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位於臨沂市費縣薛莊鎮境內蒙山腹地,原馬頭崖鄉政府駐地,距費縣縣城公路里程18km,距臨沂市公路里程50km,距濟南市公路里程170km。“中國板栗之鄉”馬頭崖是大青山突圍戰舊址,《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和費縣林果、糧油、瓜菜及肉蛋的重要生產基地。1996年,大青山小流域開發治理被山東省林業廳評為“沂蒙造林小流域優質工程區”、馬頭崖鄉被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扶貧開發先進集體”;1997年,馬頭崖鄉林地面積達到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5%,馬頭崖鄉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造林綠化百家鄉(鎮)”稱號 ;2019年01月,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下發《關於公布山東省第五批社會科學普及示範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的通知》(魯社科聯字〔2018〕51號)檔案,馬頭崖村被評為山東省第五批社科普及示範村(社區)。

建制沿革

馬頭崖鄉原屬費縣薛莊鎮馬頭崖管理區,1989年9月撤區劃為鄉   ,鄉駐地馬頭崖村,後又於2003年併入薛莊鎮。馬頭崖村含馬頭崖村組、黃家圈村組、魯峪溝村組三個自然村,山林 豐茂,特產松蘑、板栗,畜牧業以黑山羊為主,農作物以地瓜花生為主,農曆五、十為集日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頭崖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薛莊鎮,從臨沂汽車站或費縣汽車站乘往馬頭崖村的中巴前往,每日有客運班車定時往返。

氣候特徵

費縣馬頭崖村位於淮河流域沂河水系的祊河支流薛莊河上游,屬於北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過渡性氣候,多年平均氣溫為13.7℃,多年平均蒸發量(Φ500px蒸發皿)為1777.2mm,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31.7mm。馬頭崖村地下水類型主要有兩種:即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以泉水和地表徑流的形式排向河谷。

環境質量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根據《山東省水功能區劃》(魯政字[2006]22號),薛莊河匯入的祊河幹流河段屬於費縣蘭山工業用水區,水質目標為Ⅳ類。2012年3月,徵得臨沂市環保局意見,馬頭崖地表水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Ⅲ類水質標準。   環境空氣品質良好,具有“大自然氧吧”之稱。

生態質量

為滿足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山東師範大學於2012年9月對評價區陸生生態和水生生態進行了詳細的調查。   陸生生態環境:(1)植被現狀。植被屬於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區,植物區系屬於泛北極植物區、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北植物地區、遼東-山東丘陵植物亞地區。森林呈面狀分布在馬頭崖村的西部和東部的山體區域,其中海拔較高處以針葉林為主,主要有油松林、日本黑松林等;山體中部以針闊混交林為主,主要有柞樹、日本黑松林和赤楊、油松林等;海拔較低處、村莊周圍以闊葉林為主,主要有板栗林、刺槐林、赤楊林、柞樹林等;栽培植被主要為耕地和果園,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地勢比較平坦的地區,果園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以蘋果樹、桃樹等為主。馬頭崖村內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2種,即銀杏、水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5種,即中華結縷草、鵝掌楸、喜樹、黃檗、水曲柳等。(2)動物現狀。所在區域共有野生脊椎動物24目64科148屬247種,無珍稀瀕危動物分布。該地區有國家II級保護動物15種,包括鸕鶿、白鷺、雀鷹、蒼鷹、松雀鷹、禿鷲、金雕、紅隼、灰背隼、大杜鵑、小杜鵑、刺蝟、黃鼬、野豬、斑羚等。區域內有山東省重點保護動物35種。水生生態環境。根據2012年9月的水生生態現狀調查結果,調查區域(包括魯峪溝、石嵐水庫、石嵐水庫上游及下游薛莊河段)的水生生境中有浮游植物4門7屬7種;底棲動物5屬;水生植被由生長在水體淺水區和周圍灘地上的沉水植物群落、浮葉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及濕生植物群落共同組成;魚類7種,全部為鯉形目經濟魚類。

經濟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山東沂蒙抽水蓄能電站於2014年9月獲得國家能源局核准,電站安裝4台30萬千瓦立軸單級混流可逆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  

該項目總投資為65.95億元,其中靜態總投資為52.71億元,電站樞紐工程由上水庫擋水建築物、水道建築物、地下廠房及其附屬建築物、下水庫擋水及泄水建築物等組成,總工期為6年。沂蒙抽水蓄能電站建成後,年發電量達20.08億kwh,年抽水電量26.77億kwh,綜合效率為75%,將與已建的泰安和待建的文登抽水蓄能電站在山東電網中形成魯中、魯南、魯東三足鼎立的態勢,共同保障山東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山東沂蒙抽水蓄能電站擬建站址位於山東臨沂市費縣境內,建成後有利於增強山東電網調峰填谷能力,對最佳化電源結構、改善電網運行條件、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電站的建設將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清潔能源效益、生態效益等環境效益。電站建成後,上、下水庫的水域景觀可豐富當地的景觀多樣性,上、下水庫及地下廠房等均可開發為旅遊景點,成為一個新的遊覽區,吸引更多的遊客前往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對當地的旅遊功能具有正面的影響效應。

