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常見疾病
腫瘤發病因素很多,機制尚未完全了解。腫瘤是環境與宿主內外因素互動作用的結果。多種因素誘發及局部刺激,激活了癌基因,使衰退或已休眠的基底細胞過度增生,面部豐富的血運,為癌症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能量,可能是老年人面部好發的主要原因。
化學因素:(1)烷化劑:如有機農藥、硫芥、乙酯雜蟎醇等;(2)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如煤焦油、煤煙垢、瀝青等;(3)重金屬:鎳、鉻、砷等。在飲食結構中,大量食物添加劑的使用,特別是各種促生長激素套用到動植物中,如坤劑等被人體攝入後,使已衰退和休眠細胞活躍起來激發癌變。
物理因素:(1)電離輻射:如X線、放射污染粉塵等;(2)紫外線:長期日曬與本病密切相關,體表腫瘤多在暴露部位;(3)其他:燒傷深瘢痕及皮膚慢性潰瘍等。外界因素誘發或局部刺激,激活了具有再生能力的基底細胞,創面的反覆修復,其過度生長而發生癌變,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生物因素:多種病毒與腫瘤的發生有關,病毒是發病的主要生物因素,其造成人體免疫缺陷,DNA複製過度,同時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修復相關基因的功能缺失以及凋亡機制丟失等,是腫瘤發生的基礎。
機體因素:(1)遺傳因素:腫瘤具有遺傳傾向性,即遺傳易感性。黑色素細胞腫瘤(如發育不良痣等惡性體表腫瘤)傾向於家族性發病,主要是先天性基因異常所致;(2)內分泌因素:某些激素增高可刺激腫瘤的發生;(3)免疫因素:先天或後天免疫缺陷者易發生腫瘤。可能由於細胞中介免疫受損和增加對致瘤病毒的易感性,增加了發生基底細胞癌的危險性;環境中的致癌因子如致癌病毒,可被伴隨著的免疫抑制所加強;如器官移植的患者發生基底細胞癌比正常人高10倍以上,而在這些損害里發現了皰疹病毒樣DNA序列。
鑑別診斷
臨床特點:(1)患者以老年人為主;(2)體表腫瘤好發部位為血運相對豐富的頭面部;(3)最常見的是基底細胞癌瘤;(4)患者以體表腫物反覆潰爛及長期不愈為主訴就診;(5)多年相對穩定的黑色素痣、疣、老年斑變得活躍,增大,有異樣感,無原因反覆潰爛;(6)癌變組織有外傷病史;(7)體表腫瘤多為原位癌。
老年人體表腫瘤的診斷特點:存在主觀、客觀兩個因素,客觀因素表現為老年患者一般處於獨居狀態;行動不便;和親屬聯繫不通暢;體表腫瘤在老年人群中病程較長,患者對於腫瘤的自我體表感覺反應遲鈍。主觀因素表現為老年人群的文化程度一般不高,對腫瘤的認識能力不足;治療態度不明,思想上忽略。上述原因造成了對於腫瘤的早期診斷延誤或不及時。患者就診時往往腫瘤體積已經迅速增大伴或有出血或者潰破。
檢查
傳統的腫瘤影像學檢查手段包括超聲、X射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放射性核素檢查。
X射線和CT是在臨床中較早使用,並仍廣泛套用的重要腫瘤成像技術。CT具有成像快速、空間解析度高、能夠提供優秀的解剖影像等優點,但其軟組織解析度和敏感性相對較低。MRI是一種無輻射、多能的腫瘤成像技術,能夠非侵襲性提供體內多種信息,包括解剖、生理甚至分子信息。其具有良好的時間及空間解析度和優秀的軟組織對比及組織穿透力,能夠實現多序列、多參數成像。
治療原則
手術切除是治療體表腫瘤最有效最佳選擇,但老年患者的手術耐受力差,因此術中嚴格遵循以下幾點原則:①手術中無論範圍大小,所有切除的腫瘤組織必須送病理檢查,明確腫瘤四周和基底是否有殘留瘤體細胞;②手術方式能簡勿繁,手術範圍能小勿大,手術時間不能過長;③手術操作精細化,無創化;術中止血仔細,術後局部的加壓包紮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