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六五”期間,作為科研課題負責人之一,主持概算設計,協助總經理建成我國第一套7500噸/年石膏法制硫酸聯產水泥工業性試驗裝置。
攻克了國外專家深感棘手的“轉窯結圈”等十大技術難關,創出高飽和比、高矽酸率最佳配料率值,取得了鹽石膏、磷石膏、天然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三項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闢了我國硫資源新的原料路線,獲國家“六五”科技攻關獎和發明專利權。
“七五”期間,兼任1.3萬噸磷銨、4萬噸磷石膏制硫酸聯產6萬噸水泥專利裝置建設副總指揮,主持經濟分析和資金平衡工作。
工程節資達800萬元以上,並且提前一年建成投產。裝置運行後,與總工攜手狠抓技改挖潛和成本牛鼻子工程,便裝置潛力得以極大地發揮,大窯安全穩定運轉348天,創下世界之最。
現已實際投產“五、六、八”,正向“六、八、十二”衝刺。與全國同行業相比,產量最高,成本最低,效益最好。
作為體制改革的主持者,協助總經理兼併了原無棣縣磷肥廠等五家企業,大膽進行換血改造和技術嫁接,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開發出幾十種新產品,使兼併企業起死回生,跨入全區先進行列。進而組建起該區首家多種所有制並存的企業集團。
與此同時,主持建成占地面積154萬公畝、結晶面積6萬公畝、配套4000噸澳素廠和5萬畝水體養殖場的“一水多用”百萬噸鹽場,創造性地完善了海水資源綜合開發模式。主持和參與的16項科技成果全部實現了工業化生產,6項填補國內空白,10項獲得國家專利。
主要榮譽
榮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全區“十佳”青年企業家、濱州地區優秀革新能手、新長征突擊手等20餘項成果榮譽獎勵,被團省委和省科委選樹為“科技星火”帶頭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