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義
風景的由來
昔時山上樹木蒼翠,松濤如潮。每年春夏良辰,不少騷人墨客登山賞景,詠詩吟賦。相傳某年,鎮安遇大早,田地龜裂,秧苗枯槁,玉米萎縮,民眾到處祭神求雨。一日,有一位姓黃的游者到山上賞景散心,忽遇三位白頭老翁在山上對著美景吟詩賦,他便走過去,與他們對話,求雨心切的黃某問長者:像這樣的天氣何日才得雨?三位老者異口同聲地說:某日有雨。說罷三位老人不知去向。後來,果真在某日下了一場大雨。為此,當地民眾便在山上立一茅亭以祭祀。乾隆五十六(1791年),知府汪為霖改建龍神廟。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建左右兩廊。每年春夏之間,由天保縣捐備祭品舉行祭齋。此後,登山賞景的人更多。民國19年,馬安鄉表證中心校師生在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動中,搗毀祠廟,遊人漸少。1979年修築縣城至綠柳磷礦區公路,劈開馬安山山坳,勝景大部分改變。1980年當地民眾起一茅亭以祀之,每年春夏,均有少量老者登山燒香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