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特性
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皺縮捲曲,常結成團。莖圓柱形,長可達30cm,直徑0.1~0.2cm,表面黃褐色,有明顯縱溝紋。葉對生或互生,易破碎,完整葉片倒卵形,長1~2.5cm,寬0.5~1.5cm;綠褐色,先端鈍平或微缺,全緣。花小,3~5朵生於枝端,花瓣5,黃色。蒴果圓錐形,內含多數細小種子。氣微,味微酸。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較強,能耐旱,在丘陵和平地一般土壤都可栽培。生於田野路邊及庭園廢墟等向陽處。
產地
分布於全國各地。
入藥部位
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乾燥地上部分。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本品呈不規則的段。莖圓柱形,表面黃褐色,有明顯縱溝紋。葉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倒卵形,先端鈍平或微缺,全緣。蒴果圓錐形,內含多數細小種子。氣微,味微酸。
性味
酸,寒。
歸經
歸肝、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
主治
熱毒血痢,癰腫疔瘡,濕疹,丹毒,蛇蟲咬傷,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相關配伍
《本草經疏》:凡脾胃虛寒,腸滑作泄者勿用;煎餌方中不得與鱉甲同入。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使用注意
1脾胃虛寒者慎用。
2不宜與甲魚同食,否則會導致消化不良、食物中毒等症。
3孕婦忌用。
相關論述
1《唐本草》:“主諸腫瘺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癖症癖,小兒尤良;用汁洗緊唇、面皰、馬汗、射工毒塗之瘥。”
2《滇南本草》:“益氣,清暑熱,寬中下氣,潤腸,消積滯,殺蟲,療瘡紅腫疼痛。”
3《本草正義》:“馬齒莧,最善解癰腫熱毒,亦可作敷藥,《蜀本草》稱其酸寒,寇宗奭謂其寒滑,陳藏器謂治諸腫,破痃癖,止消渴,皆寒涼解熱之正治。蘇恭亦謂飲汁治反胃,金瘡流血,諸淋,破血癖症瘕,則不獨治癰腫,兼能消痞。蘇頌謂治女人赤白帶下,則此症多由濕熱凝滯,寒滑以利導之,而濕熱可泄,又兼能入血破瘀,故亦治赤帶。瀕湖謂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又無一非寒滑二字之成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