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丕讓

馮丕讓

馮丕讓(1896—1941)遼寧省寬甸縣人,1932年遷居到穆稜縣奎山區(四排)麻山村,1933年參加革命工作,193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麻山村抗日救國會長、奎山區抗日救國會長、中共奎山區委書記、穆稜縣抗日游擊隊長、抗聯五軍副官長、抗聯稽查處長等職。1941年秋,因負重傷而被捕,在穆稜縣下城子被日本守備隊殺害。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1907年,11歲的馮丕讓,在原籍私塾讀書,後因家貧輟學,隨父務農。1932年,他隨同父母、親友遠離故鄉,來到穆稜縣奎山區麻山村(今奎山屬林口、麻山屬雞西)落戶。
1933年3月馮丕讓參加了黨領導的麻山村抗日救國會,4月,被選為麻山村救國會會長,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初,馮丕讓任穆稜縣奎山區抗日救國會會長,4月任中共奎山區委書記,他發動和組織愛國民眾,給吉慶溝里的抗日隊伍送糧、捐款、購買藥品、布匹和槍枝彈藥,使吉慶溝成為抗日活動的根據地。
1935年10月19日,密山縣委書記劉曙華(化名老曹),在穆稜縣梨樹鎮被捕,關押在日本憲兵隊,敵人對其施用酷刑,劉曙華傷痕遍身,敵人一無所獲。後來敵人又施一計,把劉曙華送到梨樹鎮旅店養傷,暗地派特務監視,妄圖破壞我黨的組織和反日組織。中共穆稜縣委得知這一情況後,為營救劉曙華做了安排,責成馮丕讓以偽甲長的身分設法把劉曙華營救出來,經過營救,使劉曙華回到了黨的懷抱。
1936年3月,馮丕讓擔任抗聯五軍軍部副官長。5月,奎山區反日會被破壞。一天,馮丕讓帶領連長王富和雙槍手孫喜山,到穆稜縣梨樹鎮煤窯溝吳家,接應警備旅譁變的偽軍。不料籌劃不周,被日本憲兵隊察覺。他們三人急中生智,打死煤礦日本顧問和翻譯7人,在警備旅士兵的掩護下突圍出來。同年,日本憲兵逮捕了馮丕讓的家眷作人質,企圖脅迫馮丕讓放棄抗日鬥爭,然而更加激起他父子抗日復仇的怒火。後來通過地下黨組織,把馮丕讓妻子和孩子營救出獄,轉移到勃利縣鄉下隱居。
馮丕讓和五軍副軍長柴世榮、軍政治部主任季青,各領導一支抗日隊伍,分別活動在穆稜縣下城子村(今下城子鎮)、懸羊砬子、興源村(今興源鎮)猴石溝、雷鋒村(今河西鄉)雷鋒岐溝一帶。馮丕讓以興源村猴石溝屯為根據地,在大頂子山建立了密營,活動在猴石溝、扣河溝一帶。

個人經歷

1937年6月,馮丕讓同抗聯五軍在穆稜縣雷鋒岐,百草溝等地,得到當地老百姓的密切配合,一舉粉碎了穆稜縣下城子日本警備旅三十一團“討伐隊’’約100人的猖狂進攻,擊斃日軍20多人,繳獲機槍一挺和步槍10餘支。同年7月份,在穆稜縣二站南溝、馮丕讓偵察到準確情報:偽穆稜縣治安大隊100多人(其中有抗聯叛徒)攜帶機槍和小炮,配合100名日軍,進山“討伐”,他及時將此情報報告給在附近活動的柴軍長和季青同志的抗聯隊伍,在當地民眾配合下,對敵採取包圍夾擊的戰術,打死打傷日偽軍30多人,俘虜4人,繳獲小炮1門,軍馬4匹。
1940年,馮丕讓帶領一支隊伍100多人,從林口刁翎經過奎山、華山轉戰到穆稜縣興源鎮猴石溝大頂子山,繼續打游擊。
1940年秋,馮丕讓擔任抗聯三支隊長兼參謀長,率領隊伍輾轉來到穆稜縣白石砬子。他化裝下山為部隊籌備冬裝時,被日偽特務包永倫跟蹤,在興源砍椽溝大架山的山溝里一棟小草房附近,遭到包匪等日偽警隊的襲擊。馮丕讓掩護戰友突圍時,不幸腿部負重傷而被捕。押到穆稜縣下城子日本守備隊,在獄中敵人對馮丕讓施行了種種酷刑,他始終堅貞不屈。最後,殘暴的敵人競用狼狗,吃掉了馮丕讓的肉體。時年44歲。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