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馬達是我國著名畫家,也是一個以宗教般虔誠對待藝術的人。他1927年參加廣州暴動負傷逃亡上海,1931年畢業於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並投身於魯迅先生的麾下成為了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開拓者之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馬達奔赴武漢發起組織了"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翌年他任教於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培養出了一大批美術人才(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版畫大師古元)。他自己也成為了"延安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49年,馬達來到天津,擔負起了天津市美術界的主要領導工作,除了自己的研究和創作外,他曾大力提倡發掘"泥人張"、"楊柳青年畫"等多種民間美術。 "十年浩劫"之中,馬達遭到了殘酷的迫害。但他依然堅持美術研究、創作和教學工作,以至於在他人生最坎坷的歲月里完成了自己在藝術上的升華。1978年,馬達的冤案得到了徹底的平反,但由於長期的摧殘,他於這一年不幸病逝。馬達的一生像一頭牛一樣的工作,既不宣傳自己,也不爭奪名利,這贏得了大家對其人品和藝術的尊敬。
成就
新四軍臂章的設計者是一位北流人,他積極參與魯迅倡導的新木刻運動,是中國新興版畫的開拓者之一,也是“延安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中曾11次面見毛澤東主席,聆聽教導。 “我也斷定,他可以活下來,因為他是能夠置心澹定,自貴其生的。他確實活過來了,在農村畫了不少畫,並見到了“四人幫”及其體系的可恥破滅。”這是1978年4月22日著名作家孫犁在《悼畫家馬達》一文中的結尾之句。
1978年4月18日早晨,我國著名畫家馬達在天津逝世。聞訊,全國文藝界的許多領導、畫家紛紛發去唁電,天津市各界代表共400多人參加追悼會。
生平經歷
誕生
1904年農曆的3月24日,廣西北流縣新豐大村一戶貧窮農民家庭,誕生了一個男孩,取名陸詩瀛。這就是後來的著名畫家馬達。馬達是個不安分的孩子,從小愛畫圖雕公仔,在山上放牛乾農活時,還常常砍根木頭專心致志地雕刻人物頭像。直到20歲,馬達才有機會進北流中學讀書。他特別珍惜難得的機會,讀書比別人都刻苦勤奮,更沒放過喜愛的美術。與此同時,他結交了一些地下黨朋友,受到進步思想影響。中學畢業,疼愛馬達的大伯發動族人湊錢送馬達進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學習西畫。
跌盪歲月
1927年12月11日,廣州爆發了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共產黨人領導的廣州起義。馬達參加了起義,在激烈戰鬥中腹部中彈受傷,逃到上海治療。後來他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專
科學校西洋畫系。畢業後,他到黨領導的全國海員總工會宣傳部工作,同時積極參加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1931年,馬達終於成了中國共產黨黨員,還擔任了“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的黨團書記。1933年2月,馬達等人聯合北京、蘇州、無錫、杭州等地美術學校的學生在上海舉行“為援助東北義勇軍聯合畫展”。展品義賣作為捐款。同年7月,馬達在一次民眾集會上被捕。
出獄後,他失業了,經常連飯都沒有吃。但仍然堅持留在上海幫助青年學習木刻,堅持木刻和漫畫創作。他和上海進步美術團體聯合籌備宣傳抗日的“國難畫展”。他的作品頻頻發表在上海的《讀書生活》《現代雜誌》及《申報》等進步報刊上。馬達在美術界的名氣越來越大。1936年,馬達加入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馬達赴武漢發起組織了“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
