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民[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

馮志民(1933 - 1953.3.23),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1950年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步兵學校學習。1953年初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1953年3月23日在戰鬥中犧牲,年僅20歲。

簡介

馮志民烈士 馮志民烈士

1933年出生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朝陽鎮前進村閆家崗屯,父親馮德水,母親曹殿珍。由於馮志民是家中的獨生子,從小備受父母疼愛。1950年,馮志民考進了哈爾濱三中。同年11月,馮志民和哈爾濱市其他高中的23名同學一起,走進了位於齊齊哈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步兵學校。

據馮志民當年軍校同學金祥洲回憶,馮志民當時被分到了三大隊四隊二區隊五班,開始了為期兩年的軍校學習。此時的齊齊哈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步兵學校不僅有馮志民他們這批“高中生”學員,還有眾多的從各野戰部隊選拔招收的戰鬥英雄和先進人物,這批模範先進的群體每時每刻都在激勵著他們。在軍校學習期間,馮志民不僅在文化學習上勤奮用功,而且在軍事訓練中也十分刻苦認真,同時,他還以英雄為榜樣,思想積極要求進步;他不僅光榮地加入了共青團,還由於學習成績突出榮立過一次三等功。1953年1月畢業時,他作為優秀學生直接晉升為排級幹部。畢業時,第七步兵學校發給每位學員的紀念品是一本紅色的日記本。

