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保羅·馮·興登堡(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1847年——1934年),1847年10月2日出生於波茲南,今波蘭,1934年8月2日逝世於東普魯士。是一位德國陸軍元帥和政治家。在魏瑪共和國時期他是第二任總統。
其任期內,政治不穩定,經濟蕭條,1933年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使之上台掌權。
生平
少年時代
1847年10月2日,興登堡出生於東普魯士波森(今波茲南)市一個貴族家庭里。父親是少尉軍官,母親是軍醫的女兒。興登堡從小就受到普魯士黷武精神的薰陶,立志當個軍人。他童年時代體弱多病,經常曠課,學習成績不佳。
到了12歲那一年,他秉承父親的意志,改上軍事學校。該校生活艱苦刻板,整日操練,灌輸一套忠君報國的思想。這段時期的生活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當時為了培養忠於普魯士王室的感情,軍事學校的學生有時去王宮實習。
1863年興登堡曾擔任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遺孀伊麗沙白太后的禁衛。王太后贈他懷表一塊,興登堡對此沒齒難忘,每次打仗都要把此錶帶在身上。
軍事生涯
興登堡出生於一個普魯士軍官家庭,因此他也從軍開始軍隊生涯。
從1859年到1866年他進入軍事學校。
1866年他以中尉的軍銜參加普奧戰爭。
在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他也以軍官身份參加。
1903年他晉升為上將。
1911年他64歲退休。
19世紀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世界各國戰火連綿不斷。在歐洲,當撒丁王國聯合法國對奧地利進行戰爭時,戰火一度燃燒到普魯士國境的附近。興登堡像軍事學校的其他學生一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但他們暫時還沒有大顯身手的機會,只能在課堂上沙盤旁演習在義大利北部進行的幾次重大戰役。擔任講課的都是經驗豐富的教師,興登堡學到不少軍事知識。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這位剛從軍事學校畢業的年輕少尉軍官。率領一個排跟隨部隊開往波西米亞,參加丁7月3日的薩多瓦戰役。 3個月後,他隨軍勝利歸來,第一次通過柏林凱旋門。後來他所在的部隊第三步兵近衛團移防漢諾瓦,興登堡在漢諾瓦度過了3年。當他在40多年後退伍時,選擇了這座城市作為永久居住地。
1870年8月,普法戰爭爆發。興登堡作為第三步兵近衛團一營營長的副官參戰。不久,該團團長在戰鬥中負傷,一營營長代理團長之職,興登堡也跟著晉升一級。“鐵血宰相”俾斯麥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國。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興登堡作為部隊的一名代表,參加了在凡爾賽宮鏡廳舉行的典禮,這是他畢生引以為榮的一件大事。同年6月,他再次通過柏林凱旋門。這時他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第3次得勝歸來,但這一心愿他至死也未能實現。
1872年,他由中尉擢升為上尉。翌年到柏林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在陸軍參謀總部工作,他的上司毛奇和史里芬對他十分賞識,以後他官運亨通,步步高升。
1903年當上第四軍軍長。
這個時期正是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最後階段。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即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雙方為爭奪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展開激烈鬥爭。但是習慣以舊眼光觀察國際形勢的興登堡,並不認為會爆發戰爭。
由於年逾花甲,進一步升遷已無指望,他就在64歲那一年退伍。
退伍後。興登堡在漢諾瓦市過著悠閒而刻板單調的生活,偶爾出門旅行或打獵,難得讀一些書,他感興趣的作品主要是一些帝王將相的傳記和軍事淪文,其中也特別推崇史里芬的《坎尼之戰》一書,認為他發展了兩千多年前迦太基統帥漢尼拔的傑出軍事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崛起
