知識與核心內容的掌握情況,避免只關注知識的細枝末節,偏離評價方向;注重評價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善於質疑、自覺反思的能力與意識,避免只關注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機械重複訓練等消極現象。
二是重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不能只關注考試成績、解題的正確率等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意志品質等方面的變化,關注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關注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動機、興趣、自信心和獨立思考習慣、合作交流意識等,關注學生數學認知水平的提高與發展潛能,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在數學探究和建模活動中,還要注重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的發展水平。
三是運用多元模式評價學生的學習。高中數學新課程要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實行評價主體、方式、內容和目標多元化的評價模式,提倡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評價共同參與,從不同的側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提倡採用筆試、口試、報告、小論文、作品展示、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提倡對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選擇的學生採取多種標準進行評價;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評價層次與要求。實行多元評價,就是在適度保持評價的甄別功能的基礎上,突出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使學生的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
2.對教師的教學評價
一是重視對教師的專業基礎進行評價。教師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是保證教學成功的前提。評價教師的教學,首先應當關注教師的專業基礎是否達到了《課標》要求,例如,關注教師是否理解《課標》新增內容的設定意圖和教學要求,能否適應《課標》中數學建模、數學探究、數學文化等內容的教學需要。其次,應該關注教師接受培訓和學習《課標》後,教學觀念是否有了明顯改變,教學方法是否符合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是否透徹、處理是否得當,重點、難點把握是否準確等。
二是重視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是一個教師教學基本素養的整體體現,它集中體現在課堂教學中。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就是看他的課堂教學的設計是否有自己的思考與創意,選擇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徵,學生能否充分地、實質性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學重點是否明確突出,教學難點能否有效突破,教學進程是否符合學生的思維規律,教學過程是否明快流暢,核心知識內涵的揭示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挖掘是否充分,教學手段的使用是否恰當、有效,教學語言是否富有激情與感染力,教學態度是否親切自然等。這些教學基本能力的獲得,一方面需要教師積極地參加各類培訓與研討活動,虛心地學習和借鑑他人成功的經驗,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反思、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大膽地進行教學改革,這也正是高中數學新課程實驗所期望實現的教師培養目標之一。
三是以發展的眼光評價教師的專業成長。建立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標的評價體系,旨在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學校領導、同事、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幫助教師多渠道獲得反饋信息,促使教師經常地、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關注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評價,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勇於探索高中數學新課程實驗中遇到的新問題,提倡教師利用報刊、網路、會議等多種途徑與同行進行交流和研討。重視對教師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和技能的評價,鼓勵教師積極地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研究,輔助課堂教學,實現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機整合。
3.學分認定和學業考試
學生修完每一模組後,學校根據《湖北省普通高中學分認定管理辦法(試行)》對學生進行學分認定。
高中數學學業考試屬於水平考試,是學生學業評價的重要內容,主要評價鑑定學生高中階段數學必修課程的學習質量,同時也是監控評價學校及學科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學業考試成績是學生高中畢業的主要依據之一,也是學生升學、求職等方面的重要參考。普通高中學生都必須參加高中數學學業水平考試,考試時間、考試方式和考試範圍另文規定。
課程資源
1.增強課程資源意識,更新課程資源觀念
首先,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認為,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凡是符合《課標》要求的各種教學材料、蘊含課程內容的素材都是課程資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對象與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調整、篩選、補充等手段,適度開發和利用教材。
其次,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經驗、生活感受、困惑問題等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應該重視和利用好這些動態的課程資源,不斷提高自己發現和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善於捕捉、把握和利用好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與對話中生成的課程資源。
最後,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認為,各類媒體、環境設施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課程資源。教師應該不斷增強發現和挖掘數學課程資源的意識和能力,善於從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路信息和環境設施中發現有意義的、可數學化的問題,提高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發現現實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努力發現、挖掘和利用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和校園設施中所蘊含的數學課程資源。
2.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寬利用資源渠道