入朝參戰

1953年初,韓戰進入相持階段,中央軍委決定入朝參戰的志願軍輪流休整。同時,一批軍校士官被安排到朝鮮前線鍛鍊,齊齊哈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步兵學校也派出了100名優秀士官到朝鮮前線學習鍛鍊,馮志民名列其中。
據馮志民1953年1月19日日記記載:
“今天早晨起床後就聽了訊息,就是互相間偷偷地傳說,有一部分人到朝鮮去。我暗想,我一定要到朝鮮去,把口號變成實際,真正的抗美援朝。
突然在十點集合,我真不知道集合做什麼。集合後由副政委(林雲海)簡單地講解之後,我才確實知道了有一百名同志到朝鮮去。分隊發表(報)名,發了幾個沒有我,我真著急,甚至心都跳出來了。又念了幾個,突然聽見了馮志民,我真高興,怎樣也形容不出來……我決心爭取(在朝鮮前線)立功,以實際行動為祖國、為人民立功……”
1953年2月6日,馮志民等5人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二十三軍學習鍛鍊,他們當即辦好入朝手續,連夜分頭乘坐第二十三軍的後勤運輸車入朝鮮參戰。
經過一天一夜的行駛,他們來到了位於朝鮮鐵原前線志願軍第二十三軍軍部。一路上,戰爭帶給朝鮮人民的苦難和傷痛激起了馮志民滿腔怒火,同時朝鮮人民的樸實、善良以及對志願軍的關愛給馮志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軍部,他們受到了熱情接待,軍部首長望著這些剛從祖國軍校中選調來的朝氣蓬勃的“知識分子”士官,十分高興,不僅親自介紹情況、提醒工作注意事項,而且生活上關懷備至。2月10日,馮志民、朱聖鄰被分配到第六十七師。
2月11日,馮志民他們冒著敵機的轟炸,經過70多里的行軍,到達了第六十七師師部。馮志民在日記中寫道:“到了招待所,真是著急,想一到達工作的崗位,多學習一些東西,多打死幾個敵人,為祖國出力,為朝鮮人民報仇。”
馮志民到師部後就主動要求到戰鬥部隊去,上火線學習鍛鍊。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反對戰爭但也不怕戰爭,為了和平,為了勝利可以犧牲個人的一切……”組織上考慮他是家中的獨生子,把他安排到了二〇一團通信連,但馮志民不滿足。他在2月18日的日記中寫道:“早晨很早就已經醒了,在內心總是有戰鬥的力量,有一種力量在支持著我,使我睡不著……早飯後,我即到營部找教導員同志,可是教導員不在家,參謀同志說等下午再來吧!到了下午又去看了看,真是急得了不得,可怎樣辦呢,還是不回來。等上(教導員)一下子回來了,和他談了談,叫我到五連去。我以愉快的心情去接受這任務。”
這時候的馮志民,終於如願以償地來到了炮火紛飛的第六十七師二〇一團五連的作戰坑道。地點是朝鮮三八線以北的一個小村莊——石峴洞。此時的石峴洞正吸引著全世界的眼光,這裡正醞釀著朝鮮停戰前的最後一個大戰役——1953年夏季反擊戰。
石峴洞,這個村莊的北面有一座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山,當地人稱為北山。因為該山形狀像漢字“丁”字,我軍叫它“丁字山”,在軍事地圖上它不過只是個標高205米的高地。
1953年初,為了配合停戰談判,更多地消滅敵人,時任第二十三軍軍長鍾國楚、政治委員盧勝,帶領著英雄的第六十七師指戰員同205高地的侵略者美軍第八集團軍第七師展開了正面交鋒。負責205高地攻堅的是第六十七師二〇一團,指揮員是戰鬥英雄、副團長黃浩(後任第二十三軍軍長),第二十三軍準備在兩個月內拿下石峴洞北山高地,史稱“1953年夏季反擊戰”。
反擊戰共進行了四次。據有關材料證明馮志民參加了第一、第二次反擊戰,並在第二次反擊戰中英勇犧牲。據記載:第一次反擊是1953年3月6日21時52分,馮志民所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六十七師二〇一團五連利用黑夜的掩護,靠近敵軍的鐵絲網。這時,十班發現敵軍有20餘人正沿交通壕向鐵絲網行進,敵我相距僅30餘米,三排長機智地投出一枚手雷,帶領十班勇猛突入敵陣地。第二排五班從主峰與西南無名高地之間插進去,斷敵退路,之後,向敵側後攻擊。其餘兩個班也迅速投入戰鬥。由於我炮兵火力猛烈壓制主峰之敵,使其不敢出援,經10分鐘戰鬥,五連殲守敵一個排又一個班,共53人,生俘美軍2人、偽軍1人。
第二次反擊是1953年3月23日20時,馮志民所在的第六十七師二〇一團五連從隱蔽地進至衝擊出發地。在炮火的支援下,對石峴洞北山之敵第二次發起反擊。激戰一個多小時,全殲敵三個排又兩個班,斃傷敵人100餘名,俘美軍2人、偽軍5人。之後,我軍主動撤出戰鬥。3月28日,新華社廣播了這個勝利訊息。

壯烈犧牲

據馮志民朝鮮戰場上的戰友劉惠君老人講,關於石峴洞北山反擊戰和馮志民犧牲的經過,他是後來聽馮志民的連長講述的:1953年3月下旬的一個深夜,我軍在石峴洞北山陣地發起對敵反擊戰,當時馮志民所在的排是前鋒排。我軍在炮兵發起突襲後,步兵開始發起衝鋒。前鋒突擊排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下發起衝鋒,為了端掉敵人前沿陣地堅固的工事,馮志民手握著爆破筒帶頭沖了上去……
那一仗打得十分慘烈。戰鬥結束後,戰士們在清理戰場時,發現一頂被炸飛的皮帽子,不遠處是一具被炸得血肉模糊的遺體。通過遺體已經辨認不出犧牲者到底是誰。馮志民所在的連部通過皮帽子確認,遺體是馮志民。
馮志民烈士犧牲後,這本記載著英雄成長曆程的日記輾轉交到了正在第二十三軍收集素材的軍旅作家韓希梁手中。此時,韓希梁正在第二十三軍創作《黃繼光》。當他看到烈士日記後愛不釋手,這本日記也得以跟隨他從朝鮮回到了祖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