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鐵丁

馬鐵丁

馬鐵丁,筆名司馬龍。1917年生,江蘇靖江人,中國作家。

基本信息

簡介

三人的合作,並無嚴格的分工,陳笑雨、郭小川常側重於關注文化、教育、藝術等類問題,張鐵夫因主管農業戰線的報導,故多在這方面落墨。1957年7月以後,三人工作有所變動,合作便告結束,而“馬鐵丁”則成為陳笑雨獨用的筆名。

馬鐵丁的雜文,大多不屬刺向敵陣的“匕首”與“投槍”,但對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許多陳腐觀念以及幹部在工作中的種種弊端,進行抨擊與疏導。如《“工作氣氛”與“庸俗氣氛”》針砭的是機關部門常見的一種現象:“幾個人聚在一起開談起來,不是張家長、李家短,就是某某人的戀愛,某某人的服飾和姿態,某某人的作風……”對此,作者毫不含糊地謂之“庸俗”,指出“不應該讓它形成風氣”,並積極倡導“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工作任務上面”的嚴肅的工作氣氛。《他們為什麼挨打》通過某縣某區的幹部因阻攔農民以封建迷信方式求雨而挨打的事實,客觀地分析其中的教訓。 馬鐵丁的雜文說理形象,不尚空談,擅長以“春雨潤物”的方式對青年讀者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火柴頌》對火柴所蒙受的“一擦就著,一吹就滅”的譏諷作出全新的解釋,指出火柴的巨大作用在於:“自己滅了,卻把別人點燃”,且能引起“熊熊大火”。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天才可貴,培養天才的泥土更可貴。”——被作者巧妙地借用過來,經比照模擬而演繹成“社會主義的熊熊大火可貴,點燃這熊熊大火的火柴更可貴”。由此,文章進一步對具備火柴精神的人作出讚頌:“他們是國家的棟樑,社會的柱石!”全文字約義深,經得起咀嚼。 總體觀之,馬鐵丁“思想雜談”的突出優點,便是“善於把最琛奧的道理,用最通俗易懂的話講出”。(馬鐵丁:《怎樣做一個宣傳員》)那些千字左右的短文,常托物興辭,筆意縱橫,窺斑知豹,異彩紛呈。作者深諳“說理必須藉助形象”的雜文寫作規律,母能信手拈來地擷取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軼聞趣事為文章作出佐證、添姿增色;加之語言練達、文風質樸,其擁有大量讀者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當然,馬鐵丁的“思想雜談”也並非無缺失可言,有論者當時就曾指出過它們的某些不足。今天看來,有些篇章趨時應景的痕跡較重,有些篇章理勝於辭而“雜文味”不夠,還有些篇章則未能完全擺脫“布道”、“說教”的架勢,等等。這些,多屬難以避免的時代局限。

簡歷

“馬”——陳笑雨

筆名司馬龍。1917年生,江蘇靖江人,1938年入延安陝北公學,後被分配至新華通訊社。解放初,曾任新華社中南總分社社長。1953年,任北京《文藝報》副主編,1959年任《新觀察》主編。後任《人民日報》副刊部主任。

“鐵”——張鐵夫

1922年生,山東巨野縣人,1940年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文學院學習,先後任《解放日報》、新華社記者。解放初曾任長江日報副總編輯。後任北京市委宣傳部長等職。

“丁”——郭小川

筆名丁雲中。1919年生,河北豐寧縣人。全面抗戰爆發後,參加八路軍,開始詩歌創作。1948年任《民眾日報》副總編輯,兼《大眾日報》負責人。武漢解放後,任中南局宣傳處處長等職,後任中國作協黨組副書記等職。

先有“馬鐵丁”,後有“三家村”

進京後,“馬鐵丁”的發展方向各有不同,張鐵夫從政,官至北京市委宣傳部長;郭小川習詩,成為當代詩壇頂尖高手;陳笑雨繼續扛著“馬鐵丁”的大旗,雜文寫作成就斐然。有“馬鐵丁”在先,後有吳晗、鄧拓(筆名“馬南”)、和廖沫沙(筆名“繁星”)也延續了這種合作形式,使用筆名“吳南星”,成為聞名全國的“三家村”。

馬、鐵、丁歸宿各異

“馬鐵丁”三人有著不同的歸宿。陳笑雨在1966年8月24日被揪回人民日報社參加了一次陪斗後,因不堪屈辱投河自殺,年僅49歲。郭小川儘管看到了“四人幫”的被粉碎,但不久便因一場意外失火死於非命,時年57歲。張鐵夫2006年底病故,享年84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