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接續草《本草拾遺》,公母草、摟接草、空心草《中醫藥實驗研究》,馬蜂草、豬鬃草《東北藥用植物志》,黃螞草《四川中藥志》,節節草、接骨草《陝西中草藥》,寸姑草、筆頭草《湖南藥物志》,骨節草、筆殼草、筆筒草《貴州民間方藥集》,筆頭菜、土木賊《湖北中草藥志》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苦,性平。
歸經
入肺、胃、肝經。
功效
止血,利尿,明目。
主治
鼻衄,吐血,咯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淋證,目赤翳膜。
相關配伍
1、治鼻衄,問荊30g,旱蓮草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2、治崩漏,問荊30g,馬齒莧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3、治熱淋,小便不利,問荊12g,大石韋12g,海金砂藤12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4、治火眼生翳,問荊、菊花各15g,蟬衣6g,煎服。(《安徽中草藥》)
5、治目赤腫痛,問荊12g,谷精草12g,野菊花12g,車前草12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6、治咳嗽氣急,問荊6g,地骷髏21g。水煎服。(《中醫藥實驗研究》)
7、治腰痛,問荊60g,與豆腐同煮,吃豆腐喝湯。(《山西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乾品研末敷。
藥理作用
1、保肝作用。
2、降血脂作用。
3、利尿作用。
4、降壓作用。
現代套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止咳、祛痰效果較佳,還有一定降壓作用。
炮製
一、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割取全草,置通風處陰乾,或鮮用。
二、炮製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稍潤,切段,乾燥。
鑑別
一、藥材性狀:全草長約30cm,多乾縮或枝節脫落。莖略扁圓形或圓形,淺綠色,有細縱溝,節間長,每節有退化的鱗片葉,鞘狀,先端齒裂,硬膜質。小枝輪生,梢部漸細。基部有時帶有部分的根,呈黑褐色。氣微,味稍苦澀。
二、飲片性狀:為小段狀,多有節。表面淺綠色,有縱紋。節上有鱗片葉,呈鞘狀,先端有齒裂,硬膜質。氣微,味苦、澀、微甜,嚼之略有砂粒感。
形態特徵
中小型植物。根莖斜升,直立和橫走,黑棕色,節和根密生黃棕色長毛或光滑無毛。地上枝當年枯萎。枝二型。能育枝春季先萌發,高5-35厘米,中部直徑3-5毫米,節間長2-6厘米,黃棕色,無輪莖分枝,脊不明顯,要密縱溝;鞘筒栗棕色或淡黃色,長約0.8厘米,鞘齒9-12枚,栗棕色,長4-7毫米,狹三角形,鞘背僅上部有一淺縱溝。孢子散後能育枝枯萎。不育枝後萌發,高達40厘米,主枝中部直徑1.5-3.0毫米,節間長2-3厘米,綠色,輪生分枝多,主枝中部以下有分枝。脊的背部弧形,無棱,有橫紋,無小瘤;鞘筒狹長,綠色,鞘齒三角形,5-6枚,中間黑棕色,邊緣膜質,淡棕色,宿存。側枝柔軟纖細,扁平狀,有3-4條狹而高的脊,脊的背部有橫紋;鞘齒3-5個,披針形,綠色,邊緣膜質,宿存。孢子囊穗圓柱形,長1.8-4.0厘米,直徑0.9-1.0厘米,頂端鈍,成熟時柄伸長,柄長3-6厘米。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0-3700米,潮濕的草地、溝渠旁、沙土地、耕地、山坡及草甸等處。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主結氣瘤痛,上氣氣急。”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清熱止咳,治吐血、衄血及婦女倒經。”
3、《中國藥用植物圖鑑》:“作利尿及止血藥,治風濕、淋病、刀傷。”
附註
犬問荊為木賊科木賊屬植物犬問荊 Equisetum arvense L.的全草。與問荊的主要區別是營養莖與生孢子莖相同,主枝的鞘齒三角狀披針形,先端黑色,邊緣為白色寬膜質,向尖端延長成白色剛毛。分布於東北、華北及寧夏、西藏等地。全草含犬問荊鹼。犬問荊的營養莖的水提取液有降壓作用,與戊巴比妥鈉有協同催眠的作用,對士的寧和尼可剎米所致的驚厥有拮抗作用,可延長驚厥潛伏期;對小鼠的熱刺激有鎮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