三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重新入役,被任命為東方戰線第八軍的司令官。
1914年終於擊敗俄羅斯軍隊為他帶來了許多榮譽,他被晉升為元帥。他的這次勝利後來成為他的名聲和傳說的基礎;但與他共事的人都認為他只是一個傀儡而已,真正運籌帷幄的是埃里希·魯登道夫將軍。
1916年8月27日他繼馮·法爾根漢為陸軍最高指揮官。
1918年他試圖為了營救德皇勸威廉二世逃離德國。他與新政府合作試圖平息德國內部的動亂。
1919年7月凡爾賽和約簽署後興登堡辭職。在國際聯盟的調查委員會前他散布所謂的“匕首傳說”(刀刺在背傳說),稱德國陸軍在戰場上未被戰勝,陸軍是在停火後被德國革命“從背後暗算”的。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皇儲斐迪南在塞拉耶佛遇刺,為帝國主義國家發動戰爭提供了藉口。7月底、8月初,歐洲列強先後進入戰爭狀態。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戰爭爆發時,興登堡正在波美拉尼亞他女婿的田莊做客。他立即返回漢諾瓦,途經柏林時曾到總參謀部要求任命他統率第五軍(他過去所屬的第三步兵近衛團就在這個軍里),但當時第五軍軍長一職已由皇太子擔任,因此未能立即決定他的任命。8月上旬,德國西線捷報頻傳,最初的軍事行動都是按照史里芬計畫進行的,人部隊避開法國築壘地帶,經比利時和盧森堡攻入法國,向沿海地區推進,然後再南下包抄巴黎。這些日子裡,興登堡在漢諾瓦坐立不安,8月12日上書參謀部再次請求任用。10天后總參謀部通知他8月23日凌晨到漢諾瓦火車站等候前來接送他的專車。
這段時間,德國報紙上刊登來自西線的勝利訊息,關於東線的報導卻少得可憐,原因是戰事在那裡進行得不很順利。在東普魯士統率第8集團軍的普里特維茨將軍的任務是保衛德國東部地區,等待西線戰勝法國後主力部隊前來增援。俄國方面吉林斯基將軍統率的兩個集團軍在人數上大大超過德軍,但裝備很差,士氣不高,彼此配合很差,行進的速度很慢,雙方稍有接觸,普里特維茨就慌慌張張地下令後撤,並向最高統師部告急,聲稱維斯瓦河以西地區也難以守住。於是總參謀長小毛奇決定從西線抽調兵力,並撤換了普里特維茨和他的參謀長瓦德西。
魯登道夫由於他在列日一戰中的突出表現而被選擇接替瓦德西任第8集團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野心勃勃,鋒芒逼人,需要挑選一個善於同他相處的人擔任主將,以便他放手去乾。這樣,便選中了秉性隨和而善於處事的興登堡。
1914年8月23日凌晨,被吹捧為“珠聯璧合的一對統帥”第一次在漢諾瓦車站相見了。魯登道夫在車上向興登堡匯報了第八集團軍的情況和已發出的一些指示。興登堡耐心地聽了15分鐘,說了一句“我也沒有更好的主意。我看就這么辦吧。”就去睡覺了。這樣,他從一開始起就完全適應自己所應當擔當的角色。5年後(也就是在他同魯登道夫鬧翻以前),他曾坦率地講過,他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使我的參謀長的聰明才智、幾乎超人的精力和從不懈怠的幹勁得到充分的發揮,必要時為他創造條件”。
8月25日下午,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到達第8集團軍軍部所在地馬林堡。在這之前,第8集團軍的參謀霍夫曼中校就已擬訂好圍殲俄軍薩姆索諾夫集團軍的計畫細節並發出相應的指令。這場戰鬥於8月23日,即興登堡和魯登道夫還在旅途中就已打響。3天后薩姆索諾夫身陷重圍;8月31日全軍覆沒,史稱“坦能堡戰役”。
坦能堡之戰兩周后,德軍又在東線取得了馬祖里湖戰役的勝利,俄軍被逐出東普魯士並喪失了戰略上的主動。然而德軍在西線並不順利,由於德軍在馬恩河之戰中敗北,毛奇被免職。為了抵消它的影響,報紙在毛奇被免職的那一天即9月14日晚上都以整版的篇幅宣傳“坦能堡的勝利者”。興登堡一夜之間成為赫赫有名的“英明統帥”。全國掀起了“興登堡熱”,柏林率先修建了興登堡紀念埤,許多街道廣場以興登堡命名,許多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的稱號,市場上出現了種種以興登堡命名的商品。
坦能堡大捷為興登堡贏得了陸軍元帥的軍銜,並由他統帥東線全部軍隊。對於這個突然時來運轉的“天才統帥”,了解內情的人當然不會買他的帳。霍夫曼就曾憤憤不平地在日記中寫道:“真正有能耐的人是否也會碰巧當上元帥?”在興登堡調到統帥部之後,霍夫曼曾以挖苦的口吻對一個到戰地來參觀的人說:“這兒是戰鬥前元帥睡覺的地方,這兒是戰鬥後元帥睡覺的地方,老實說,這兒也是戰鬥期間元帥睡覺的地方。”
