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主義

體驗主義,是郭孟濤在對後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理解的基礎上,綜合當代敘事療法的技巧體出的一門個體人類學說。

定義

體驗主義是郭孟濤在對後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理解的基礎上,綜合當代敘事療法的技巧體出的一門個體人類學說。它針對後現代主義反對絕對定義的主張提出相對定義,依據解構的主張,套用敘事的“外化”技巧和靜心的體驗原理而提出的個人生活新主張。
體驗主義目前僅在心理治療和教育培訓方面得到初步套用。隨著它與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慎獨主義”以及佛家思想的融合,它將在個人職業規劃及人力資源方面起到指導作用。總的來說,體驗主義將會向一門完整的個人學說方向發展。
體驗主義認為作為一個個體生命,它的任務為體驗生命不確定性的過程和保證生命作為物質世界一支支流的延續。
體驗主義的特點在於認為應當把生活整體的經歷內化為生命體驗的內容,而把局部問題外化為客觀事實,從而對生命的下一步進程作為參考。

人文社會範疇內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人文社會範疇內的現代主義與文學藝術範疇的現代主義的區別與聯繫。
無論是那個範疇內的現代主義,都是西方進入壟斷主義時代以後產生的,是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這個時代政治、經濟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變革,反映了這個時代人們極其複雜、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極為深刻的哲學思考。

一、 現代主義的誕生、發展及衰敗

人文社會範疇內的現代主義特點是標準化的社會。所謂的標準化,離不開標準的內容。標準的內容是以什麼為指導建立的呢?追本溯源,從科技上離不開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壟斷性生產,從理論上有牛頓時期的影子。其偉大之處在於發現了足以指導整個物質世界運動規律的三大運動定理。其狹隘之處是忽視了生命作為物質存在的一個支流有其不確定性。一味的把標準從工業生產領域的標準化管理套用到社會管理領域。從而在客觀上造成了一段人類價值觀空前趨同的社會歷史。
高效的社會節奏是這個時期的社會亮點,同時,人們的空虛感、緊張感、落差感統統被隱藏在光鮮靚麗的商品背後。直到目前,人文社科範疇內的現代主義仍然占據著主流地位,尤其是在以中國為代表的開發中國家。但是,早在上個世紀一些人本主義、解構主義的後現代思潮已經悄然萌芽。社會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伴隨著中國等一批後發展國家也正式步入現代化社會,過剩的商品經濟已經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掣肘。世界從2008年到現在為止,一直都處在經濟危機的陰霾當中。另一方面,後發展國家技術的進步、政治經濟的日益強盛,壟斷性生產早已成為昨日黃花。
這也揭示著從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路走來的現代主義,正漸漸向著它沒落的墳墓走去。

二、後現代主義的從不成熟漸漸走向完善

人們的空虛感、緊張感和失落感甚至從現代主義的確立開始就從未停止過對它的懷疑,那種懷疑的思潮,恰恰就是後現代的萌芽。一路走來的後現代思潮,其實大部分時間只有一句話:不要相信那些鬼話,不要信那些鬼話。。
可以說人本主義是最早把後現代從現代主義從困擾中解救出來的,但是總的來說,人本主義基本基本停留在一種感覺上。因為當時的社會主流生活還繼續處在第二次工業帶來的對商品享受的快感中。解構主義確實從方法上很犀利、又很巧妙的捅了一刀。甚至可以說,解構主義是對現代主義進行升級的補丁。但事實上,確是狠狠地瓦解了現代主義的核心——標準主義。
可以預測的是,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主體擺脫掉過剩商品經濟這個困難的時候,現代主義在人類文明社會的範疇內必將隨著歷史煙消雲散。而後現代必將全面完整的開始它對社會的主導。

體驗主義對教育的指導意義

一、體驗主義對教育意義的解讀

人的一生,從呱呱墜地,到赤條條的離開,其實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其實只做了三件件事,其一是學習信息,其二是思考信息,其三是生產信息。我們學著如何快樂,我們感受著快樂,我們也生產著快樂。當然,也有挫折的體驗,喜、怒、哀、懼、愛、惡、欲,如是種種的人生感悟。
無論是大人物或者小人物,每個人物的經歷和結局都各不相同,命運使然,我們惟一站在的同一個層次就是生命,活著是我們共同而偉大的職業。無論我們是喜、是怒、是哀、是懼、是愛、是欲、是愁,都生生的證明:我們是如此的熱愛這生命。生和死,是人最大的事,除此之外就是生命的延續。
從生物學角度說,繁衍正是通過複製我們的生命信息而使我們的生命信息得以延續。正是有了這種延續,我們對生命終結這樣的大事而得以釋然。活著,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們全部的職業,而在這份職業上,我們都是如此的具有職業心,以至於根本分不出勝敗、優劣、高下的差別。而我們的生命甚至只是這職業的一個環節,也決定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只是為了某種意義上的勝利、優秀、高尚而做準備。
繁衍保證了我們這支生命先天的生物延續,而教育則使我們後天的積累得以傳承。命運中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而正是這些不確定的東西,使得我們這支生命變得具有堅韌性,而且向著適應環境的優秀方向發展從而變得更優秀。但是無論生命的軌跡怎樣的變動,總會有一些屬於我們生命的特徵能夠繼續流傳下來。同時,生命的個體又是唯一的、特殊的。大到種族、民族,小到家庭、個人,各個層次上的生命個體都具有無一重複的特殊性。正是這種個性賦予了生命支流以及個體生命體驗的獨立的意義。這些眾多個體的存在豐富了整個生命支流的體驗,也提高了生命傳承的堅韌性。當環境改變時,一部分的個體的特性可能違背了新環境的存在規律而被淘汰,但其他特性方向上的個體又能得以保存,從而承載整個生命支流在物質運動中繼續留存。
從生活和社會的角度來說,財富是我們賴以生活的物質保證,可是站在世代傳承的高度,物質財富卻是最容易受到命運中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知識、人格這些東西相對來說卻不受那些不確定因素太大的影響。知識的傳承靠得是教育,人格則靠的是學識積澱的坯塊兒經過生活磨礪而後養成。教育對於整體的生命來說,是和繁衍一樣保持生命延續和傳承的細節。既然我們如此熱愛這宏大的生命工程,就不應當忽視教育這個細節。

二、體驗主義對於教育內容的指導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意思是說,教育沒有類的差別,所有人不論貧富、貴賤、善惡、智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教育的藝術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藝術。”
這是教育家從傳承的角度做出了完整的闡述。當然,我認為對教育的理解不能拋開它相反的角度——學習。那么從學習者的角度思考:一個人應當學到什麼?換句話說,從繼承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作為繼承者應當繼承前面生命過程中的那些部分呢?
我們首先會想到當然是繼承優秀的部分。但是優秀這個概念有一個邏輯的前提,就是選定優秀的方向。那么生命的延續方向是不是一個既定方向?顯然不是的,生命如果一開始就被上帝賦予了方向,那么生命的內容也就等同於天體通過運轉來驗證上帝賦予的三大物質運動定理,從而失去了其體驗的意義。前面說過,上帝賦予我們的命運中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我們生命的意義和任務就是體驗,而不是為了向本身以外的任何事物作出任何證明。
那么,再回到教育者的角度,我們如何進一步的定義教育?
教育也是體驗的一種。我們應該本著為自己使命負責的態度去為受教育者負責。本著對自身生命熱愛的理解用愛的方式把自身的生命填補到對方的生命空隙中。首先,要有智慧,能理解生命中的不確定,不強制轉移。其次,要有愛心,因為一個人決不可能把生命填補到一個你痛恨的生命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