一是積極利用和建設網路課程資源。網路教育是一個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它能為學生提供全面豐富的學習資源。各地、各校應該積極鼓勵教師利用網路下載收集一些與課程直接相關的教學素材,套用於實驗教學和教學研究,或上傳自己開發的課程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教育網路獲取學習資源,進行信息交流,探究和解決問題。各地市(州)、各校應該積極開發與高中數學新課程相關的信息技術軟體和教學平台(網頁、網站),建立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師生溝通交流的渠道;積極收集和推薦優秀課件、音像資料,倡導藉助於信息技術進行案例研究,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學生的學業進步提供支持。
二是積極完善和配套現有教學資源。由於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在高中數學新課程實驗過程中,教科書和教學輔導用書的適應性還存在一些問題,配套的教具、學具還不能完全滿足教學要求,這些直接的課程資源的完善與建設,給實驗教師提供了參與研究和開發的機會。各地市(州)、各校應該發揮實驗教師的群體智慧,開展對現有課程資源的適應性研究,積極地為實驗教科書及其配套教學輔導用書的修訂提供建議,指導和幫助學生選擇適當的課外輔導用書,選擇滿足教學要求的教具與學具。必要時應該鼓勵實驗教師親自參與教科書配套的教輔資料的編寫、教具和學具的製作工作。
三是積極建設和利用校本課程資源。校本課程資源的建設與開發是高中數學新課程實驗給學校與教師提出的一個重大課題,它給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機遇和挑戰。各校務必將高中數學校本課程的建設和利用作為教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認真抓好抓實。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突出學校特色和文化價值,關注內容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關注數學與現實生活及其它學科的聯繫;要符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數學校本課程的設定可以作為校內選修課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選修。
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課改網路,成立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數學教學專家指導組,成員包括高校教師、教研員、特級教師和一線的骨幹教師。該小組將認真研究高中數學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時為高中數學課程改革提供決策與指導性建議。
二是搞好師資培訓,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堅持“全員培訓”和“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認真組織數學教師參加高中新課程各種培訓,為教師的自身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教師培訓包括通識培訓、《課標》學習、教材分析、案例分析、高中數學新增內容學習等。培訓方式包括專家引領、同伴互動、實踐觀摩等。
三是加強合作交流,建立課改樣本校和校際聯合體。定期組織學科課改研討、交流活動,成立課改樣本校,在適當時間選擇樣本校召開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現場觀摩會,總結推廣實驗過程中的先進經驗,並對實驗過程中的優秀人員進行表彰、優秀成果實施獎勵;對一些暫時難以開齊、開足全部種類選修課的學校,可以進行地區間、學校間的教育資源整合,成立校際聯合體,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充分滿足各學校學生的選修需求。
四是加強實驗研究,健全校本教研製度。課改實驗過程中將會出現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各學校應加強校本教研製度建設和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可以在數學教研組內組建課改實驗研究課題組,充分發揮自身的力量開展相關課題的實驗研究(供選擇的研究專題見後),研究課改教學中的疑難問題。要努力開發、整合和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開發和試用校本課程,建立新課程下的校本研訓制度,探索服務於數學新課程目標,適應數學新課程結構和內容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凸現學校數學教學的特色,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研究專題
依據新課程的特點和實施的需要,湖北省高中新課程實施數學教學專家指導組提出下列課題供學校、教師開展研究。
專題一: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與課標教材研究
(1)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與高中數學教學大綱比較研究
(2)課標教材與大綱教材比較研究
專題二:高中數學教學內容研究
(1)在新課程理念下對原有數學內容的教學研究
(2)對新增數學內容的教學研究
(3)如何把握必修模組中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求的研究
(4)選修模組教學內容研究
專題三:高中數學教學方式、方法和策略研究
(1)數學教學中“三維目標”達成研究與實踐
(2)體現“過程與方法”的高中數學教學研究與實踐
(3)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4)高中數學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結構體系及其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專題四:高中數學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評價問題研究
(1)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評價的研究
(2)對數學探究、數學建模的評價研究
(3)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評價研究
(4)高中數學新課程理念下的高考命題評價研究
專題五:信息技術課題
(1)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
(2)信息技術對於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影響的研究
(3)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數學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的案例研究
(4)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內容整合的案例開發
專題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原有數學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
(2)新增數學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
專題七:研究性學習(數學建模、數學探究)
(1)如何指導學生選擇數學探究、數學建模的課題
(2)數學探究、數學建模活動與課堂教學的關係研究
(3)研究性學習對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
專題八:高中數學教師專業發展
(1)高中數學課程實施與數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關係
(2)高中數學課程推進過程中不同層面教師培訓研修模式的構建
(3)高中數學課程推進過程中不同層次教師的成長研究
(4)校本教研在數學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