1938年他來到延安,任教於魯迅藝術文學院,培養出了一大批包括世界著名版畫大師古元在內的美術人才。他自己也成為了“延安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30年代,馬達在上海、武漢和延安的初期,其木刻主要是學習“歐洲的新法”。取材於抗戰的《轟炸出雲艦》(1938年)、《侵略者的末日》(1941年)是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對宣傳抗日救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42年以後,由於大量地接觸了陝北地區的民間美術,馬達的藝術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木刻從學習歐洲版畫的技法漸漸地轉向了民族化單線的表現形式。其作品有《推磨》(磨豆腐)、《窯洞》、《汲水》等。尤其是像《推磨》(磨豆腐)這樣獨具特色的木刻,應該說是他在四十年代延安時期的代表作。這和他此前的作品相比,擺脫了外國木刻的影響,充滿了中國氣派的個人風格。
馬達很會安排生活,他常常利用清晨別人還沒有起床的時間,創造了延安少見的新奇事物。他在窯洞門前挖了個很深的圓坑,移來一株兩米高的洋槐。接著,門口兩側的黃土層也被他削成方方整整的台階形,鋪上光板羊皮大衣,就成了舒適的“土沙發”。半個月後,洋槐開出了一串串的白花,整個東山教員住宅區都蕩漾著愉人的芳香。於是人們把這塊小小的土地命名為“馬達公園”,教員們有空就常來公園閒聊。
建國後,馬達擔負起天津市美術界的主要領導工作。他帶領文藝處的幹部們分頭走訪了陳少梅、劉子久、劉奎齡等當地的畫家。馬達對天津的民間藝術很感興趣,他不辭辛苦來到楊柳青鎮拜訪“楊柳青年畫”的老藝人戴少臣,他還走訪了“泥人張”第三代傳人張景祜先生。11月21日,“天津美術工作者協會”正式成立了,馬達當選為主任,劉子久、劉奎齡當選為副主任。
1950年韓戰爆發了,馬達這位年逾半百的老兵,又兩次奔赴朝鮮,深入戰火紛飛的前沿陣地去採風寫生。
1955年春,馬達回到天津。經過了戰爭的洗禮,他的畫卻又透出了和平的信息,鋼筆畫《春到人間》就是他在這時的作品。畫面上一位美麗的少婦抱著可愛的孩子,代表著人們讚美和平的春天。
馬達創作的許多美術作品都積極地配合了當時的革命鬥爭,受到美術界的推崇。他一生中曾11次面見毛澤東主席,聆聽教導,忠心耿耿為人民服務。
雜能人才
1955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成立,馬達任天津分會主席。同時還擔任中國美協理事和《版畫》期刊的編委。
馬達被人們稱為“雜能人才”。他在搞創作和研究的同時也大力提倡發掘民間藝術、培養年輕一代美術人才。出人意料的是,他這位版畫家竟然還搞起了雕塑。他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心研究了米開朗基羅和羅丹的很多作品。他取材於朝鮮戰場的泥塑《運輸員》竟栩栩如生,富有劍拔弩張的動感和力度。後來被收藏到了中國軍事博物館。
馬達很注意發現和培養藝術苗子。杜滋齡是我國著名畫家,可當初能走進美術界卻全靠馬達慧眼識珠、精心引領。1956年,在“河北省美術作品展”上,一幅小孩逗小豬的國畫引起馬達注意。馬達覺得,這幅畫技法雖顯稚嫩,但極有生活氣息;一查問,作者才15歲,名叫杜滋齡。馬達立即寫信給杜滋齡,請他過來談談。也許當時這個孩子還未意識到,他正邁上通往藝術殿堂的紅地毯。馬達將杜滋齡安排在美協的大畫室里畫石膏練素描,常布置他到工廠、社隊去寫生,並親自過目指導他的習作。幾年時間,杜滋齡得到了嚴格的美術基礎訓練,對馬達的藝術思想有相當深的認識。他真的快步跨進了藝術殿堂。
1957年馬達蘇聯訪問,在3個月時間裡,畫了大量的風景寫生和人物肖像。巴庫海上石油礁、烏克蘭集體農莊、列寧格勒和亞塞拜疆等地都留下了他帶有濃厚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
馬達愛好廣泛,滑冰、游泳、跳舞、彈琴無所不通。50年代中期,他突然又開始迷戀起收藏古董。1957——1962年間,他還出人意外地創作了《屈原像》《魯迅像》《杜甫像》《蝶戀花》和《孤膽英雄崔含弼》等磚刻、石刻作品。
夫妻情真
