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奧·普佐

馬里奧·普佐

馬里奧·普佐(1920—1999),美國作家、演員、編輯,代表作品有小說《教父》等。 馬里奧·普佐於1921年出生在紐約市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二戰期間曾在美軍服役,後又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文學。自20世紀50年代起,他開始創作犯罪小說,並出版了《黑色競技場》(1955)和《幸運的朝聖者》(1964)兩部作品,但它們在社會上並沒有引起反響。1969年,他的第三部犯罪小說《教父》問世。該書剛一出版,即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駐留達二十二周之久。繼《教父》之後,馬里奧·普佐又寫了四部犯罪小說。它們是:《傻瓜滅亡》、《西西里人》、《第四個K》和《末代教父》。其中,《末代教父》沿用《教父》的家族犯罪小說的模式,在商業上也獲得巨大成功。1999年7月馬里奧·普佐因心臟病去世,遺作《拒絕作證》和《家族》分別於2000年和2001年出版。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馬里奧·普佐 馬里奧·普佐

馬里奧·普佐出生在紐約曼哈頓下層社會貧民區的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父親是紐約鐵路工人。雖然出身低下,但他本人與黑社會沒有任何關係。他從小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關於紐約州印第安人部族戰爭的小說,少年時代就特別喜歡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和《白痴》,並善於觀察生活,這些都為他後來的創作生涯打下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美軍中服役。復員後,在紐約新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小說《黑色競技場》(1955)被認為是描寫戰後德國的最佳小說,《幸運的朝聖者》(1964)則是一部關於義大利移民的小說,帶有自傳性質,被《紐約時報》稱為“小經典作品”。這兩都小說出版後都得到了評論家的肯定,雖然這些作品關注現實問題,具有思想探度,也深得作者本人偏愛,可惜並不暢銷。

普佐有五個子女,生活壓力很大,他坦陳寫作通俗小說的初衷是因為“我生活在貧困中,那是幫助我寫作的誘因之一,那是我的生活的出路”。寫《教父》時,普佐已經45歲了,他用3年時間寫完了《教父》。

《教父》成為20世紀70年代美國最暢銷的小說之一,它內容驚險,情節緊湊,深受各國、各階層讀者的歡迎,風靡世界,連續暢銷了十餘年。小說還被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改編為同名電影,由導演科波拉執導,分為三集,榮獲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的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三項大獎。

除《教父》外,普佐還寫了反映拉斯維加斯生活的《愚人之死》(1978)、講述甘迺迪家族的《第四個K》(1990),還有延續義大利黑手黨故事的《西西里人》(1984)、《最後的教父》(1996)、《終極教父》(1999)等。

普佐還是一位編劇,編有《教父》1至3集,《超人》、《大地震》、《棉花俱樂部》等電影的劇本均出自他手。作為《教父》第1集和第2集的編劇,他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1991年1月,他身患糖尿病和心臟病,隨後的兩年中,中斷創作,轉而研究在15-16世紀出過兩個教皇和許多政治及宗教領袖的博爾吉亞家族的歷史,不過他最終放棄了寫一部關於博爾吉亞家族的小說,開始創作另一部描寫好萊塢和拉斯維加斯的作品,《末代教父》就此誕生。

1999年普佐病逝。

個人生活

配偶:麗娜·broske(1946年至1978年)

子女:張炳良·普佐、約瑟夫·普佐、阮德徽安托·普佐、維吉尼亞州艾莉卡·普佐、尤金·普佐

主要作品

小說電影劇本散文
《黑色競技場》(1955)《教父》1至3集《教父的檔案和其他的供述》(1977)
《幸運的朝聖者》(1964)《超人》《內拉斯維加斯》(1977年)
《教父》(1969)《大地震》
《愚人之死》(1978)《棉花俱樂部》
《第四個K》(1990)
《西西里人》(1984)
《最後的教父》(1996)
《終極教父》(1999)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西西里人》 《西西里人》

馬里奧·普佐的作品繼承批判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作者忠於藝術規律,既不抽象地肯定,也不概括地否定,而只是客觀地把美國社會最隱蔽的本質赤裸裸地揭示了出來。作品是通過引人入勝的場面和扣人心弦的情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剝開富麗堂皇、令人眼花繚亂的遮羞布,人們不難看出:這裡絕不是無憂無慮的人間天堂,而是地地道道的爾虞我詐的冒險家的樂園;這裡處處布滿了陷阱、明槍、暗箭;這裡人人自危;這裡,除了表面文章以外,骨子裡根本沒有什麼“自由、平等與博愛。

馬里奧·普佐是一位嚴肅的現實主義作家,在社會調查學院接受了薰陶,使他的小說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在《教父》中,他通過敘述的寫作手法,從人的社會化過程出發,以科利昂父子在家族興起過程中的成長經歷為主線,詳細講述出兩代教父如何在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下,從一個普通人轉化成為一個具有黑幫教父的發展。

藝術特色

作者以藝術家的手法讓不是美國社會生活中漂浮於表面的璀璨奪目的現象,而是隱匿於深層的陰森恐怖的本質或本質的某些方面:以維持社會治安為己任的警官、警察;以維護法律尊嚴為己任的法官、律師,以及身為合法民意代表的議員;以“公正、客觀”自詡的報刊編輯、記者,儘管有時在同自己或自己的集團無關的問題上也能信誓旦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但因為他們大都暗中隸屬於各個地下勢力集團,所以背地裡卻幹著同自己的公開職責大相逕庭的見不得人的勾當。從小說的字裡行間,可以清楚地看到,就社會組織關係來說,美國人大都有雙重身份:一種是公開的社會成員身份,例如警官、警察、法官、律師、議員、報刊編輯、記者,以及演員、店主、工會頭目等等,辦起事來“公事公辦、鐵面無私”,各人按照自己對社會的貢獻領取合法報酬,這一面實在無可指責;另一種是秘密的集團成員身份,他們暗中分屬於各個地下勢力集團,各人又必須以公開的身份、合法的形式,為自己所屬的地下勢力集團效忠,從而定期獲得額外報酬,這一面是絕對“保密”的,甚至對自己的妻子兒女也是要守口如瓶的。

獲獎記錄

電影類
  • ▪ 1991 第48屆 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 《教父3》 (提名)
  • ▪ 1975 第47屆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 《教父2》 (獲獎)
  • ▪ 1975 第32屆 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 《教父2》 (提名)
  • ▪ 1973 第45屆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 《教父》 (獲獎)
  • ▪ 1973 第30屆 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 《教父》 (獲獎)

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馬里奧·普佐是通俗小說的教父。” (《時代周刊》評)

馬里奧·普佐的黑手黨三部曲

美國著名作家馬里奧·普佐以創作黑手黨小說聞名於世,他在洞察社會中的種種惡行的同時,依舊抱持對生活的美好希望,帶給小說一抹浪漫的亮色。

《教父》 被認為是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黑社會現象的最具權威的作品,後拍成電影。
《西西里人》 作者向其故鄉義大利的致敬之作,包含了對歷史的思考與剖析,後拍成電影。
《烏默它》 “烏默它”是黑手黨在西西里的榮譽守則,故事設在20世紀90年代,黑手黨衰落之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