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經海燈法師舉薦,往參本光法師。本光法師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出家後曾為太虛大師侍者,並在漢藏教理院、金陵大學擔任教職,於儒、釋、道三家均有深湛的造詣,尤精於易學、華嚴、唯識與禪宗。先生於本光法師處殷勤參叩數年,遍覽經教,深入禪觀,涵蘊漸深,得其真傳,從此意氣風發,自在出入於儒學之正大、佛學之精微和道學之幽玄間。
主要事跡
文革後期,先生以“現行反革命”之莫須有的罪名,含冤入獄,並於康定新都橋監獄服刑八年。在雪域高原服刑期間,先生雖備受艱辛,歷盡磨難,九死一生,然矢志不改初衷,借逆境而修心,於苦難中煉禪;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難行;以苦海為道場,轉大火聚為清涼門。經過此番艱苦歷煉,先生獲得了彌足珍貴的內證經驗,為日後精思中外古今之變,咀嚼諸方百家之言,逐漸形成個人特有的氣象與見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3年,先生平反後復歸成都,繼續就學於蜀中禪門大德賈題韜居士、楊光岱居士、李緒恢居士等,並在樂至報國寺極具傳奇色彩的禪門尊宿離欲上人處全力參叩,得其心髓,使向來所修所證,漸趨圓融。在此期間,先生參與了《四川省佛教志》的編修工作,以先生為主,與趙立明、杜大威等共同編著了《巴蜀禪燈錄》。《巴蜀禪燈錄》繼清代丈雪通醉禪師所編之《錦江禪燈》,成為禪宗史上又一部恢宏的地方禪師言行錄。此書重新梳理和充實了巴蜀禪宗的歷史源流,彌補了《錦江禪燈》的局限和偏見,尤其補充了宋元之間向日本國傳播禪學、使日本禪文化繼唐朝之後再次達到高潮的禪門領袖無準師範、蘭溪道隆等傑出人物的行狀語錄,釐清了巴蜀禪學與日本禪文化之間的承繼關係,使該書有“青勝於蘭”之譽,成為目前中國禪學典籍中惟一一部最全面、最豐富、最成系統的地方性禪宗史料長編。其中,由先生執筆的長篇導言《四川禪宗史概述》,為公認的“有質量、有見地的學術之作”(龍晦教授語,見賈題韜所作之《巴蜀禪燈錄》序言),對源遠流長且浩繁駁雜的巴蜀禪宗歷史,起到一目了然、提綱挈領的作用。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生先後受遍能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及淨慧大和尚之請,往來於四川、廣東、河北三省佛學院,為廣大僧尼講授《中國佛教史》及禪宗典籍。在教學期間,為了救世救心,先生筆耕不綴,先後以其深厚的學養,結合現實人心問題,寫出了《環境憂思錄》、《生活中的大圓滿法》、《棒喝截流》、《心靈鎖鑰》、《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等10餘部著作,從宏大的佛教思想文化體系到具體的個人禪修見地功行,無不娓娓道來,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2000年以後,先生更以《雲門宗史話》和《趙州禪師語錄壁觀》這兩部巨著的問世,體現出其獨步於禪海之識見。《雲門宗史話》為一部浩瀚詳盡的禪宗專宗之史,除一般宗史通常的史料梳理和評述之外,本書更從筆法到內容,把雲門祖師“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之三句綱宗發揮得淋漓盡致,使之不僅僅成為一部優秀的禪宗學術著作,更成為一把使禪修學人籍教悟宗、透關入局的難得的鑰匙。同時,該書歷陳雲門宗在北宋迅速勃興為全國第一大佛教宗派,而到南宋又迅速衰落、乃至絕傳的因果得失,其分析之詳透,見地之灼然,讀後不禁使人心為之怦慟。該書更重要的現實意義,則是通過對雲門宗興衰得失的分析,給目前中國佛教所面臨的複雜境況敲響了一記警鐘。佛教界人士若能夠以史為鑑,則可從該書中得到極為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趙州禪師語錄壁觀》與前者迥異,是一部《碧岩錄》式的“繞道說禪”之書。先生通過對趙州禪師五百餘條語錄的評唱解說,對趙州禪法之神髓妙意和盤托出,可謂是妙手拈花,稱性極談。這部書得到了佛教界的高度評價,為當代雲門宗碩德佛源老和尚所激賞,稱此書是先生最好的一部著作,也是近年來有關禪宗著述中最好的一部。更有學者評價說,《趙州禪師語錄壁觀》的出版,是禪宗史上和趙州禪師研究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對趙州叢諗老和尚語錄的整理和闡揚。
在雲門寺參訪和教學期間,先生淵博的學識和精深的禪宗見地功行,深得全寺僧眾的稱讚,更為佛源老和尚所推重,被譽為“當代維摩居士”,並親書“學佛超然人我外,成名不住有無中”一聯,以贈先生。其後,先生以其“深厚的修養,卓越的禪宗功底”(佛源和尚語,見《雲門宗史話》序言一),得蒙佛源老和尚印可,成為自雲門偃祖開宗以來的第十四代雲門宗法脈傳承人、自虛雲老和尚續興雲門宗以來的第三代法脈傳承人,且是居士中唯一的得法傳人。
近年來,先生有感於國學之凋敝,世風道德之日下,於2003年創辦儒商書院,開始面向社會傳播傳統文化。2004年初,先生創辦了全國首家以弘揚國學為已任的私人書院——龍江書院,從此開始系統講授傳統文化經典。兩年多以來,先生陸續開講了《通書》、《菜根譚》、《大學》、《中庸》、《易經》、《老子》、《六祖壇經》、《莊子》等課程;2006年初,先生更是面向社會,逐條宣講《論語》,從頭到尾,已歷時九個月,預計10月內將全部結束,為國內所僅有。
自書院開辦以來,四方前來從學者日眾,受到了國內各界及海外人士的廣泛關注,影響極大,開當今民間人士致力於以儒、釋、道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教育之一代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