1961年,天津文藝界傳出了一個轟動一時的訊息:57歲的馬達要和24歲的女孩劉薇結婚。新潮活潑、熱愛藝術的劉薇是1958年開始跟馬達學畫的。她聰明漂亮,能歌善舞,畫也畫得很好。馬達能由老師升為先生是她的決定。她動情地說:“嫁這個比我大30多歲的男人,只是因為我崇拜他。在我的心目中,馬達的人品和藝術是上帝創作的一章最最完美的詩篇。”
六十年代初正值全國人民餓著肚子的非常時期,馬達磚刻了一幅《杜甫像》,以弘揚“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理想。他把這幅畫當作生日禮物贈給了劉薇。劉薇說:“從那時起,馬達的人品和藝術改變了我的一生,也促成了我青年時期人格的形成。”
父母起先是堅決反對這門婚事的。據劉薇回憶,“當母親聽到我決定要嫁給馬達的訊息時頓時驚得張大了嘴,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當她走進了博物館一樣的馬達小樓時,看見床上靜靜地躺著一套用了二十多年還是延安時期的被褥,突然大哭了起來……”然而,馬達一次次地去看望二位老人。經過接觸和溝通,他們發現他身上的優點確實很多,尤其人格魅力是足以取得任何人信任的。
1961年深秋,馬達和劉薇舉行了婚禮。全國各地美術團體和個人的賀信如雪片般地飛來。
馬達的老戰友、中國版畫家協會名譽主席力群一直關心馬達的婚事。1957年11月,馬達出訪蘇聯。力群和李樺也恰巧訪問蘇聯,三位藝術家在莫斯科相會。這時馬達已五十四歲了,尚未結婚。力群開玩笑對身邊的蘇聯翻譯說:“給我們的馬達同志找個對象吧,他還沒結過婚呢。”翻譯信以為真竟認真行動起來,不料驚動了大使館,搞得很尷尬。
結婚後馬達帶著劉薇到北京看望力群。力群回憶:“我們看到他們倆非常高興,因為多年懸在我心中的一件令我關心的事終於有了一個很好的結果,而且劉薇也滿漂亮。”
力群還說:“關於馬達和劉薇的結合,我也聽到一些微詞。認為馬達的年齡比岳父還大,不好,等等。但我是雙手贊成的。第一,因為馬達不像某些同志拋棄了前妻和年青姑娘結婚,而是他一生中的初婚。第二並非強迫,而是劉薇自願。”
劉薇嫁給了馬達,既當妻子又是學生,豈料不久,有十幾年竟陷入極端艱辛困境之中。他們的愛情經受了人世間最嚴峻的考驗。
1966年,爆發了史無前例的“文革”。馬達受到慘無人道的摧殘,岳父自殺,房子財產被抄被砸被搶。1970年馬達被定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開除黨籍,流放到天津西郊。因為備受摧殘,馬達的健康每況愈下。1975年,妻子劉薇在巨大壓力下自殺未成,卻病倒失憶了。1978年4月初,馬達留下 “鞭痕刀傷不邀功,黑白顛倒卻難容。風雨折磨無所懼,定為真理煞妖風。”的詩後,於4月18日在天津病逝。
劉薇20多年後才慢慢恢復記憶。她不知道馬達已離開人世,更驚訝自己已是60多歲的老太婆。她守著丈夫留下的400多幅遺作,開始搜尋失去的記憶;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報告文學《著名畫家馬達的一生》。她渴望著能給馬達的作品出一本畫冊。
劉薇的希望沒有落空。1982年,馬達的優秀作品分別在天津、南寧等地舉辦的“馬達遺作畫展”展出了。同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馬達畫集》。
2004年是馬達誕辰100周年。北京,天津分別舉行了紀念會和座談會。有關部門還舉辦了《馬達美術作品選集》首發式、“馬達美術作品展覽”等活動。
故鄉情
馬達對家鄉的感情十分深厚。多年來,每月發工資,第一件事是給在家鄉廣西北流的侄兒們寄去學費,侄兒們上學都是他供給的。
1962年,馬達偕同新婚的妻子回到家鄉北流縣。在家鄉,考察“圭江八景”,採風勾漏洞穴,攀登天堂山頂,繪畫家鄉山水,為勞模畫像,為古人刻碑,馬達忙得不可開交。
中國古代著名道家修士葛洪曾在北流的勾漏洞煉丹。勾漏洞現在已經成了著名的風景點。馬達回鄉那年刻了一幅葛洪的造像,古樸莊重。這塊3尺見方的石碑至今仍矗立在勾漏洞口,成了馬達留給家鄉的文化遺產。馬達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都懷著無限的眷戀,他像遊子見到久別的母親一樣,把全部激情都傾注在一幅7丈長的《桃園洞圖卷》上。馬達在家鄉創作出的許多作品,當時曾經在北流縣和南寧市展出過,受到故鄉民眾和美術愛好者的歡迎。
概述
名稱來歷:
人物馬達的基本資料
圖片 |