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家庭
馮幸耘出生在天津名門,曾祖父是北京國民政府代理大總統馮國璋。馮國璋有5子4女。其中,第3子馮家遇(1888-1953),早年入北洋武備速成學堂學習軍事,1906年至1910年曾在德國學習化學冶金。袁世凱稱帝時,馮家遇脫離北洋軍隊,改為從事工商業,先後主辦東方油漆廠,參與創辦保定電燈廠、天津恆源紗廠等。他長期居住在天津,膝下有6子7女,北京輔仁大學教育系畢業的馮海崗(1920-1993)是其第3子,曾在天津市河北區房管局工作,馮幸耘就是馮海崗的大女兒。馮海崗另有3子女:馮信、馮傳書、馮鞏。
成長經歷
儘管出身大家族,但是馮幸耘小時候並不快樂,在別的同學眼裡,她因家庭的特殊而被歸為另類。“自打記事起,我們吃的就是粗茶淡飯,穿的都是補丁衣服。加上父親原來又是國民黨黨員,所以我們做子女的無論是上學,還是工作,始終都是謹小慎微,生怕惹出什麼麻煩來。”
中學畢業後,馮幸耘背著這個家庭成分的大包袱去了西北,支邊到甘肅生產建設兵團。在那裡,她學會了用鐵杴種地,代價是把滿手的血泡磨成了厚厚的繭子。
在甘肅18年的漫長日子裡,她當過軍墾戰士、教師、幹部、會計等。“甘肅糧食產量低,基本是各地調運過來的。當時條件很差,吃不飽。由於條件簡陋,吃的饅頭蒸不熟,吃起來還黏牙,青稞面吃了又消化不了,加上勞動強度大,就得了胃病。還有太多想不到的困難等著你去咬牙克服。”“不過,這都沒嚇倒我,我挺過來了。”馮幸耘自豪地說。或許正是艱苦的生活造就了馮幸耘堅強執著、坦蕩爽朗的性格。面對艱辛,她沒有停止過思考,更沒有停止過努力。後來她到了陝西鹹陽市衛生學校工作。1991年,馮幸耘回到闊別近40年的天津,先在河北區房管局任職,後調至河北區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