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克嘉

馮克嘉

馮克嘉,是中國老一輩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翻譯家,科普作家,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歷任北京天文學會理事長、理事。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第一任系主任,教授,建系元勛,優秀的高等教育家。著名的《中國業餘天文學家手冊》就是馮先生的譯作,提出1米26紅外望遠鏡設計方案,並成功在興隆建成使用。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圖)天文學天文學

馮克嘉,創建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擔任系主任長達25年,將該系建設成為中國天文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馮克嘉,1923年8月23日生於綏遠省歸綏市(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柴火鋪巷1號的一個醫生家庭。父親馮振璽,祖籍四川龍安(今四川省平武縣),漢族,1914年畢業於北京陸軍醫學堂,因在歸綏市行醫,便在那裡安家。母親安淑祺,知書達理,善教子女,兩人育有7個子女。

1958年-1965年,由馮克嘉教授倡導,將實踐教學和在科研中學習引入天文學教學的全過程,這一教學理念一直在教學中堅持至今,在此期間建立了實測天文學實驗室和天文台,購置安裝了德國蔡斯130/1950望遠鏡,購置了多台經緯儀,六分儀等實驗設備。

簡歷

1923年8月23日(農曆7月12日) 出生於綏遠省歸綏市(現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1940年7月 北京市立第三中學高中畢業,考入華北觀象台技術學校學習,畢業後在該台從事觀測技術工作。

1943年7月 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學習,1948年7月畢業後,在北京氣象台作天氣預報員。

1949年3月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般空處作天氣預報工作。

1950年9月 轉業到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任助教。1955年獲得講師職稱。

1959年10月 以先進工作者名義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全國群英會。

1960年2月 以先進工作者的名義出席北京市文教戰線先進工作者和先進集體代表大會。

1960年2月~1985年10月 任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首任系主任。

1960年3月 被評為副教授。

1962年8月~1986年12月 被選為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

1979年1月 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學科分編委委員。

1980年4月 加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為第46(天文教學)委員會及第10(太陽活動)委員會成員至1995年。

1982年5月 經張鈺哲先生推薦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46委員會中國代表至1988年8月。

1982年5月~1984年10月 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亞洲太平洋地區天文會議科學組織委員會組織委員。

1983年 獲得教授職稱。

1983~1987年 任北京天文學會理事長。

1990年5月 離休。

1990年12月 國家教委授予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績顯著獎。

1992年10月 中國科協授予從事天文工作40年成績顯著獎。

1992年10月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學術成就

(圖)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

創建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北京師範大學是一所有著天文學教學傳統的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北平師範大學和輔仁大學都設有天文學選修課。北平師範大學在物理學系、地理學系均開設天文學選修課,任課教師有馮鍾泰、祁開智等教授;輔仁大學講授天文學課程的教師有曾在中央觀象台(今北京古觀象台)工作過的劉世楷教授。祁開智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過天文學,了解美國許多大學都設有天文學系。1952年開始,中國高等教育採取照搬前蘇聯的做法。當時前蘇聯在中學開設天文學課程,所以,前蘇聯的師範院校有的也設有天文學系。國內在這一形勢下,陸續翻譯出版了許多前蘇聯天文學教科書。北京師範大學作為全國師範院校的“領頭羊”,也開始醞釀建立天文學系。祁開智在擔任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系主任時,很想在北京師範大學建立一個天文台。為此,他向校領導申請從德國蔡司光學儀器公司購置了一部天文折射望遠鏡。就當時的條件看,北京師範大學有多年普通天文學課程教學的經驗,有一批天文學教學人才,但是建立天文學系的條件還不成熟。首先,缺乏天文台和相應的天文學實驗室;第二,因為天文學專業人才匱乏,不具備分專業的條件。1957年在反浪費的展覽中,那部口徑130mm天文折射望遠鏡成為展覽會上令人注目的展品,價值4萬元人民幣的設備沒有派上用場,在當時也是一筆不小的浪費。