交通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距京滬高速公路孟良崮出口長10.935公里,距日東高速11.0公里,垛薛公路、馬田公路穿過該村。1995年底,一條北抵蒙陰、南接費縣城,穿越馬頭崖鄉全境的高標準公路   和一條以大青山為軸心、以附近山頭和十幾個村莊為連帶的高標準環山公路路全線貫通,馬頭崖鄉在全市率先達到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標   。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垛薛公路改造工程投資8200萬元,全長14.5公里,設計大小橋涵48座,路面由7米拓寬至11米,由三級公路提升改造為二級公路。建成後,該路將實現京滬高速、日東高速的有效連線,成為這兩條高速的連線路和應急路。垛薛公路改造工程是全市重點打造的“紅精綠古”旅遊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後將把費縣大青山、蒙陰孟良崮、沂南馬牧池三個紅色旅遊景點連成一線,並將打通馬頭崖村的“北大門”蒙陰縣垛莊鎮。  

旅遊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沂蒙山費縣天蒙旅遊區

沂蒙山費縣天蒙旅遊區層巒迭嶂,逶迤起伏,被譽稱“岱宗之亞”,綿延數百里。而天蒙旅遊區位於整個蒙山的中部核心位置,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級森林公園,山東省風景名勝區。園內自然景觀綺麗迷人,海拔1073米的蒙山第二高峰“玉柱峰”(掛心橛子)拔地通天,尖尖的峰頂象一把利刃刺入雲端,海拔1001米的“望海樓”,為蒙山觀東海看日出最佳處,故有小泰山之稱,“亞岱”之譽;葫蘆崖蒼潤峻峭,裸岩高達100米,高深莫測,令人眩暈;海拔929米的塔山,峰奇岩秀,狀若寶塔,兀立天外;蒙山東部的南北交通咽喉紫荊關雄偉險峻,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在此重撞日寇,解放戰爭時期,人們解放軍在此進行過抗擊國民黨軍隊的阻擊戰;“百年岩鑿引水渠”令人嘆服;還有“玉皇頂”“黃家寨”“舌頭崮”“韭菜園子”“霸王弓”及地質塌陷形成的神奇的“大汪”等都有許多迷人動聽的傳說。魯商集團決定投資開發費縣天蒙景區。該集團計畫投資50億元,聘請國內外最具權威的規劃設計機構,按5A級景區和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標準對天蒙文化旅遊度假區項目進行規劃設計。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大青山紅色旅遊區

大青山突圍戰舊址,位於大青山主峰西麓山凹處的李行溝和梧桐溝,這裡是突圍的主戰場。1941年11月30日,我方被圍機關和後勤人員,在抗大一分校校長周純全等校領導的指揮下,用劣質的武器,同裝備精良有備而來的一萬多日偽軍,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殊死拼殺,最終撕開敵人的包圍圈;抗大一分校以犧牲300多人的較小代價,換取了近萬人的勝利突圍,保存了山東抗日武裝的領導機關和大批有生力量。程克犧牲地,在突圍主戰場李行溝一民房前的空地上,現建有紀念碑一座。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亭,這是突圍戰中撕開敵人包圍圈的突破口,我方大部被圍人員就是從這裡衝出敵人的包圍圈、安全轉移到蒙山深處的。2000年5月11日,中國共青團中央將大青山革命紀念地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碑亭左下方平地上,立有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匾牌石碑一座。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廣場,位於紀念碑亭後左上方,呈東西走向。2005年7月動工興建,2006年10月主體工程竣工。整個廣場建築面積為178000平方米(約50畝)。廣場自西向東利用現狀高差,分為入口廣場、集會廣場(主廣場)和紀念碑廣場三個部分。結合大台階,形成漸進空間序列,營造莊嚴肅穆的紀念抗戰氣氛。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沂蒙山小調誕生地