1916年8月,興登堡被任命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擔任軍需總監。名義上是興登堡統率全軍,實際上是魯登道夫代替他指揮。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領導的第三屆最高統帥部從一開始起就大抓經濟和軍工生產。
1916年魯登道夫制定了“興登堡計畫”指揮全國軍隊,剝奪了工人在戰前爭取到的某些權利,加緊對廣大勞動人民的鎮壓和剝削。他們還變本加厲地干預政治,實際上變成了德國命運至高無上的支配者。
1917年7月,德皇威廉二世在他們的壓力下不得不免去貝特曼·霍爾維格的首相職務。
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莫大的苦難和犧牲,而壟斷資本家們卻由於生產軍火大發橫財。作為容克貴族和壟斷資本集團的忠實代理人,興登堡對廣大人民民眾和普通士兵的痛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說什麼戰爭對他來說就好象是一次浴療。在德國統治集團中,興登堡始終站在主戰派一邊,主張把戰爭進行到底,反對和談,主張進行無限制的潛艇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他起初反對同新生的蘇維埃國家實現停戰,後又提出苛刻的條件,迫使蘇俄接受布列斯特和約。
1918年3月,德國最高統帥部利用俄國退出戰爭再次在西線發動進攻,力圖決定戰局。同年7月,協約國軍開始反攻,在馬恩河和亞眠之戰中大敗德軍,9月29日,協約國突破“興登堡防線”,德國最高統帥部終於不得不要求進行停戰談判。魯登道夫哀嘆,“部隊精神萎靡,被俘人數之高,說明我方戰線已極單薄,後備減少了,部隊都過度疲乏。這場戰爭已不能勝利了。”這一事實有力地駁斥了後來民族主義分子和其他反動分子所散播的“背後捅了一刀”的神話。興登堡本人一直不承認德國在軍事上被擊敗,說什麼德國是因為背上挨了左派一刀才倒下的。
但是協約國方面沒有接受停戰,戰爭仍繼續進行。德國國內的局勢一天天危急。德皇威廉二世於10月26日試圖通過魯登道夫辭職來挽救危局,鑒於興登堡的巨大威望而沒有撤換他。同年10月,民族自由黨議會黨團主席施特萊斯曼說,出於面子上的考慮,保留興登堡比挽救威廉二世更為重要。此時,德國國內的革命運動已經洶湧澎湃地發展起來。11月3日,基爾海軍爆發起義。到11月8日,革命紅旗飄揚在許多城市的上空。軍隊內部也有不少士兵傾向革命。在這種形勢下,興登堡不得不勸說威廉二世退位。11月10日凌晨,威廉二世逃往荷蘭。11月 11日,德國代表在福煦將軍的火車車廂里簽訂了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魏瑪共和國總統
魏瑪共和國成立後右翼政黨要求興登堡參加競選總統。面對政治的腐敗,人民的貧困,興登堡對國家的責任感使他參選。
1925年4月興登堡被選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的後任,5月12日他宣誓就職。雖然他本人是一個保皇黨人,對魏瑪共和國持懷疑態度,他依然按憲法執行他的責任。
凡爾賽和約簽訂後,德國最高統帥部被迫解散。72歲的興登堡第二次退休返回漢諾瓦。這位過去一直標榜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的職業軍人,卻一反常態,越來越多地在一些公共場合拋頭露面,支持右派的活動。作為一個君主主義者,他和流亡到荷蘭的威廉二世保持經常聯繫。
由於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右派領袖們的背叛,十一月革命的關鍵問題一蘇維埃政權還是國民議會一是以有利於德國資產階級的結局獲得解決的。
1919年1月19日舉行國民議會選舉,這次選舉顯示出舊勢力的復辟。2月11日艾伯特當選為總統,魏瑪共和國建立。
1925年2月,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艾伯特病死。原定於該年6月舉行的總統選舉提前舉行。在3月29日的第一次選舉中,7個候選人沒有一人獲得絕對多數。為了騙取選票,各右翼政黨決定推選興登堡為候選人。在4月26日的第二次選舉中,興登堡以1460多萬選票(占全部選民人數約37%)當選為總統。
興登堡的當選表明,德國最高的軍政大權落到最反動勢力的代表人物手中。在他的保護之下,各種準軍事組織如“鋼盔團”等開始迅速發展。政府雖然經常變換,但政策卻始終沒有改變。
1926年,德國政府不顧廣大人民的憤怒抗議,決定把威廉二世和被廢的德國諸侯們的財產全部歸還他們,並賠償他們因革命而遭到的“損失”。