1958年,“大躍進”在全國興起,由於當時的口號是要改變中國“一窮二白”面貌,符合廣大人民民眾的心愿,得到人民民眾的擁護,幹勁空前高漲。北京師範大學也和社會各行各業一樣,出現不計報酬、苦幹實幹的熱烈場面。新頒布的教育方針將教育納入政治運動,要求學生下廠下鄉作勞動者,打亂了學校原有的教學秩序。當時物理學系系主任金永齡提出“科研是生命線”的口號,一改過去的教研室為科研室。天文學科研室在馮克嘉領導下,分成幾個工作組,日以繼夜地投入工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要給那部天文望遠鏡找個“家”。在校基建處和綜合機械廠的協助下,一座嶄新的天文台在物理樓頂平台矗立起來了。當那部被視為浪費的望遠鏡在天文台運轉起來後,大家又投入到夜不成寐的觀測當中。有了天文台,馮克嘉帶領大家建成了配套的暗室和底片沖洗實驗室。有了天文觀測實踐,馮克嘉領導大家編寫天文學實習教材,同時又以前蘇聯天文學教材為參考,結合中國國情及日常天文觀測的體會,編寫出中國九年義務教育制天文學教材,這兩本教材於1959年編寫完畢並在校內印刷成講義。

1958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極大地震動了中國天文學界。1958年又適逢太陽活動豐年,馮克嘉便在天文學科研室組建了人造地球衛星、太陽射電望遠鏡研製組、太陽分光觀測台(太陽塔)研製組。1959 年年底,太陽塔拍攝了太陽光譜,3cm波段射電望遠鏡安裝調試完成,接收到了太陽的射電信號,這樣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台成為擁有光學觀測、分光觀測和射電觀測等較齊全的小型綜合天文台。與此同時,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台開展的天體攝影、人造地球衛星目視及無線電觀測、太陽黑子與太陽光譜觀測也取得成功,並建成了光學冷加工車間。這樣,馮克嘉領導的天文學科研室不僅成為天文學實踐的基地,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專業特色,為創立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僅如此,在天文學科研室工作的學生們也在完成上述任務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成為後來新建的天文學系教學與科研的主力。鑒於馮克嘉出色工作,他獲得了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

1960年2月經高教部批准,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正式成立,同年9月招收了第一屆本科生和研究生,馮克嘉榮任首屆系主任,他擔任這一職務一直到1985年。他在卸任時說:“系主任這一職務,應該讓精力充沛、有能力的年輕人來擔任,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的活力,也才能為中國的天文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建設天文教育重要基地

馮克嘉作為天文教育家,在創建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過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創建人,為中國天文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馮克嘉為人謙虛,教育思想樸實。他認為建系要有“三才(材)”,這就是人才、器材、教材。在他的領導下,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他先後把在天文學科研室成長起來、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送到南京大學天文學系、北京天文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學習進修,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另一方面,他還陸續引進兄弟院校的教師加盟天文學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又分別把他們派送到國外學習交流,建立國際學術交往。馮克嘉十分強調科研在提高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要求教師編寫適合天文學各專業的教材。現在,當年在天文學科研室成長起來的教師中,有許多人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天文學家。在他擔任系主任的20多年裡,共有12屆大學畢業生,為中國天文事業輸送了新生力量,使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成為中國天文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在教材建設上,馮克嘉也是身體力行。他考慮到日地空間物理是與天文學密切相關的學科,國外天文學系有這門選修課的設定,主動承擔了這項調研任務。在比較該領域國外教材與專著後,他認為日本東京大學宇宙航行研究所大林辰藏教授所著《宇宙空間物理學》是一本比較合適的教學參考專著。此書1976年由日本裳華房出版,既有定性敘述,又有定量解釋,同時對太陽風和行星際空間、太陽耀斑及拋射粒子、地球磁層的邊界範圍、輻射帶、磁層大氣及磁層內波動都有較全面的涉及。馮克嘉在徵得日方出版商同意後,將該書翻譯成中文。此書1984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國內有關日地空間物理的第一本譯著。馮克嘉離休後,在家仍筆耕不止,與同事合作於1993年出版了《中國業餘天文學家手冊》一書;此外,馮克嘉還有其他專著和多篇論文發表。

主要論著

1 [日]大林辰藏著.馮克嘉譯.日地空間物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

2 馮克嘉,都祖堯,堵錦生.日漢天文學辭彙.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3 朱光華,馮克嘉,彭望琭.普通天文學(地學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4 馮克嘉,杜升雲,堵錦生.中國業餘天文學家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 Feng Kejia. (1981).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in th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Commission 46-Teaching of Astronomy. Newsletter

6 Feng Kejia. (1982). Report on Astronomy Educ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AU Commission 46 Reports

7 Feng Kejia. (1984). The Present State of Astronomical Education in China. Department of Astronom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China. Supplement to Proceedings of Third Asian-Pacific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 September 30-October 6, 1984, Kyoto, Japan. 18~22

8 Feng Kejia. (1990). The Teaching of Astronomy in China. IAU Colloquium 105, July 1988: The Teaching of Astronomy. Jay M, Pasachoff and John R Per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2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