沂蒙山小調誕生地位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東麓,這裡山青水秀,風景宜人。主要景點有:引景牌坊、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袁成隆同志墓、“沂蒙山小調”紀念碑、紀念亭、摩岩石刻、《大眾日報》社第二印刷所舊址等。2003年8月23日,袁成隆同志的部分骨灰安放在這裡,並立有墓碑。小攔河壩北岸的花崗岩巨石上,鐫刻著袁成隆同志的題字:“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另一巨石上鐫刻《沂蒙山小調》詞作者阮若珊同志的題字:“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題刻上方不遠處並排立碑兩塊:一塊正面鐫刻“抗大一分校文工團駐白石屋團員名單”和“袁成隆同志生平”,背面鐫刻《沂蒙山小調》曲作者“李林同志生平”和詞作者“阮若珊同志生平”;另一塊正面鐫刻廣為傳唱的《沂蒙山小調》歌曲,背面鐫刻“《沂蒙山小調》誕生記”。兩塊碑的左邊是“沂蒙山小調”連體紀念亭,寓意《沂蒙山小調》由詞曲兩位作者共同創作,這些紀念設施均於1999年9月建立。2003年2月,《沂蒙山小調》被定為臨沂市的市歌后,由臨沂市人民政府於2003年11月建立。  

馬頭崖怪坡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山東省費縣薛莊鎮馬頭崖村至大田莊路段,約100米東西走向的怪坡,上坡時汽車掛在空擋上卻自行向上滑行,下坡時汽車掛在空擋上卻向後倒退,怪坡吸引了許多人前去一試。許多人左看右觀,連連稱奇,有的說有磁場,有的說是錯覺。這一現象將有待專家解謎。

名優特產

板栗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板栗已形成自己的優良品種體系,有初暑紅、石豐、海豐、蒙山魁栗等20餘個早、中、晚熟優良品種,做到了早、中、晚熟品種間的合理搭配,自行選育的蒙山魁栗獲97’中國青島國際農業科技博覽會金獎。板栗在馬頭崖已有500多年的種植歷史,薛莊大古台村明朝時期的板栗大樹,當地民眾稱之為“板栗之王”,至今仍枝青葉茂,果實纍纍,縣政府已經銘文列入保護範圍。  

蒙山全蠍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蒙山全蠍盛產於蒙山間,棲息於地堰、石板下,每年秋末進入冬眠,來年春季清明前後出蟄,晝伏夜出,以昆蟲類為食物,體態雄壯,性情兇猛。外地蠍子全身只有六爪,而獨有沂蒙山地區的蠍子全身八爪,再加一對螯鉗,共十爪,故而得名“蒙山十足全蠍”   。十足全蠍含有蠍毒抗癌多肽及17種胺基酸,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功能,清血解毒有很好的美容功效,能有效去除痤瘡,暗瘡,粉刺,青春痘等。全蠍性平,味甘辛,為醫治諸風要藥,具有熄風鎮痙、祛風攻毒之功能。其個大、體肥、營養豐富、具有驅毒、防癌、治病之奇效而馳名中外。自古以來,沂蒙人常以油炸全蠍作為待客的上等菜餚,饋贈親友之佳品。  

蒙山草雞蛋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大山里自然散養,草雞多食蟲子、野草、蔬菜等天然食物,所產的草雞蛋,無藥殘、無激素、無重金屬,蛋黃大、自然香、無腥味。沂蒙山草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鐵、鈣、鉀等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蛋白質為優質蛋白,對肝臟組織損傷有修復作用。

煎餅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沂蒙煎餅是沂蒙山區民間傳統家常主食,也是久負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   當地農村有著“戶戶支鏊子,家家攤煎餅”的習俗。“薄如紙”是沂蒙煎餅的一大特點,以五穀雜糧為原料製成,卷上大蔥,蔬菜肉類或山珍海味,可以吃得津津有味。   煎餅是將五穀雜糧磨成麵糊,倒入燒熱的鏊子,再用煎餅筢子攤平烙制而成。主要有純小米煎餅、高梁煎餅、麥子煎餅、地瓜煎餅、玉米煎餅等。

馬頭崖愚公隊

馬頭崖村 馬頭崖村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位於大青山西側馬頭崮下馬頭崖村是個庫區移民村,人均不足半畝。在原支部書記王代玲和老黨員、老幹部帶領下,於1978年10月4日組建了由13位老人組成“馬頭崖村治山造林愚公隊”   。這個被授予“山東省農業先進集體”的老愚公隊是一個光榮的集體   ,他們當年曾參加過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黨齡最大的46年,年齡最大的75歲,十幾年間他們以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以治山栽樹為樂,每年300多天在山上度過,治理馬頭崮、鴿子樓、貓兒溝等8座荒山1100多畝,綠化山坡4500畝,造地1300畝,壘石壩3萬米,挖樹坑3.5萬個,荒山造林20多萬株(其中裁植用材樹10萬株,經濟樹近3萬株),為荒蕪的大青山重新披上了綠色屏障   。緊接著,黨委政府發出了《向馬頭崖村治山造林愚公隊學習,掀起全鄉治山造林高潮》的通知,當年開發種植板栗56萬棵。根據《中共費縣縣委關於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活動的通知》(費發〔2018〕33號)要求,費縣縣委宣傳部組織開展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感動費縣人物和最具影響力的事件評選活動”,最終馬頭崖愚公隊被評選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感動費縣人物(群體)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