1932年5月,興登堡到東普魯士紐台克度復活節假期,由容克奧登堡一亞努曉發起,在壟斷資本家資助下,購買紐台克大莊園送給興登堡作為壽禮。興登堡得到莊園後,轉贈給他兒子奧斯卡,以便節省一筆遺產稅。後來,希特勒當了總理,普魯士政府又加贈給興登堡5乾英畝土地,為避免繳納遺產稅,地契上也寫上奧斯卡的名字。
1929年秋,德國發生經濟危機。失業人數劇增,成千上萬農戶破產。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國內階級鬥爭更加尖銳化。共產黨的影響迅速增長,資產階級已經無法用議會制來統治。
1930年3月上台的布魯寧政府,標誌著由議會制過渡到獨裁制。布魯寧十分尊敬興登堡總統,而對國會愈加輕視。他利用“緊急法令”繞開國會來處理國家事務。如果國會拒絕政府提出的法案,他便援引魏瑪憲法第48條讓興登堡簽字生效。這種緊急法令1930年頒發 5次,1931年44次,1932年66次。
總統內閣的開始
1930年興登堡不經議會商議委任海因里希·布呂寧為帝國總理,由此他開始了總統內閣制,在這個制度中內閣總理只向共和國總統負責,不向共和國議會負責。由於當時議會內所有包括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中央黨的民主黨派為了防止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而一起支持興登堡,因此興登堡得以在1932年再次委任布呂寧為總理。
1932年春天興登堡7年任期屆滿,他再度被提名為候選人。納粹黨提名希特勒為候選人。共產黨的候選人是台爾曼。共產黨提出的口號是:“誰選舉興登堡,就是選舉希特勒:誰選舉希特勒,就是選舉戰爭!”在第一輪選舉中,沒有一個候選人獲得絕對多數。4月10日舉行第二輪選舉,興登堡得票超過半數,1932年興登堡已臻85歲。由於他年邁力衰,心身不濟,提議由巴本組織“貴族內閣”,而巴本與法西斯勢力有密切的聯繫。
1932年11月一批工業家和銀行家向興登堡提出請願書,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在德國建立了法西斯恐怖專政。
1933年2月1日,在希特勒政府授意之下,興登堡宣布解散國會,並定於3月5日重新舉行選舉。2月27日,納粹分子縱火焚燒國會大廈,然後嫁禍於共產黨人。2月28日,根據希特勒政府的建議,興登堡頒布緊急法令,廢除了魏瑪憲法中有關人身、言論、出版、結社等自由的一切條款。
1934年8月2日上午9時興登堡病死,希特勒作為直接繼承人,總攬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的權力於一身,公開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
從帕彭到希特勒
1932年的選舉結束後,興登堡越來越依靠他自己的一小批右翼的朋友和戰友的顧問了。這些人中包括他的兒子奧斯卡·馮·興登堡、他的莊園的鄰居、庫爾特·馮·施萊謝爾中將和弗朗茨·馮·帕彭。這些人勸他解僱布呂寧而提名帕彭為總理,因為他們希望帕彭的政策更偏右。這個計畫失敗後這些人考慮過通過政變來達到這個目的,但施萊謝爾拒絕提供軍隊進行政變,因此這個計畫也被放棄了。最後施萊謝爾本人被委任為總理,施萊謝爾試圖將納粹黨中的左派格里哥·斯特拉瑟等人拉過來,但沒有成功。
任命希特勒和政治生涯的結束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德國總理。雖然興登堡本人對納粹反感,但他越來越陷入這些人的影響之中。同年3月24日發布的授權法案實際上廢除了魏瑪共和國的民主制度,為希特勒的獨裁統治鋪平了道路。
逝世和遺產
興登堡的健康和智力已經長時間很差了,因此1934年長刀之夜時他毫無恢復和保證國家法制的能力。但對希特勒做出了警告,使他結束血腥屠殺。當希特勒到他的莊園上去看望他時,躺在病床上的興登堡把希特勒當作德國皇帝,稱之為“陛下”。按其遺願,興登堡應該簡單的葬在他的莊園上,但希特勒將他葬在他過去戰勝俄羅斯的戰場上,並為他樹立了一座紀念碑。興登堡死後對希特勒來說最後一個他成為獨裁者的障礙被消除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為了防止他和他夫人的棺材被蘇聯軍隊破壞,德國陸軍將它們轉移到馬爾堡。它們至今放在那裡的伊莉莎白教堂北鐘樓的祈禱閣中。經教會首領決定它們今天不再被用燈光照亮。
保羅·馮·興登堡是柏林、代特莫爾特、路德維希堡、明斯特、法蘭克福、漢堡、卡塞爾、卡爾斯魯厄、科布倫茨、呂貝克、紐倫堡、波茨坦、哥塔和茨維考的名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