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鬃[中藥]

馬鬃[中藥]

馬鬃,中藥名。為馬科動物馬Equus caballus orientalis Noack的鬃毛或尾毛。全國各地均有飼養。具有止血止帶,解毒斂瘡之功效。常用於崩漏,帶下,癰瘡。

入藥部位

鬃毛或尾毛。

性味

味澀,性平。

歸經

歸心、肺二經。

功效

止血止帶,解毒斂瘡。

主治

用於崩漏,帶下,癰瘡。

相關配伍

1.治崩中下血不止:綿灰、黃絹灰、艾葉灰、馬尾灰、藕節灰、蓮蓬灰、油發灰、赤松皮灰、棕櫚灰、蒲黃灰。上等分,為細末,用醋煮糯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加至一百丸,空心米飲下。(《嚴氏濟生方》十灰丸)

2.治婦人漏下赤白,久不止,成黑:馬毛一兩(燒為粉),赤茯苓二兩,牡蠣一兩(燒為粉),鱉甲一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襴)。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馬毛散)

3.治帶下:白馬䭷二兩,龜甲四兩,鱉甲十八銖,牡蠣一兩十八銖。上四味,治下篩。空心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一匕半。(《千金要方》白馬䭷散)

用法用量

內服:燒灰研末,入丸、散,1-3g。外用:適量,燒灰研末敷。

炮製

採集加工:剪取鬃毛或尾毛,洗淨,晾乾。

形態特徵

馬,體格高大,骨骼肌發達,四肢強勁有力。體高1.27-1.60m,體重225-773kg。雌雄差異很大。馬頭面部狹長,耳小而尖,直立。鼻寬,眼大。從頭頂起沿頸背至肩胛,具有長毛即鬃毛。兩耳間垂向額部的長毛稱門鬃。身體餘部皆被短而均勻的毛,尾部也有長的鬃毛。我國馬的品種較多,有蒙古、河曲、伊犁、三河、黑河等種,因品種不同,身體大小、毛色也有差異,主要毛色有青毛、花毛、黑毛、栗毛等。

生長環境

馬屬草原動物,善賓士,抗寒力強,草食。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相關論述

《綱目》:“有毒。”

《別錄》:“主女子崩中赤白。”“主小兒驚癇。”

《日華子》:“燒灰止血,並敷惡瘡。”

《滇南本草》:“燒灰敷瘡毒,癰疽,疔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