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自20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有數個考察隊對馳曼塔高地進行考察,並發現了許多當地特有的動植物。2001年1月,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等人來到馳曼塔山,首先發現了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形態特徵
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的捕蟲瓶長20至50厘米,寬3.5至7厘米。捕蟲瓶中下部呈漏斗狀,上部呈圓筒狀或略呈漏斗形。瓶肩略高於消化液水平面。泄流槽極明顯,幾乎延伸至捕蟲瓶中部,但無泄流孔。瓶蓋為匙形,直立,兩側內凹。瓶蓋呈紅色,長2至2.5厘米,寬1至2厘米,下半部寬大,與瓶身銜接處驟縮。。捕蟲瓶內表面上部幾乎無毛。瓶蓋內表面存在大型暗紅色蜜腺,其形狀不規則,直徑可達5毫米。消化液水平面周圍存在長3至6毫米的下向毛。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的蜜腺發達,數米外即可聞到其氣味。捕蟲瓶通常為黃綠色,追著不斷衰老逐漸變為橙色或暗紅色。部分植株的捕蟲瓶上半部還存在少量紅色的網狀脈。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3至5朵,長60至65厘米。花梗長5至13厘米,被柔毛。花梗下部具一枚苞片,該苞片常形成一個捕蟲瓶。花被片為披針形,白色至淡紅色,長4至5.5厘米,寬1.2至1.7厘米。雄蕊約20枚,1系,花絲長6毫米。花葯呈長圓形至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1毫米。子房3室,被柔毛,花柱無毛。種子褐色,長約2至3毫米,卵形,側扁,不規則膜翅明顯。
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很少開花,大多以匍匐莖無性繁殖。已觀察到了直徑達6米的大型種群,其由數百個獨立植株組成。各植株間的葉片緊貼在一起,而不像其他太陽瓶子草曾零星分布。這種形態及繁殖方式在太陽瓶子草屬中是唯一的,被認為是適應高原環境的一種適應。同時,這種方式也見於眼鏡蛇瓶子草(Darlingtonia californica)
生態關係
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長生長於山谷河流周圍的開闊地,與低矮的草本植被生長在一起,如鳳梨科、黃眼草屬(Xyris)及覆鱗屬(Stegolepis)植物,特別是Stegolepis ligulata及Adenanthe bicarpellata。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瓶蓋內表面的腺體被認為與其誘捕昆蟲有關。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等人在考察中已觀察到,螞蟻及黃蜂會被這些腺體分泌的蜜液所吸引。
相關物種
相對於其他分布於格蘭·薩瓦納的物種而言,其與南部的塔特太陽瓶子草(H. tatei)和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H. neblinae)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該地區物種的花葯數一般為10至15枚,而上述三個物種約具15枚。但塔特太陽瓶子草和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花葯更為接近,都長約7至9毫米,所以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曾被認為是塔特太陽瓶子草的一個變種。而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的花葯僅長約5毫米。此外,格蘭·薩瓦納其他太陽瓶子草的瓶蓋都多少下彎,呈盔形,以防止其內分泌的蜜液被雨水沖走。但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和塔特太陽瓶子草都為直立狀。特殊的是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瓶蓋兩側內凹,呈匙形,且瓶蓋基部驟縮。而塔特太陽瓶子草僅略微收縮,且瓶蓋為矩形。在馳曼塔山上,無附太陽瓶子草(H. exappendiculata)分布於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原生地附近。相比而言,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的捕蟲瓶更長更接近管狀,且瓶蓋更發達。
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也常與小太陽瓶子草同域分布。但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更常見於海拔2000米附近,而小太陽瓶子草通常分布於海拔更高且更為開闊的地區。分布於馳曼塔山的小太陽瓶子草與馳曼塔山太陽瓶子草的區別在於,該小太陽瓶子草變種的捕蟲瓶更長且內表面具明顯的毛須。其在馳曼塔高地的許多山峰上都十分常見,但奧楊山(Auyan Tepui)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